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谈其收获

2016-02-03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北方音乐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

王 婷(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读《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谈其收获

王 婷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在读《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一文中,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谈其收获。主要是针对作者文章中有启发性的文字来引出笔者的思考并作一些阐述,感知孔子的“为国以礼、乐以载道的”政治理想,同时也需要我们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侍坐;音乐教育;传统文化

序言

在《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以下简称《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一文中,作者以“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把师生间对话的情景得以再现,让人不自觉得沐浴在乐教的氛围中,感知孔子散发的治国育人的思想。这其中不但蕴含了孔子的治学之态度,也同样包含着作者本身治学的严谨和令人叹服的思维模式。在多次熟读此文章后,具体来讲,《侍坐》中层层递进,始终以弟子的回答作为主线,最后揭示孔子的政治理想,不但展露出各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性格特征,也对孔子的教学方法刮目相看。

一、《侍坐》读后感之笔者之见

在《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一文中,第一部分主要诠释出该文的“可歌唱性”特点,并从作品欣赏的角度和曲式分析上完成了创新之处。在第二部分《侍坐》一文可谓是“隐形式”的一次优质课堂,虽然最后以反问的结束语作了结尾。但是我们从对话中还是读到了孔子的心声——伟大的政治抱负。在第三部分之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且认为“乐以修内”。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立音乐教育的先河,这就大大解放了等级制的束缚。第四部分在“起、承、转”的趋势下,升华了全文的基调,谈及了理性的音乐教育光芒的闪现。尤其是音乐教育对人格塑造上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作者将人性的“真、善、美”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文章中分为四个部分,从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揭示了音乐为教育所用,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文化又为政治所服务。

二、《侍坐》读后——微观看“音乐教育”

在作者分析的《侍坐》一文中,作为后辈的我们有义务学习《四书》、《五经》等古书典籍,从中有所收获,焕发人性的美,陶冶着情操。但同时《论语》中因《侍坐》是篇幅较长、结构较完整的典例,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在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和研究,希冀能够得到一些借鉴性的启示为教学和学术研究做铺垫。

在我国,有学者将“音乐教育”作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音乐教育自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一般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也包括现在的家庭音乐教育和有组织的社会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范围涵盖在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是整个人类与之相关的生产劳动中。同样,由于孔子“私学”的创立,我们读到的《侍坐》一文,这样的音乐教育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追寻的,也是为教师鸣响了警钟。

在《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一文中,作者在人物性格上的塑造和气质修养方面进行了展开式的描写。孔子的四个弟子之中,虽然只有曾皙一人抚琴,但是也只有他的述志是最合乎孔子心意的。其余的三个弟子分别表露了自己的远大志向,但是都未曾触及孔子的心声,寻到契合的共鸣点。就像《礼记·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生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直接载体,在表现形式与强度上,音乐跨越了外在的客观性和承接的中间环节,以最本真的状态再现了人的情感世界。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音乐教育在审美情感上、思想品德上、智力的开发和身心健康上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有很多的人在浓厚的兴趣之下学唱音乐,并且受用一生。

三、《侍坐》读后——宏观看“传统文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侍坐》作为经典的篇目,其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像《侍坐》有着教化作用的书籍,对于我们“成人”进行心灵上的洗礼,不但可以“以史为鉴”,更是全世界都无法企及的文化血统。如此,就连习近平主席依然遵循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更要对传统文化致以崇敬之情。

有人说过:“没有名著的民族是个可悲的民族,有名著而不去阅读名著的民族也是可悲的民族。”当然圣贤留下来的思想并非让我们无法企及,还是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和长期学习。51岁的子路果敢,性格鲁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39岁的曾皙懂礼爱乐,善于思考,卓尔不群;31岁的冉有谦虚谨慎,很有自知之明;18岁的公西华谦恭有礼,超凡脱俗。人的思想和处事能力与人的资质、长期学习的知识有关系,但同样也会受性格的影响。通过对礼乐的学习,达到“成人”的道德教育目的。

谈到历史责任的问题,这是一个宏观的大命题。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而这样一句话正是习近平主席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所指出的。我们有必要深思传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有必要携手共建我们的美丽家园,而不是一直崇洋媚外,无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传统音乐或者是更多非遗项目,我们要客观冷静地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未来是大家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结语

感受到《侍坐》的博大精深,教会我们要有志向,要学会做人。对作者分析的文章表示赞许的同时又开拓了笔者对经典书目的全新认识,可以从“音乐”的角度看待问题。当然,笔者在面对这样一篇有创意的学术期刊时,所理解的东西不是很全面,没有妄言评价。倘若解读的不对,全是笔者个人的见解,其责在笔者。

参考文献

[1]邹爱民,马东风等译.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39..

[2]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J].乐府新声,2003 (03).

[3]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1:4-5.

[4]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7(02).

作者简介:王婷(1990—),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滕州市人,学历: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传统文化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