APP下载

钢琴协奏曲《黄河》初探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曲式协奏曲乐章

李 晓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钢琴协奏曲《黄河》初探

李 晓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创作,后期由殷承宗等进行改编,于1970年以钢琴协奏曲面向观众,称作《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作为家喻户晓的“样板戏”文明至今。于1972年以彩色影片的方式发行海内外,同年第一版钢琴谱也面世。《黄河》协奏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所代表的含义,至今依旧被奉为经典,并且在国内外各个地区不断获得成功演出。

钢琴协奏曲;音乐分析;曲式结构

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面世中,曾经出现过不少的争议,例如《东方红》与《国际歌》的顺序进行了微调,并作为历史经典曲目不断进行公演。而在90年代中期甚至产生了关于作品版权与名权的争议,此类种种新闻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钢琴协奏曲《黄河》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且在中国音乐界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研究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内涵

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过程中,其主题是以黄河作为民族精神象征,集中反映我国人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对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民族英勇斗争精神,该钢琴协奏曲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的表现,更是对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致敬。与《黄河大合唱》相一致的便是同样以黄河代表中华,并且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较为特殊,因此在“文革”的特殊时期,也将其的创作内涵加以深化,代表了我国在面对侵略时的无产阶级的英勇的革命英雄主义。在思想内涵中,不仅突出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反映了其为世界的反法西斯主义战争提供精神与实战力量。这是音乐领域中的英雄主义情怀。而至今,钢琴协奏曲《黄河》也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音乐表达形式,而被世界人民从广为称赞[1]。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曲式结构

在《黄河》中,其曲式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在多元文化强势的影响下,中国音乐界也涌入了不同的曲式。中国人将民族经典与世界音乐方式相结合,勾绘出具有民族特质的《黄河》,从曲式结构中不难看出,《黄河》的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缜密的艺术化创新,在《黄河》的基本结构中,其的曲调材料特殊的的截取而变得富有情感化,并且在对曲式结构的组织中,都以协奏曲的基本套曲为核心,小结通过不断创新而安排出活灵活现的情感体验。又因为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的特殊性,在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也将对主题思想的感悟融入其中,这就使得《黄河》在曲式结构上的复杂多样,其长久不衰的原因也与曲式结构的灵活性有关,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视听。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内涵与曲式分析

(一)《黄河》第一章分析

《黄河》的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首先以气势磅礴的开场,向听众展示了船夫在船上与黄河搏斗的情景。在波涛汹涌中铿锵有力的节奏使得划船的意象被表达的淋漓尽致。《黄河船夫曲》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与琶音的连接,将黄河风浪的滔滔声表达到极致,同时也是乐曲的第一个高潮,而在与乐队相呼应的配合下钢琴声变显得格外有力,彰显了船夫永不气馁的精神。钢琴音域宽广的特性在声音的中将滚动的波浪表现出来,而构曲的巧妙也使钢琴的力量塑造了船夫的革命气概。在短暂的滩涂上喘息的衔接之后,钢琴强劲的音势再起,引领全曲返回与黄河搏斗的场面。钢琴在情感表达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皆在该协奏曲中得到了彰显。这也是中国钢琴协奏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即在技术的支撑下所表达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2]。

(二)《黄河》第二章分析

第二乐章是被世界奉为经典的《黄河颂》,在该乐章中,以《黄河颂》的独唱旋律作为基础,在该开场上应用了大量的大提琴配奏,不仅描绘了以黄河为代表的中华大地的河山美景,更引申出了庄严浑厚的历史,缓熳的旋律与历史经历相匹配,不仅营造出了历史的沉重的经历,更将听众的思绪带回了强烈的抗争情绪中。在感情最深沉曲段当中,由a+b、c+d的形式不断的将层次提升,最后营造出来回顾历史的感觉。而配器层次的鲜明却不影响其结构的厚度。钢琴宽广的气息在a乐段展开,体现了相对沉重的主题。而在调式的属音上也呈现了一定的开放结构,这不仅是为b乐段的进行准备,更是与全乐章的精神遥相呼应。在b段中,旋律开始变得紧凑,随着速度的加快节奏也逐渐变得鲜明。在意境上也尤其突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而乐队也在此刻出现偶尔性的长乐句,这与最初钢琴的慢节奏呼应,从而完成了完整乐句,也为后段浪高情态进行描述[3]。

(三)《黄河》第三章分析

在第三乐章中,主要是以《黄河愤》、《黄水谣》作为结构骨干,穿插《黄河怨》的情感与材料,使得情绪变化具有多样性,在此刻需要钢琴与乐队的相互呼应交织,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乐曲由愤恨而逐渐滑落。无奈与哀伤的旋律结束之后,出现了《保卫黄河》中经典的铜管乐奏短促而庄严的引子将钢琴的流畅乐段引出。顺利的进入到《保卫黄河》主题高调乐曲中,而在进入乐段的高潮时,通过乐队的一同演奏表达出了庄严雄浑的曲调,进而抒发了气势恢宏的胜利高潮,进而曲终[4]。

三、结束语

在历史上,永恒不变被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便是经典。而对于经典的演绎就解读,会随着时代的更新不断的变换,对经典的重新认知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音乐创作的常态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经典的解读也并非永恒不变的。对于经典的借鉴和结构的考量,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的,对当时文化进行解读。并且重新感受社会文化由于不同时期的演变而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历程。而《黄河》作为历史经典,在历史长河中,必定有其不朽的价值。因此对于该钢琴协奏曲的解析,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行重温,并挖掘其不同的精神内涵。

[1]赵静斐.从钢琴协奏曲《黄河》看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北方音乐.2010(3).

[2]李莉.五声性旋律与功能和声和交融--以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乐章为例-齐鲁艺苑.2005(2).

李晓(1986—),女,山东潍坊,硕士,遵义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曲式协奏曲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边缘曲式所属范畴的判断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