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方法在普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03张庶李恩竹
张庶+李恩竹
摘要:本文综合讨论了小班教学的理论,结合在普通化学学科基础课小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思考了小班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课堂的开展可行性与方式方法,可作为我国高校小班教学改革的借鉴。
关键词:小班教学;普通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43-02
一、小班教学的概念
(一)理论依据
自17世纪夸美纽斯(Comenius)从理论上对班级教育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赫尔巴特(Herbat)、凯洛夫等著名学者就教育过程、课堂的类型与结构等教育环节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早期学者认为,班级教学相对于个体教学来说,具有高效、规范和程序化等特点,有利于教育的扩大和普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个体的社会化。因此,班级教学在早期往往颇具规模,多则数百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近代学者就教育的任务、模式、目标等进行了新的研究与探讨。
20世纪中叶,教育学界兴起了以强调个体自主性的建构主义思潮,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创新精神、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其中,赞科夫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般发展”的概念。所谓的“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学科方面的“特殊发展”而言的,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多方面系统化的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必须担负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的双重任务。这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强调教学主体个性化与个别化的思潮影响下,小班教学(smaller class teaching)应运而生。
(二)定义
1902年,美国教育学家莱斯(J.M. Rice)首次对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二者之间联系较小。1982年格拉斯(G.V. Glass)和史密斯(M.L. Smith)以教学效果、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等为参数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评估,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小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班级人数低于20人时,优势非常明显。自此,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便在美国大规模展开了。1996—1999年威斯康星州的学生保障计划(SAGE)和1985—1989年田纳西州的星计划(STAR)实践了小班教学模式,证明班级规模的缩小与学生成绩、教学态度、学习态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小班教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肯定了小班教学的优势。1989年,斯莱文(R. Slavin)首次对小班教学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认为有效的小班教学人数应严格控制在20人以内。
综合已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是在班级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系统化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
(三)在我国发展小班教学的意义
1.我国大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经过1999年至今十余年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培养规模与之同步扩大,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大班级授课制,目前看来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较弱,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而疏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小班教学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小班教学在建构主义、“一般发展”论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级授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小班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舞台,使之有条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次,小班教学能够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施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人人参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再次,小班教学能够贯彻考核和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为同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社会实践化过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小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本学院的特色,本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思路为:充分发挥小班特点,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发积极性,使之思考、提问;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参与小组讨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有效交流;突出Learning by teaching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小班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紧扣课程大纲并与专业相关,通过讲授化学领域的里程碑工作,着重启发和训练掌握学生科学思考和创新的方法。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1.经典基础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厚实且不断发展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当重要。本小班教学坚持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经典基础知识,为接触新的理论提供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穿插前沿知识的专题介绍,在介绍中注意与原有知识基础的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基础内容,我们开设了两节课的新能源利用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不同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获取和利用中仍然必须遵循经典热力学规律。小班教学方式让这样的专题组织更加灵活,讨论更加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发展。化学是实验学科,本小班教学也安排了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例如,“磷酸铁锂的合成”实验包括硫酸亚铁铵的合成、磷酸铁锂的合成、纽扣电池的装配等分实验,综合和溶液反应、固相合成、材料合成与器件制备等综合知识。这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融合所学内容,培养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力争将较为抽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主要采取教师授课、专题研讨、学生代表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专题研讨中,由教师提出讨论课题和化学中心问题,学生围绕专题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合电子科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老师的科研特点,我们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进行过一次电化学能源器件讨论课。学生通过课下的准备,每人制作了一个有关这个专题的PPT,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比较、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的比较、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专题讨论中同学们作为主角积极提问、发言和回答问题,老师在其中起到把握讨论方向和提问的作用,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意见综合,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和外显自己的思路,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营造互助学习的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小班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设置了以课堂提问、制作PPT、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的考核制度。
PPT的命题由教师把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察,并明确PPT范围。要求学生根据所列题目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对该领域进行提纲契领的概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复习和钻研中。
设计型实验项目则充分注重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任务式命题,采用“目标+环节+报告”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来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小班教学的实验中开设了一个“未知有机酸分子量测定”的实验,要求学生综合滴定知识,从标准碱溶液的标定到待测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测定出所给有机酸的分子量。
三、结语
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得体会,探讨适合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归纳、总结课程知识点和主要内容的同时,科研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与同期大班教学的对照组相比,该届小班教学学生在试题难度增大和题量加大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保持与以往三届类似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
由于我国在读高校学生规模比较大,目前在实行小班教学制的各高校中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班左右。诚然,如前所述,部分学者主张小班教学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左右;但是实践证明,小班教学的理念、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影响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田晨光,常炜,黄壮士,等.小班化教学的课程编排及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
[4]王朋朋,杨晓冬,李伟,等.高校小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