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的现状原因及法律对策分析

2016-02-02钱镜伊

法制博览 2016年34期
关键词:权益用人单位监督

钱镜伊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的现状原因及法律对策分析

钱镜伊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一、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现状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和我国社会青年待就业群体人数相加之和为1500万左右,而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也增长趋缓,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量有限,鉴于此,可见2016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大学生群体有性别偏见问题,在开放二胎政策的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更是会综合考虑女大学生的雇佣成本及劳动产出量等客观情况,雇佣女大学生的意愿较低,从大学生的签约数量可以看到,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会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

二、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不完善

我国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保护妇女权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女性的基本权益及劳动权益等加以保护。我国在各项法律、法规中也有明确规定,不得拒绝录用女性员工。但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不会出现“只限男性”类似的招聘内容描写,在招聘录用过程中,会有隐藏的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男性员工,让女大学生难以借助于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我国在保护女大学就业方面的法律还要不断的完善,以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我国目前关于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女大学生的平等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表达不清晰,可操作性欠缺。二是对于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清晰,难以追究责任,没有违法主体的明确约定,对处罚没有细节的规定,相对比较模糊。三是相关法律规定较为混乱,对于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的规定存在交叉的情况,在操作层面有较大的难度,不利于法律条款的执行。要诉诸法律,推动司法立法的进程,由于当前法律不能穷尽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司法问题,要从立法角度去解决当前法律问题,以弥补法律滞后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固有的法律条款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当于当代发展的问题。因此,为保护女大学生权益,要做好立法完善工作,以解决法律实施过程中现实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以完善法律,通过司法途径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完善我国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思考

(一)立法方面

一是健立完善的妇女劳动权利维护法律体系。劳动立法的主旨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的权益,是为国家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条件,也是国家劳动立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要做好市场经济下的国家立法工作,以避免就业歧视,保护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处罚等有明确的规定,让法律法规具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和规范反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要从保障女性就业角度入手,做好立法规范工作,国家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地位,反对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三是制定《社会保障法》,完善生育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对于雇用女性员工的主要考虑因素还是因女性员工在生育期、哺乳期间,相较于男性员工而言,在工作时间、工作量方面都会有大幅缩减,女性员工大多需要照顾家庭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会明显低于男性员工,基于此,用人单位多会倾向于雇用男性员工,以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并降低用工成本。

(二)法律保护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法律监督体系中司法监督的作用。推行国家法律监督制度,做好法律监督工作,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让学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各行政监督部门要切实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责,做好司法监督工作。同时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让女大学生有渠道反映就业权利保护问题,形成一种社会公共意志,确保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就业平等权利,有效解决就业中碰到的不平等问题。

二是加强对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为了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当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时,可为女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女大学生维权,及时预防、避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出现。同时各管理部门可以此为突破口,做好劳动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三是运用多种法律手段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完善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从多方入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保护女大学生的权益。加大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力量,共同行动起来,维护女大学生的公平就业权益。

[1]李玉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90后女大学生成才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4,06:80-88.

[2]李丽,张旭.理工科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2:110-114.

G

A

猜你喜欢

权益用人单位监督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漫话权益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