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探源*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楚辞艺术歌曲音乐

王 军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探源*

王 军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艺术歌曲作为重要的声乐体裁,在现当代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百年前驳来的词汇,“艺术歌曲”虽然依旧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当其嫁接到中国之后,毫无疑问会汲取传统音乐元素的营养。那么从广义来说,深具文化底蕴的古风,无疑就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源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则是新瓶装旧酒,用驳来的乐曲配上传统之词,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直接来源。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溯源,无疑有助于梳理其本土化过程中的经验来源,对中国化艺术歌曲的定义,无疑也有一定的作用。

艺术歌曲;歌词;探源

“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体裁,18世纪末19吐纪初盛行于欧洲,最主要的艺术风格为浪漫主义的抒情之风,气歌词最主要的特色是采名家名篇,因而特别富有表现力。“五四运动”不仅为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一股革命的热潮,也为音乐界吹来一股情分,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为代表的作曲家,把欧洲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诗词技巧相结合,创作了大量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艺术歌曲,如《问》、《教我如何不想她》、《大江东去》等等。①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尚无通行的定义,然而对艺术歌曲的歌词,则绝非始自“五四”时期,如《大江东去》乃著名音乐家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其歌词来源于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据此,则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绝非20世纪20年代所能断限的。而中国传统的诗歌作为艺术歌曲的主要来源,历代以来都不乏风格优雅、个性鲜明的作品。中国古代历来习惯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不仅表达着我国各历史时期的艺术写照,②还承担着各种政治、抒情、娱乐功能。那些篇幅不长的诗词,一经乐者点化,便让音乐的情感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历来都有非常杰出的作品。至近代,学堂乐歌的出现,则将驳来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开来,开始了有明确意识的创作。

笔者尝试勾勒中国艺术歌曲歌词的发展情况,以期更好地理解本土艺术歌曲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艺术歌曲歌词的发轫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伍英《中国古代音乐》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景象,音乐理论空前活跃。音乐美学方面,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音乐的见解,都对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见,先秦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当世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且这些理念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最成功的作品首推《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

《诗经》中绝大部分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墨子·公孟篇》云:“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是融诗、歌、舞于一身的文学。可惜的是其演唱形式早已消失,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落于纸面的诗歌。但从诸家分析来看来看,《诗经》反映了最纯真的情感和生命的体验,它将音乐与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的音乐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诗经》中的民歌与祭祀歌曲,则更为突出地显示出其作为艺术歌曲发轫阶段的艺术特色。“在这些民歌和祭祀歌曲中,还出现开头或结尾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东山》的开头或《汉广》的结尾,或《苯苜》《采葛》等开头一句或两句的重复,这也是古今民歌中常见的体例,有人认为是属于演唱时的和声,也可作为《诗经》中许多诗歌,当初都是可以演唱的佐证。”③

(二)楚辞

楚辞形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概念:以楚地的民歌为音乐基础,填入富有表现力的诗词。其代表作首推屈原的《离骚》,而楚辞也曾被称为“楚声”、“南音”等,也就印证了其音乐性的一面。楚辞因为不是中原音乐,毋需以雅正责之,加上楚辞以方言入韵,就表现出非常具有楚地风格的音乐作品。还需注意的是,楚辞作为“赋”体来源之一的特征。除了方言特色、楚地音乐风格、演唱技巧等因素外,楚辞的规模也远大于雅正之乐,这从《离骚》中已经不难发现。此外《宋玉对楚王问》也反映了当时楚辞的创作高度:“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从以上对《诗经》与楚辞的辨析中,不难发现我国艺术歌曲歌词富有表现力的源头。

二、先唐时期艺术歌曲歌词的成熟

从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以来,中国历史上就结束了分封制带来的“多中心”情况,乐制作为中央王朝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着越发成熟的方向发展,各朝代递有进步。至唐朝文学达到顶峰时,音乐制度与创作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音乐本体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先唐时期可以说是艺术歌曲的成熟阶段。

其中,汉代时建立的“乐府”机构,作为首个中央朝廷的官方音乐机构,在艺术歌曲的成熟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乐府机构的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这就确保了演奏水平的稳步提升,而且因为是中央朝廷的职责,其效率自然是民间音乐无法比拟的。此外乐府还负责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这样就确保了文献的流传《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记载:“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为《十九章之歌》。”就体现出文献整理的重要作用,而至今以“乐府”之名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从侧面证实了乐府保存文献的重要性。汉代这一大一统的王朝坚持了数百年,为艺术歌曲歌词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汉代还出现了相和大曲。相和大曲集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在汉族传统音乐发展史中举足轻重,对其后的宫廷音乐与民间大型歌舞音乐都有深远的影响。《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中的《大曲》记载,大曲有带歌词和不带歌词两种,其带词的种类无疑是符合现代艺术歌曲的概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的割裂,活跃在南北方的音乐又各自找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其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移,涌入南方的北方乐人又将西域文化和音乐带到了中原王朝,甚至出现了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主要由外来音乐文化起主导作用的状态。北方音乐文化与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即清乐。清乐中绝大多数作品是爱情题材,较少触及社会矛盾,其风格较为纤柔绮丽,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是地主阶级的享乐之作。

三、由唐至清术歌曲歌词的发展

隋、唐时期,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新的音乐机构——“教坊”。教坊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这一时期,乐师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歌加以改编,再配上新作的词曲,就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曲子”。曲子继承了前代“相和大曲”、“清商乐”等音乐形式,在形式、内容、体裁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艺术歌曲的形式。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流文人的参与,当时文人竞相比赛创作,以自己的作品被传唱为荣。④加上当时科举以靠文词为主,自然也就促使了文学与音乐的发展。曲子后来发展并固定为“曲牌”,为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隋、唐时期国家层面还设定了“太常寺”这一最高等的音乐机构,它既负责掌管雅乐如散乐,而俗乐诸如百戏也是其管辖范围,这就解决了制度层面发展艺术歌曲的可能。

宋代最主要的艺术歌曲形式就是宋词。词,又称诗余、小词,可见其地位的一般,这也反映了词产生初期的民间音乐的特性。词长短不一,将文学从唐代的规整中解放出来了,其参差不齐的形式更有助于表达情感。而无论是家国大事,还是儿女情长,都是词的表达范围。当然,词的重要特征还包括演唱。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可见当时歌妓演唱文人之词已是常态,而文人创作则是音乐水准的重要保证。从现代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见,宋词已经是成熟的艺术歌曲歌词形式。

元代最主要的艺术歌曲形式就是散曲。元代的文人根据曲调谱写曲词,称为散曲。散曲与宋词相比,形式更加消散,表意更加丰富,音乐更加新颖,语言更加有表现力。“散曲”在表演形式方面一般为清唱,有时使用乐器来作伴奏。“散曲”的篇幅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具备完整的叙事逻辑、悠扬婉转的曲调,也使得散曲在民间具有相当的创作与欣赏背景,艺术歌曲歌词的表现力也进一步丰富起来。

明、清时期主要的艺术歌曲是“小曲”。小曲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经过文人改编而成的。其形式有南戏、杂剧、昆区、京剧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开始具备现代戏剧,一本之中曲调多有变化,成套的曲子中则更加富有变化,说白等补充则辅助添加艺术表现力。南北东西,各有其本土发展起来的剧种,配合着各地的乐器,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唱念做打等概念也在这个时期清晰起来,并多为现代艺术歌曲所借鉴。在艺术歌曲歌词方面,明、清两朝是集大成的一个阶段,各种文学样式在这个阶段都有创作,而相当乐坛涌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的。

由唐至清,是我国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经济进一步的增长,民族融合也大大地加强,艺术歌曲无论是形式、题材,还是曲调都得到了极大丰富,歌唱的技巧也因为有了文人的广泛参与,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学堂乐歌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直接来源

学堂乐歌是指上世纪初,中国各地开办各类新式学校,他们开始设立音乐课程,在草创阶段,并无行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各学堂尽显其能、各显神通,创作了大量广为传唱的原创歌曲。其特点是:多以简谱记谱,毋需自谱曲调,而是直接借鉴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曲目,再以传统诗词等入曲,或是另起炉灶用中文重新填词。简而言之,即将外国之曲,与中国之词(选曲填词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将学堂乐歌视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直接来源,也正是因为其中西合璧、取二者之长的创作特色

学堂乐歌的产生既表现出,现代中国巨变、动荡之下,国人希冀用“拿来主义”,借鉴欧美国家的优势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的重要滋养。■

注释:

① 杨孜孜等.中国艺术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中国艺术歌曲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

② 李国庆.浅谈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戏剧之家,2015,08.

③ 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

④ 《博异记》中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赌醉”的故事。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以梨园伶官的爱好评价彼此的高低,可见当时文人的趣味。

苏州科技大学2014年度科研基金项目《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XKR201401)

王军(1965-),男,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楚辞艺术歌曲音乐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音乐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