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民歌走向

2016-02-03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黄河之声 2016年5期

严 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我看民歌走向

严 为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民歌的未来发展走向是众多音乐史学家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学习民歌时,结合艺术概论的研究基本原理对民歌的走向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从民歌走向的两个方面:纵向(自身发展的继承和变革)以及横向(我国民歌和世界音乐的联系),来对民歌走向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歌走向;民歌继承;民歌变革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成为了亟待关注的领域。而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未来的走向被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就民歌走向问题,发表些许个人观点。我们要分析民歌的走向,首先要明确民歌的定义。民歌,是对民间歌曲的简略称谓。民间歌曲,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创作方式的即兴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创作主体的集体性、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是民间歌曲最显著的四个特征。①民歌的定义清楚后,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各方面来对民歌走向进行分析。

一、民歌走向的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对民歌自身发展的继承和变革的分析。第一个方面,民歌的历史继承性。历史的继承性,就是前代民歌对后代民歌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民歌对前代民歌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安格尔曾说过:“请问著名的艺术大师那个不模仿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来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说明继承的重要性,而且我国民歌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继承和发展。

比如,从创作方式的即兴性来看,即兴创作民歌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性和音乐感。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倡导的“即兴应作为一种音乐教育手段,一种理解音乐、运用和检验技术的方式成为旋律学习的基础。”一样,即兴创作民歌不仅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培养音乐的创新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的有效方式;而且对于音乐爱好者们而言,也是一种认识、了解民歌的途径。

从创作主体的集体性来看,很多历史上产生并流传至今的成熟的民间歌曲作品,大多都是数位民间音乐家共同音乐才能的体现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共同创作的作品不仅编制出抒情优美的旋律,而且能培养音乐家们共同合作的能力与品质。

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来看,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变、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即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再创造,这不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的“二次创作”吗?这种基于原作的创新性,同样值得继承。还有我国具有民族特性的五声调式、民歌中所弘扬和传唱的优秀品德、演唱民歌的精神面貌等等方面,都值得今天继续沿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我们应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中所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②

第二个方面,民歌的革新要求。为什么要革新?要知道,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③首先,革新是民歌的任务所决定的的,民歌有一部分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民歌也需要发展。其次,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所以民歌需要创新。第三,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求新,民歌的创作也需要新。最后,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是不同的,都是艺术家们思想感情的独特表现,所以也决定了民歌革新的必然性。

①从民歌作品的内容革新来看。一方面,新民歌的创作内容必须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群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民歌作为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一旦脱离了社会机体,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是不能流传的,群众性是文化传播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在其创作时要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践,以适应大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的,把晦涩的变为通俗的,把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使广大民族群众成为民歌文化的拥有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民歌文化建设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民歌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将传统民歌加以改编。即保留传统民歌的“神”,新编其“形”。具体来说,就是保留传统民歌的曲式、旋律、歌词结构等主题音乐元素,对其伴奏、和声进行新编,对其歌词内容加以展开描述等。作曲家张文秀的新编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首先他加入了符合原作地方风格的二胡等民族乐器,烘托了歌曲的意味;而且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术中,没有破坏原作的音乐风格,尊重了原作的原真性。

②从民歌作品的传播形式革新来看。鉴于民歌已由传统时期的随时而歌、随地而歌,转变为当今时期的欣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渠道,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传播方式来适应现代的文化需求。将原本以口头性传播的方式改为书面、媒体的传播。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将更多的优秀民歌作品加以传播。比如,将改编的民歌作品或新创的民歌作品推置网络平台,鼓励大家多讨论、观赏、传播。通过新型媒介的力量,来拉动人们对民歌文化的关注。还可以通过音乐学院、高等学府来学习传统民歌和新民歌,将高等人才作为一种推动传统发展的力量。

二、民歌走向的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对我国民歌和世界音乐的联系分析。

第一个方面,我们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民歌文化。在与世界音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自己,突出特色,坚守自己民歌文化的建设。民歌的发展进步,不是丢掉自己民族的特色,改用其他民族的内容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提高自己民歌的创造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来实现的。如果盲目的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全部改用其他民族的民歌、音乐,那不仅会舍本逐末、永远赶不上先进民族,而且还会丢失了自己本民族的民歌文化。只有坚持我国民歌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彰显我国民歌的独特魅力,促进民歌文化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世界的眼球并走向世界。

第二个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优秀的作曲技术、借鉴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鉴于我国的民族作曲技术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音乐家们想把代表中国的、具有特殊民族色彩的民歌发扬光大,就必须要精研西洋的名家作品,熟练掌握其已较为成熟的作曲理论和技术,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歌实际创作情况,站在一个更远大、更高的立场来创造、发展中国的民歌音乐。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西方的七声调式作曲技法来创作我国的五声民歌时,要留意两者的完整结合,并不断地总结民歌作曲技法。

而且,艺术的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了解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在研究本国民歌音乐文化发展时就可以少走弯路。即使各国国情不同,但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加速寻找的时间,抑或是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融合,这样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歌事业的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三、结语

对民歌走向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民歌的走向是:一方面,立足于优秀传统民歌的基础,借助先进的作曲技法,结合现实生活来创作出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作品。另一方面,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民歌,推进民歌作为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跻身世界文化。■

注释:

① 周耘.中国传统民歌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3.

②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

③ 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185.

[参考文献]

[1] 周耘.中国传统民歌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2] 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3] 李晓军.从新编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看山西民歌的发展走向[J].黄河之声,2015,09.

[4] 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N、OL].人民网-人民论坛,2014,08,22.

[5] 王远.艺术繁荣源于文化的独立性.[OL].201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