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民族法治问题的思考

2016-02-02

法制博览 2016年34期
关键词:双语少数民族一带

李 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民族法治问题的思考

李 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能够顺应这一大好形势,做到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良好保护,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只有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才能够切实可行的为民族地区各方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法治问题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急需法律保障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在保障发展经济的一些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伴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应向着集约型转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生态环境合作,而这均需要完善法律来加强保障。[1]

(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意识不高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各民族地区的交往日趋频繁,保护各民族的利益与民众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必然关系。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意识比较淡薄,这势必会影响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不利于民族矛盾纠纷的解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根据自己的习俗、历史、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习惯性处理问题的纠纷解决机制,最为典型的就是少数民族习惯法。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风俗文化,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在民族区域内可以根据民族的地域的特殊情况对法律进行变通适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在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急切的需要适应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规则和制度,只有各民族群众加强对国家法制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才能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三)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匮乏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法律案件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涉外案件和国际民商事海事案件也逐年增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投入到法治建设中来。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科研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导致法治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需求。现有法律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办案能力都亟待提高。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法治建设的推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法治建设的应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善:

(一)加强法治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以法治手段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应当注重以下两点:

1.将法律调控手段更多地运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社会关系中完善配套性法规,健全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体系。不断探索运用法律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成熟的解决的经济性事务的法治途径,为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是发挥法律在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就业、促进人员横向尤其是纵向流动过程中的独特作用。[2]

2.充分发挥法律在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集约型发展道路,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把法治理念贯穿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用法律手段约束开发行为,促进生态文明,加强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将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予以严惩。[3]

(二)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意识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宣传力度

首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频率。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国家法律知之甚少。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深入群众做宣传,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味法律,而不是将法制宣传流于形式。使群众改变与法律相违背的愚昧传统观念,通过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做到遵守和维护法律,自觉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其次,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增强其自觉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采取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方式,在当地形成遵制守法的良好社会法律氛围。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为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重视民族习惯法文化传统的作用

民族习惯法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涉及到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婚姻习俗等方面,内容细致而广泛。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成为各民族群众自觉信仰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当地的社会控制中,其作用远远大于法律。因此应重视民族习惯法,并使之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桥梁。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对民族习惯法进行去粗取精,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发展。

3.提高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接收和法律思想的养成。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教育条件和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对他们进行文化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综合素质,减少盲从心理,为提高他们法律意识减少文化上的障碍。

(三)加强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的司法能力”。针对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匮乏的现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在高层次法律人才引进方面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对于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提供特别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建立稳固的人才激励机制,为民族地区引进一批具有高层次学术素质的优秀法律人才。

2.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法官职业保障力度

积极配合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法官的待遇。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工作一定年限的优秀法官,应当在待遇与晋升条件上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常年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工作的法官,更要加强职业保障。在新法官的培养和招录方面,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艰苦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工作。

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院双语法律人才培养

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严重缺乏双语法律人才,掌握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人数远远不能满足诉讼的实际需求,双语法官的审判水平也急需提高。这导致我国宪法及诉讼法规定的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诉讼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4]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对双语法官的培训,提高双语审判人才的审理和判决能力,将一批高素质的双语审判人才输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才能够恰当的解决民族地区的矛盾,从而对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给与法律上的保障。

[1]张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跨法律障碍[N].法治周末,2015-1-13.

[2]刘敬东.“一带一路”战略的法治化构想[N].经济参考报,2015-4-28.

[3]王正伟.民族地区要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中大有作为[J].求是,2015.

[4]黄硕,陆州.少数民族地区检察机关司法现状与改进[J].贵州民族研究,2013(1).

D

A

猜你喜欢

双语少数民族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