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的生态传承思考
2016-02-02郑好
郑 好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的生态传承思考
郑 好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繁花似锦的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以其艳丽多姿的风采诠释了源源中原文明的千年风流,成就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簇源远流长的艺术奇葩,使我们时至今日仍可通过视野与心灵的撞击,品味到世纪古韵古风的独特魅力。迈步二十一世纪,与众多传统文明形式一样,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在饱尝时代成果喜悦的同时,也经受着传承发展的现实纠结。由此,针对集中表现在民间舞蹈现实保护与时代研究的话题,多有专家、学者涉猎,成为传统文明何以当代的舆论焦点。本文试图通过河南民间舞蹈生态发展的综合现状分析,基于科学发展观,探究出以产业化改造为模式的当代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发展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间舞蹈;生态传承;思考
河南地处中原,千百年来饱尝中华文化母亲河——黄河的精心哺育,俗以人杰地灵著称,并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饱受历史的演绎推敲,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源远流长的古韵帝风。历史上多有帝王在此建都,曾一度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这就使得一枝独秀的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以较高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百花争艳的传统舞蹈艺术殿堂绽放别样的精彩。同时透视河南独特的中原地理位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不仅是中华舞蹈文化的集散地,也是舞蹈艺术南北方交流的中转站,更是汉民族舞蹈艺术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发祥地。
一、现实冲撞中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生态困境探析
伴随新中国建立,历经民国平庸沉迷之后,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焕发出新生。在保留已有传统剧目同时,一批优秀的新中国创作剧目脱颖而出,在全国缤纷多彩的众多艺术活动与文艺大赛事中独树一帜、风光无限。但随着时代脚步节奏的加快,传统与现实的冲撞、纠结,河南民间舞蹈艺术渐陷低谷。尤其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化大潮冲击,使河南民间舞蹈艺术面临愈演愈烈的发展无奈与彷徨,传统艺术何去何从的呼声,一度响彻媒体报端,萦绕街头巷尾。为此,众多热心学者专家与各级行政文化机构鼎力筹措,经过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喜人成果。尤其是依托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平台,许多艺术工作者深入河南各地,及时整理出很多的珍贵资料,为巩固发展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至2013年不完全统计,收集于河南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目录中的民间舞蹈类项目多达40余项,其中小相“狮舞”、苏家作“龙凤灯”、 高台“火轿”、兰考“麒麟舞”、 汤阴“跑帷子”、槐店“文狮子”等已收录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塑造出不同的民间舞蹈艺术代表。而在省级保护目录中,更是精彩纷呈。如:沈丘“扑蝶舞”、王家热“锣鼓”、 南召“云彩灯”、长葛“莲花灯舞”、 小冀“背桩”、鹤壁“金龟舞”、新安“九连灯”、 卧拐“秧歌”、潢川“火淋子”、 温县“虎舞”、吕村“战鼓舞”、 小宋佛“高跷”、庆丰“花鼓舞”等。这些生活底蕴浓郁、表演灵活多样的舞蹈形式,在原汁原味基础上经过整理挖掘,发展日益成熟,成为传播发展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中坚力量,带动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走上自我丰富与发展传承新路。
跨入二十一世纪,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在饱尝时代成果喜悦的同时,也经受着传承发展的现实纠结。尤其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化大潮冲击,使河南民间舞蹈艺术面临愈演愈烈的发展无奈与尴尬。问题主要是集中于民间舞蹈传统保护与时代研究,集中于传统文明何以当代的探索上。追根究底,还是在对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专题研究不够,在于对于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环节把持不力,这都是制约河南舞蹈艺术再发展的现实瓶颈。
(一)瓶颈一,民间舞蹈艺术传统理论研究的薄弱性
目前涉猎河南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各有见地、各具特色,但研究的多为旁门枝节的问题,所做的不外乎“拾遗补缺”的文化遗产抢救环节文章,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探索,无法整体反映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全貌。主要表现为偏重于舞蹈的肢体动律,而对舞蹈的生态学与文化人类学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历史脉络梳理不够,尤其对生存发展的流变态势关注不足。
(二)瓶颈二,民间舞蹈艺术时代传承研究的脆弱性
对现存民间舞蹈往往刻于挖掘保护,而疏于传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研究,用一句形象的话概括,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问路”。受商品经济愈演愈烈的时代冲击,与众多非物质文明遗产同等遭遇之下,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受到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虽然现存民间舞蹈艺术有其悠久历史渊源与匠心独具的魅力所在,但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传承难题,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全面解决好的。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与传统文明的彻底冲撞,使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无奈愈演愈烈,很多的传统舞种在纷纷叹息声中被迫走出人们视野,面临失传的困惑与尴尬。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将河南民间舞蹈及时导入新时代传承发展研究乃为当务之急,而适时引导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走产业化发展前行之路则为时代所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发展视野下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产业前景研究
(一)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可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粗略统计,目前琳琅满目的河南民间舞蹈形式多达200余种,仅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也超出40多项。其中,既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打春牛》与《打铁舞》;有源自古代军演的《跑阵》与《跑帷子》;也有气势恢宏的《盘鼓舞》与《大铜器》;还有幽默诙谐的《大头娃娃》与《二鬼扳跤》;以及模仿祥瑞的《麒麟舞》、《狮子舞》与《龙舞》等,这些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民间民俗舞蹈,使其具备深厚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二)喜闻乐见的生活底蕴可为产业化发展夯实用之不竭的“群众基础”
综合而言,河南民间舞蹈重在表现民俗民生,无论于百姓生活或者是在市场艺术表演,千百年来炕头“观麒麟”、出门“舞狮子”,已成为人们赖以寄托的精神食粮,有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群众基础,为代代相传的河南人们喜闻乐见。并以独特的形象扮演着人们日常生活角色,宣泄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尤逢节日大集,人们簇拥而来的第一件事,必定是观“狮子舞”、看“二鬼扳跤”,嬉笑喝彩声浪中必定是对“角儿”的品头论足与自己成“角儿”的无限畅想中。可见,河南民间舞蹈浓郁的生活底蕴足以说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琳琅满目的团队文化可为产业化发展搭建丰富多彩的“精品舞台”
走入河南,各类民间舞蹈团体琳琅满目,团队文化作为千年传承形式为百姓生活搭建一处处精品舞台,市场化经营已经成型,也是能够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团队艺术推手。作为民间舞蹈开发艺术团队,无论是琳琅满目的民营团体,或者是转轨进程的国营团体,一直都在民间舞蹈走向社会、跨步市场的进程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三、运筹帷幄上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产业运作思考
(一)产业对路,政策先行
可以说,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跨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河南的民间舞蹈在省委、省政府的先期政策支持下,也在不同层面着手产业化的新进程。但综合当前总体形势,民间舞蹈在河南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占比中,份额还比较弱小,实现产业化的参与方式还趋于原始,模式单一、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的弱势使其短期内难以成就气候,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民间舞蹈自身的发展,无形中制约了整体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以此,解决这个问题亟需政府大力支持。
(二)定位合理,理念主导
政策引路,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更需合理的市场定位。民间的舞蹈艺术,其艺术能量不仅限于渲染气氛与感染群众,而且重在良好风俗风情的写实媒介,应为生活性与生动性的正确而发。采取民间舞蹈方式吸引游客、展示特色、促进经济,无疑具有深远的借鉴性意义,但展示什么与怎样展示确实是应以重点思考的问题,有待结合河南旅游实际给予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三)舞台搭建,品牌唱响
在精品舞台带动下,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陆续出现了叫得响的国内文化品牌,如《禅宗少林》、《大河秀典》等。将中原武术文化与宗教文化完美展现,赢得了客观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但在这几种文化品牌的效应下,河南整体文化产业品牌在形象上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省外人士认为,河南文化产业充其量不过是“少林寺”佛教武术文化。这样的认识,恰恰暴露了我省目前在文化产业相对单一的模式发展思路。除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其实南阳“玉文化”、安阳“殷墟文化”与信阳茶文化等也极具市场巨大潜力,也是可以叫得响的国内品牌,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如此。
四、结语
匠心独具、精彩纷呈的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亟待挖掘的艺术宝库,步入产业化发展应是我们切合时宜的不二选择,倘若能够激活这份市场资源,无疑为河南整体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1]曹丽红.我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探析[J].北方音乐,2012,(05).
[2]熊松青.节日文化: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契机[J].四川戏剧,2013,(08).
[3]李明宇,付艳丽.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
郑好(1980—),女,河南洛阳人,音乐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