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作寻常风景看
——读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德仁》札记

2016-02-03阎风梧

山西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仁李德

文/阎风梧

莫作寻常风景看
——读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德仁》札记

文/阎风梧

李德仁教授送我一本他的画集和手写《李德仁诗稿选》,展读之际,赏心悦目。我很爱看画却不通绘事,仅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谈几点零星感受。

李德仁教授通过刻苦自学,从一个原来学机械制造的中专生一跃而为国画研究生,再跃而为大学国画教师,三跃而为知名画家、教授、美术理论家,完成了艺术赛场上的“三级跳”,实属难能可贵。作为有自学经历的人,我能深深体会他对艺术事业的挚爱、求师问学的虔诚、昼工夜读的勤奋、苦心孤诣的追求。他说:“诗画技微寓远谋,偶疏轻漫便遗羞。文场岂是等闲地,国运民风赖此筹。”(《诗画》)绘画艺术是事关国运民风的一项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寄托和精神体现。德仁对艺术的理解上升到如此高度,决定了他对艺术创作和理论探索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有诗为证:“画绘技微托浩心,神思意气动乾坤。笔中自有苍生想,济世何戚名利身。”(《论画绝句》)而对这种热心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不求个人名利的精神品格,那些用画笔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吹自擂、勾心斗角的人们,难道不觉得脸红么?

李德仁教授的祖父善画善塑,父亲雅好史事。乃祖乃父的习染,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其在七岁童稚时即爱好美术文史。德仁拥有家学渊源,传承艺术基因,实乃一大幸事。由此可见,家风家教何等重要!孔子就多次问他的儿子孔鲤说:“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从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到明清时名目繁多的童蒙读物的传播,对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建设,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了既广且深的积极作用。不幸的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被彻底破坏,其恶劣影响至今尚未彻底清除。当前,执政者觉察到信仰缺失的危机、文化断裂的威胁,开始提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看来中华民族复兴有一点希望了。

李德仁教授的学术成果除了很多在美术界颇有影响的单篇论文之外,前已出版过《学园艺丛——李德仁中国画作品集》、《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水墨画教程》、《道与书画》、《徐渭》、《艺术的含义》、《中国美术史》(合著)、《当代中国画品丛书》(合编)、《美术鉴赏》(主编)等大型著作。今年一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画集《李德仁》,多数为山水画,少量为人物画,其中兼收他的七律、七绝、道论、诗论、画论、书论等等。综观以上这些卷帙众多、内容厚重的各类论著,其突出特点是学识丰赡,见解超群。德仁手中有丹青,脑中有思想,书中有识见,这在当代画界实不多见。

从1956年至今,我在山西大学学习、工作已近60年了。其间,曾在艺术系(今美术学院)讲授过一段古代诗词。据我所知,从事美术创作者大多能画而不能诗,或不能文,或不能书,或不能治印,或不能进行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理论研究。这种状况迄今没有改变,反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李德仁教授则与此不同。他从入手学画的同时,便多方求师,钻研文字学、考据学、诸子学、书画鉴定学等等,着力提高国学修养,为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后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又涉猎了佛学、道学,研究了书法艺术和诗词创作,并且在这些学科专业上进行理论阐释,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我的见闻有限,至少在山西境内,迄今尚未见到文化素养如此全面且丰厚的画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仁是“山西画界第一人",我看并不过分。

中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是中国丰富的文化思想数千年赖以流传下来的根本保障。“道”即观念、学说,文字则是千百种观念、学说的载体。有人反对“文以载道”,声称他什么都不载,只载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问一位作家:你在写什么?写自己。写自己的什么?生命。生命如何表现?精子的活动。我就写精子在女人子宫里的活动。这就难怪后来流行起下体文学、床上文学等种种不堪入目的污秽之作。李德仁教授坚持“以道论画”、“以画阐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何谓德仁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作品内容方面,尤重表达宇宙世事之道。”宇宙之道、世事之道的基本特征,我想前者可能是运转无穷,后者可能是生生不息。《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岂斯之谓乎?宇宙——自然界——日月星辰依时运行,花草树木依时生长;世事——社会界——人类依时而生而死,朝代依时而兴而亡。自然中的一切现象,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自在的。德仁论道不喜用“规律”一词:“道非物质非规律,却乃物规合混一”(《论道绝句》)但我以为不受外力左右的自然而然——本然,便是宇宙、世事演变的最本质的唯一规律。艺术家按照宇宙、世事的本然去进行创作,是对艺术的高度忠诚。

李德仁教授说:“道具理而不是念,道含气也亦非心。合一理气方为道,道体岂能理气分。“(《论道绝句》)我可否作这样的理解:道作为观念形态(理),与人的精神气质(气)是合二为一的。画家必须通过刻苦修炼、长期积累,养成充盈于内的精神气质,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贤达之士的浩然之气来源于天地之间,又充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合一理气”、天人相融的境界。画家能否具有这种刚大正直之气,决定了他能否在笔下牢笼万物,囊括宇宙。这种充沛于胸中的浩然之气喷薄于画面,便成为大手笔、大格局、大场面、大气魄。因此,在德仁笔下,所见多为煌煌朝霞,朗朗乾坤,巍巍高山,汤汤江河,峻岭深谷,飞湍流瀑。他不喜欢雕琢小花小草,小虫小虾,画作中更不见残山剩水之衰颓、断枝落叶之萧瑟、逸人隐士之落寞,而只有胸怀豁达,格调恢弘,意气风发,境界高远。

李德仁教授写道:“画道由来蕴意深,心源造化两难分。参同再现与表现,北斗南观扣玄门。”(《论画绝句》)又有一段富含禅意的师生对话——

问:大师之画是否再现客观世界?

答曰:全是再现。

问:大师之画是否表现主体精神?

答曰:全是表现。

问:先生所讲为何自相矛盾?

答曰:并不矛盾。大师之画再现与表现合化为一,看其再现全是再现,看其表现全是表现。

诚哉,斯言!绘画艺术的历史与实践早已证明,并不存在单纯的再现和单纯的表现,从来都是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二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长期以来,论者认为西洋画主张再现,要求形象逼真,一丝不苟;中国画主张表现,强调主体精神,张扬个性特色。李德仁教授另有新见,他认为西洋传统画是再现的,西方现代派绘画是表现的,中国画则是再现与表现有机合一的艺术,体现着中国特有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维模式。此论完全符合中外美术界的历史与现状。现在看来,还是再现与表现有机统一的中国画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从创作难度上看,把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在客体物象中表现主体精神,用主体精神再现客体物象,主体与客体进行双向精神交流;与此同时,作者又能把具有一定艺术欣赏水平的观众引入画中,与山水同呼吸,共忧乐,进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这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画作的艺术标准之高、创作难度之大,局外人是难以体会的。德仁的创作即属于此。我们常说的“对景生情”是景对情的引发,“以情写景”是情对景的投射,“融情于景”是情对景的拥抱。在这里,通常的看法是景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精神活动,纯属被动的客体世界。德仁则认为在艺术家那里客体世界与主体世界都是有“生原力”的,“心源”与“造化”是难以分割的(“心源造化两难分”),主体与客体本质上是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才是大千世界的真实面貌:“图画功夫原是道,合一理气始为真。”(《论画绝句》)但是,作为主体的芸芸众生,怎样才能与作为客体的大千世界达到高度统一呢?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混沌初开前,人类与自然界是同体同质;混沌初开后,人类与自然界是异体同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人类受到物欲的诱惑,在掠夺、破坏自然界的过程中渐趋异化,与自然界形成了对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身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荡涤身心内外贪图物欲的污泥浊水,回归人类的自然“本真”,才能恢复与自然界的亲和力,形成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杰出画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笔墨线条运用的娴熟,而首先在于自我改造、自我修炼的深度。德仁长期潜心修“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达到了与大自然心心相印、默契交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一体的关系。当我全神贯注地观赏德仁的山水画作时,往往仿佛看到他的身影与山体一样峻耸,恍惚听到他的心灵与流水一同歌唱。这大概就是主体与客体契合无间、再现与表现高度统一的美妙境界吧。

山水是画家精神品格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画家便会有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李德仁教授笔下的山,或顶天立地,高入云霄;或横亘大地,不见首尾;或屹立洪波,岿然不动。他笔下的水,或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咆哮,冲决一切,汇入画外的江河湖海;或在群山方壑中横冲直闯,响起“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轰鸣;而大江大海,则苍茫浩瀚,水天一色,不见际涯。德仁画中的人物尤其令人赞赏。在他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在山腰平台上坐而论道的师生,在山顶凉亭中热烈交流的友人,在山上山下争论所见所思的诤友,在山间溪旁与青松红梅相揖对谈的游客。画面中的人物立足高旷,视野开阔,自由自在,从容不迫。山水与人物形同兄弟,结成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物不受山的压抑和水的阻隔。人物的形体虽小,但其精神状态可与大山相比。特别是那位在群山之巅面向远方振臂高呼的呐喊者(《登高放眼》),更是令人惊叹不已。这位呐喊者的呼声如同滚滚春雷,在千山万壑、天上地下连续回响,大有声震天外的浩荡气势,与乾坤万物和读者心灵发生了强烈共鸣。至于呐喊的什么内容,则见仁见智,各有领悟了。德仁的秋景系列——疏林红叶,尤其引人注目。“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宋玉定调之后,悲秋已成为写秋景、画秋景的老套路。后人有所突破,如刘禹锡写秋景之晴朗高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写秋景的绚丽热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德仁独树一帜,在万木萧疏之中,点染几片红叶,格外令人耳目清爽,精神振奋。那点点红叶,不正是秋的告别,春的预示么?衰败中孕育着兴旺,绝望中包含着希望,正如西方诗人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曾有一诗:“从来骚客太情痴,不解春冬各趁时。且看晴空明月照,逢秋莫唱自怜诗。”(《乙酉秋词二首》)可引德仁的哲理性画作为同调。纵观德仁画作,其山其水,其人其物,境界广阔,气势磅礴,意蕴深厚,力度强劲、坚毅,蓬勃着一往无前的生命力。我想这是处处洋溢着生生不息的宇宙大道,如他长期坚持修“道”的精神成果。“道”同宇宙膨胀一般,永不会停留,永不会衰亡,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它创造新星系、新世界、新生活!

有人已经指出李德仁教授的笔墨手法“以斧劈、刮铁为主”。为什么以斧劈、刮铁为主?他的斧劈、刮铁为什么特别有力,具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我想这与德仁的一个“绝招”——形意拳术有关。他说:“为求笔力雄健,我融入形意拳发力原理。”我常见他在花园里练习形意拳,一招一式,发力迅猛,十指所指,其利如剑,穿透力极强。我猜想他作画时,不像一般画家用笔墨在纸上涂抹描划,而似乎是把身体能量的一部分凝聚于笔端,如同雕刻家用錾子在铁板上用力刮削凿刻,就古铜鼎上的图像那样浑厚有力,质感坚实,耐人琢磨,其艺术效果出人意表——洪波奔流的轰鸣声在耳边震响,旷野独树像铁铸的华表矗立天地之问,而敲击山体山石,则铿铿然有金石声。

李德仁教授的书法和他的画作一样,同属于“雅正”一类。他在《存道堂论书绝句》十首中,首先把书法与人格紧密联系起来:“书艺真根道至明,正中磊落气冲盈。俗人错解老禅意,故作歪斜颠倒行。”书艺的根本在于修“道”,即人格修炼。德仁坚决反对歪斜颠倒,反对媚俗颠狂,反对怪异怒张,大力提倡平澹自然、形神兼备、理气相融的书法风格。他主张在书法进修过程中,切勿怀揣功利欲望,追求表面上的奇特辉煌,而要以平常心握管习字,把习字与修身合二为一,坚持不懈,积以时日,以求练就刚劲中含有柔淳、朴素中透出瑰奇的高超书艺。德仁的书法批评并不限于书法本身,而是把“书艺”提高到“国运”的高度加以认识。他写道:“从来书艺关国运,心正方知笔正尊。艺通天道通人道,成艺成国且树人。”(《存道堂论书绝句》)心不正则书不正,书运衰则国运衰。书道与天道、人道相通,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生存正常秩序的邪门歪道,害人害国又害己。书艺并非小事,岂可等闲视之!

李德仁教授的诗作数量不算多,但质量可观。内容多为议论时事、抨击时弊、论道、论画、论书、论诗、论词,社会和文学视野相当宽广。他的题画诗与画作互为表里,相互阐释,既帮助读者深入领会画作的意涵,又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达到了诗画双美并举的高度。我特别赞同他的诗学见解。请看以下两首诗:“诗学先修赋比兴,雕形切理两相生。丽辞妙造形涵理,佳句善得气动情。音律规格随境化,神思意谛体天成。元白李杜称高手,恩世更开至道明。”(《诗学》)“两宋词世人莫重,与唐诗何可并称。四字诀愁苦悲怨,一面腔扭捏泪零。懵懂虎自悲没奈,可怜虫何软无能。全毋念文韬武略,丧社稷真个颓风。”(《论宋词针其病》)前诗概括了中国诗歌创作风雅比兴的优良传统,同时涉及形象、理趣、语词、气韵、情感、音律、神思、自然天成等问题,掌握了诗歌创作思想与艺术的基本要素,并且殷切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一个宣扬“至道”的新时代。后诗以激愤之语,贬斥宋词的一种弊病,切中要害。翻阅一部《全宋词》,男欢女爱、风花雪月、歌馆酒楼、羁旅行役、叹贫嗟卑等等低沉颓靡格调贯穿始终;忧国忧民、慷慨悲歌、昂扬奋发、锐意进取的词作相对较少,不占词坛主导地位。苏、辛等人虽有少量风格豪放的词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这种现象固然与“诗庄词媚”的传统文学观念有关,但从一定意义上看,却也是宋代积贫积弱、日趋衰亡的一种文化象征。德仁此诗主旨不在于对宋词进行全面的文学评价,而在于取其一端,以史为鉴,针砭时弊。当今满眼的文艺作品都是粉饰太平、隐瞒真相、阿谀奉承、狂歌乱舞、搜奇猎怪、卖弄色相、以丑为美等等粗俗、媚俗、庸俗之作。文艺界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演着两宋时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历史旧剧。这样下去,结局会是什么?

李德仁教授在《咏山水画》中写道:“山峻乃饶无尽水,长河唯见布恩宽。江山细看谁心悟,造化合当人事观。峰岳势藏通变理,泉流声诵妙玄天。拈来笔下有真意,莫作寻常风景看。"这首诗对他的绘画理念和创作体验作了高度概括,对自然对社会思索深入,热情洋溢,感恩不尽。吟罢此诗,我不知道拙文对德仁画作会有多少“心悟",我只是从这本画册中感受到德仁手握画笔,心怀天下。他不是寻常画家,他的画作不是寻常风景。

(责任编辑:李淑芳)

阎凤梧(1936—),山西稷山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Notes on Collection of Works by The Contemporary Painter Li De-ren

Yan Feng-wu

猜你喜欢

德仁李德
春天是个养花的人
荡秋千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日本皇室怎样培养男孩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新天皇德仁的罗曼史
太子登基,改元“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