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2016-02-03马丽君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民歌时期

马丽君

(信阳艺术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论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马丽君

(信阳艺术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本研究针对新时期的民歌演唱艺术进行分析,关注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歌发展的趋势,以期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歌曲艺术表现形式。

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继承;发展

民歌演唱的艺术形式对于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成为直接记录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成为一种能够彰显民族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艺术变现形式。

一、我国民歌演唱艺术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无论哪首民歌,都是将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照进现实生活,使生活更赋文化气息。与其说是将民歌纳入“演唱艺术”,不如说是广大人民想把民歌这种文化保存下来,把人们心中的对本民族自身的认同和文化记忆保存下来。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也是民族文化底蕴的积累的过程,在社会长久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证实,我国在原始社会就诞生了民歌。《弹歌》就是比较典型的原始社会民歌类型,呈现出原始社会的实际生活景象。后来,经历长久的发展历程,我国社会的民歌类型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民歌的内容体现出人们真实生活每个小细节,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梦想的追求。民歌的发展成为一种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和反馈。

二、民歌演唱声音概念及演唱技巧阐释

民歌演唱的声音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诠释。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声音。民歌演唱的声音概念,以及演唱的技巧是一直以来音乐艺术工作者非常重视的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实现对民歌演唱艺术进行深化,满足民歌演唱的审美需求。如何完美的展现民歌艺术,需要在实际的演唱过程当中不断的深入钻研,掌握具体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通过共鸣的方式体现出民歌词曲即兴编创和编写的能力。民歌演唱的作用是对人们普通生活的真实体现,也是对民族文化底蕴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演唱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对演唱者气息的控制,通过演唱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理念认知,实现对民歌演唱的技巧的灵活运用,并满足实际的演唱的审美需求。

三、新时期民歌结合了中西贯通的演唱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的改变了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新时期背景下的民歌艺术作品充分的融合了中西贯通的演唱技巧和特点,实现了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需求。我国传统的民歌演唱方式具有“和而不同”的的审美价值,传统民歌中包含着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精髓,也涉及戏曲和说唱等元素,成为一种具有“线性思维”和多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时期的民歌艺术作品继承了传统民歌“贵人声”的艺术内涵和底蕴,并且还充分的结合了西方音乐艺术“管道”的演唱方法。专业从事音乐艺术行业的研究人员在不断的挖掘民歌艺术的魅力,希望在长期的工作研究和探索过程当中掌握民歌艺术的表现特色及规律,能够更好的构建民歌演唱的系统学习体系,在理论认知和实践结合的工作层面得到新的提升和飞跃。民歌的演唱更加重视真假音的转换,希望在实际的演唱过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声带和丹田的共同作用实现提亮歌声的需求,并且能够保证声音传递的浑厚质感[1]。

四、新时期民歌演唱题材的“多维度”开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歌的演唱题材不断的在变化,实际的创作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创作风格上的改变不断的完善民歌艺术变现形式和风格,实现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需求。新时期的民歌演唱题材和创作风格得到革新,也促进了人们听觉层面的全新体验和感受。传统的民族歌曲变现形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传统的山歌和小调等民歌形式进行改革,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演唱者的技巧和审美价值。民歌本身吸引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其清新的音乐素材,和极具特色民族文化内涵及底蕴。针对新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民歌演唱题材和创作风格的改革,能够促进民歌一种艺术形式长久的发展,通过改变演唱的内容可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展现在人们面前,成就一种特殊的演唱风格,并提升民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新时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民歌演唱方式的改革,可以融合更多的演唱元素,例如唱、念、做、打兼备的戏曲元素和“紧拉慢唱”的摇板的演绎风格及方式[2]。

五、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的“跨界融合”的表现特征

新时期的民歌演唱艺术具有其“跨界融合”的表现特征,通过新时期的艺术创新,能够展现出音乐工作者全新的音乐理解能力,实现对意识表达的创造热情,并且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赋予民歌演唱与电影、戏曲、文学等其它学科门类跨界融合的时代特色,充分的展示出民族音乐善于吸收-借鉴-消化的艺术特点。如2016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上所体现的民歌演唱,就是通过采风加深人们对民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可以展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体现出多种艺术风格。通过音乐创作者和歌唱者的真实情感的表达,体现出人们快节奏生活背景下对慢生活节奏的感悟与体验,以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新时期背景下的生活,并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艺术的发展就是追求从表面的形式深化到灵活层面的升华,重视对生活实践的体验,才能够创造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也是民歌音乐之所以能够长久发展并受到人们青睐的原因。演唱者能够充分的运用演唱的技巧,展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忠诚,是民歌艺术之所以成功且极具特点的重要内容[3]。

六、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新时期民歌演唱艺术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当中也还存在着“千人一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对中西方演唱技巧和风格的融合同时,也存在“以西否中”等问题,以至于出现民歌演唱风格的民族特色把握出现不当的问题,最终可能会严重的影响中国地方民歌韵味表达方式的传递有误,也会影响实际的民族文化色彩逐渐呈现出淡化或消失的情况。在新时期民歌艺术演唱改革工作进行过程当中,由于演唱者对于美声演唱的技巧和表现的方式吸收过多或过于重视,就会影响演唱者和观众忽略了民歌本身的民族特色,也会出现民歌演唱艺术作品的风格和特色的认知上和听觉体验上的偏差问题。过分的重视演唱的技巧影响了民歌真情实感的表达,生硬的演唱方式让聆听的观众感受不到民歌的艺术美感。重视对民歌民族文化背景的阐述,在歌曲当中积极的融合民族文化,能够较好地变易民歌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七、结语

在当下社会中,民歌的欣赏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体验,因此民歌的演唱艺术还需要在时代变易的环境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学习和运用西方声乐艺术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歌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创造和发展我国的民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继承我国民族所具有的优秀歌唱艺术传统,才能够在根本上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歌演唱艺术,以此保证民歌的演唱艺术方式能够不断的创新、完善和发展,从而创造出人民真正热爱的音乐艺术,同时也能保证这一艺术立足在歌曲演唱文化的巅峰,使民族文化和民歌的演唱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让民歌这朵奇葩能够在歌唱的花坛开的更加光彩夺目,历久弥香。■

[1] 马宇飞.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 2016,01:66.

[2] 任洁玉.“陕北民歌演唱”专业设置的意义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2:106-111.

[3] 孟新洋.以我为主借鉴为辅——谈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J].艺术评论,2011,11:35-39.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民歌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艺术实践
清代时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京剧“青衣”与美声女高音演唱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