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前儿童乐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节奏儿童音乐

翟 乐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

浅析学前儿童乐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翟 乐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

学龄前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对于儿童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塑造可谓关键时期。在这个音乐启蒙阶段,乐感的培养是儿童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实例,探究乐感培养在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方向与有效手段,从而促进儿童音乐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的顺利开展。

音乐学;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方法

乐感即人对音乐的感知,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具感染力与活力,因此,对学前儿童乐感的培养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乐感包括对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如节奏、音高、音色、旋律等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能够先天遗传,也可以后天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随着生理方面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这个阶段是儿童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他们在有兴趣、有意识地听音乐的过程中,在内心中建立起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系统,虽然在表达对音乐的反应上存在诸多个体差异,但其正在逐步从倾听到模仿,再到表现,直到创造音乐的探知过程中获得更加主观的心理体验。因此,寻求学龄前儿童乐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正是进行幼儿音乐素养培训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日常的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及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幼儿音乐感知觉的训练与培养:

一、大自然交响曲

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是孩子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的最直接也是最丰富的探索空间,它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听觉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声音对儿童进行乐感的培养和训练。对大自然中各种声响的倾听是幼儿接触音乐的最初途径,也是最直接、最自然的声源来源。大自然当中的节奏和音色丰富又具有变化,对于儿童而言,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正如春天晨起的布谷鸟叫、夏日里不停歇的声声蝉鸣、秋风扫落叶的沙沙声,还有四季都不绝于耳的各种车辆的鸣笛声……这些都是大自然演奏的即兴交响曲。起初,儿童对某种声音的感知是无意识的,听的时间长了,他会发现某一次声响与之前听到的不一样,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声音,从持续时间较短的声音开始,从简单的节奏开始。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小区里景观河边喂鱼,几声蛙叫让他停住了脚步,在安静了十几秒钟后,儿子说:“妈妈,今天青蛙吃饱了。”我疑惑:“你怎么知道?”“你听啊,它打嗝了!”儿子很肯定的说。“我怎么没听出来?”我故意装作没听清,“那哈维学学青蛙怎么打嗝的?”“咕,咕——呱”打完嗝后,他还很享受的拍拍肚皮,我就这样引导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声音的不同,并模仿了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孩子一起玩“声音找不同”,你会发现他们渐渐从识别不同声音音色的阶段到发现节奏、音高的变化,这些都是听觉感受力的进步与成长。

在家居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开一个“破铜烂铁”音乐会,将家里能够找到的锅碗瓢盆、玻璃杯等容器统统找来,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和选择,家长不必在选择容器时干涉孩子。你会发现,他们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边找边敲,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模仿他听到的声响。通过自己敲击发出的不同声响,可以提高孩子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引发他对声音的浓厚的探知欲。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根据不同材质、不同容量的容器发出声音的不同音高,将容器按照从低到高,或者从高至低的顺序排排坐,通过这种“我也来玩打击乐”的游戏活动,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建立起儿童对音高的概念以及促进儿童形成敏锐的听觉系统。

二、我家有个唱片机

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mp5都算是以前的回忆了,智能手机、掌上电脑这些应有尽有的多媒体视听平台为我们和孩子最近距离接触音乐提供了足够的方便和快捷。在探索不同音响的过程中,儿童大脑还是处在一种潜意识的审美判断状态,这种审美判断的依据来源于平时的音响积累。由此可见,平时让孩子多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在节奏、音色、和声、结构等种种音乐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感知就会有进一步的变化和发展,其接受和判断美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升。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听”可以单独进行,训练孩子对于各种音乐要素识别的专注力,这样仅突出听觉系统的作用。当然,“听”在很多时候也可以配合“视”来进行,搜集经典的动画电影,这些孩子喜爱的动画形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快的接受音乐,并能够切身在故事中感受音乐的表情,体会音乐的内涵。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上大学时看过的迪士尼公司摄制的《幻想曲2000》这部影片,想起儿子近期对动画的偏好,决定和他重温这部经典。一开始担心影片时间长,他坐不了多久就不看了,我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偷偷地观察他:本来手里摆弄着他的玩具车,《命运交响曲》音乐一响,可以看出吓了他一跳,他刚想埋怨,就被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吸引了,在七段音乐中,他时而安静,时而大吼,有时还会挽着我的胳膊,蜷缩起来。能看出不同段落的音乐带给他不同的情绪,或许悲伤,或许紧张,或许兴奋,亦或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情绪。当《动物狂欢节》中,故事的主角鹤出现的时候,儿子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他仿佛把自己当做了那只调皮的鹤,在音乐的鼓舞下尽情的舞蹈……

就这样,当动画邂逅音乐,二者的融合与碰撞可能产生能量巨大的冲击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感触和表现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反应,不需要大人去引领和指导。像这样的动画影片还有不少,需要老师和家长朋友们细心挖掘,米高梅出品的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也不乏有许多这类好的创作。这些配以动画内容的优秀音乐作品来对儿童进行音乐素养的积累,既减轻了孩子长时间听音乐的疲劳感,又能够扩大了孩子对音乐的想象空间。在欣赏乐曲或影片之后,鼓励孩子把他们听到的内容讲出来,也许孩子叙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完全一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渐渐有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力的提升。引导孩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脑子里有图画,甚至可以让他们边听边画,边听边唱,边唱边跳,将自我感受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乐感会在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从头到脚玩音乐

游戏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将音乐知识以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呈现出来。在音乐游戏中,节奏练习是最有效果的训练内容。拍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抒发心中情绪的简单的表达动作。和孩子一起玩拍手的游戏对儿童进行节奏的训练,爸爸妈妈还可和孩子共同编一些简单的小律动,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如做早操、踢皮球等动作,并配上简单的音乐以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比如:小猪哼哼、小马奔跑等等。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合拍能力。

四、跟我摇摆

体态律动和情绪反应是音乐节奏感知的基础,也是整体音乐感知的基础之一。在音乐的感召下,儿童喜欢用身体语言手舞足蹈。孩子本能的用动作表现他们对音乐的共鸣和带给他们的感受。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用鼓励和夸奖为孩子搭建一个自如展现自我的舞台,给其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毫无掩饰的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夏日满大街的广场舞,超市里的背景音乐,还是电视上网络上的各种旋律,都是家长和孩子进行节奏感训练和表现力提升的有利环境。这个时候,家长要大方的和孩子一起跳,共同参与,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被感召,被“传染”,在音乐的影响下自由的舞蹈,快乐的成长。

跟随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脚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与音乐亲密接触,让他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用音乐丰富情感。研究表明,儿童在幼儿时已进入了音乐听觉感知的关键期,在这个期间,他们对绝对音高、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等的感知已经极为敏感,因此,遵循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有效的开展音乐活动以促进其乐感的培养和形成。儿童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的刺激中培育出来的,孩子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经过早期音乐教育的开发,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儿童体智能及品德的发展目标,我们在教育的路上不断追寻,与孩子一起倾听,共同舞蹈,让他们在我们的陪伴下与音乐为友,让艺术发光!■

[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2] 余丹红.音乐教育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6.

翟乐,女,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键盘教研室教师,讲师。

猜你喜欢

节奏儿童音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YOUNG·节奏
音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