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流行音乐价值观变迁研究
2016-02-02姜振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
姜振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流行音乐价值观变迁研究
姜振栋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开始互相影响与渗透,在这一视角下流行音乐对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也在方方面面有所体现。本文拟从亚文化及青年亚文化的内涵、流行音乐对价值观影响的变迁、流行音乐能够反映青年价值观的原因等三个方面,作为对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研究流行音乐价值观变迁的突破口,以期对当今的流行乐坛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流行音乐;价值观变迁
一、亚文化及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现如今文化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青睐的学术话题,尤其是隶属于文化领域的亚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亚文化在学理上的定义,可以首先从“共时性维度”与“历时性维度”两个视角理解:当把亚文化放在整个共时性的时代平面来看时,其相对于主流文化而存在,是脱离主流世界的,以颠覆性和反抗性为最大特征的文化组成部分;而把亚文化置于历时性的维度下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文化会与主流文化相互转化。同时,对亚文化的定义还要考虑到其发生的文化群体,通常来说,亚文化源自于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并且有某种心理默契的青年群体。他们奉行的行为规则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但是却因其先锋性的思想而受人瞩目。
亚文化的定义之所以与青年群体发生关联,与美国芝加哥学派对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注意有关。尤其是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上世纪中期提出了 “青年文化”这一概念,将青春期文化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点,从而使亚文化与青年群体联系起来,开启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大门。
就中国而言,青年亚文化有其明确的定义指向,观点如下:陈映芳将青年亚文化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思考,认为这种文化形式是社会问题的侧面反映,并且是在长期的社会文化中积累而成,能够反射出整个社会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具有自主、独创和自由的特性。蔡琪认为青年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流文化相对应而存在,属于边缘文化和辅助文化。陈殿林指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上的青年群体在处理自身出现的社会矛盾时,表现出来的有别于主流文化样式的一种行为方式或者想象方式,通常以另类的形式存在,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可,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从属部分存在。
那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分析,青年亚文化的涵义可以总结为:它是青年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那些身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青年在追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颠覆性、反抗性、差异性,以及次要和从属性的地位。
至于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依托于很多理论性的概念进行区分。比如将二者放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是构成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会将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直接归于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流文化处于支配地位,而青年亚文化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主流文化支配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发生作用。拿流行音乐来说,它是在整个主流社会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主流社会文化支配青年亚文化,使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要了解社会主流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无法绕开青年亚文化视角。而流行音乐本身是与古典音乐相区别的另类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在产生之初的颠覆性影响恰恰与青年群体分不开,是这一群体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以在谈及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时,势必要将其放在整个亚文化视角当中进行思考,这也是本文在进行分析论述时的重要根基。
二、流行音乐对价值观影响的变迁
音乐两个分支分别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而相对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更加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就是因为它浅显直白的内容以及紧贴新时期特征的旋律。人们可以直接地感知到流行音乐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感情与内涵,但是若要欣赏古典音乐,则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在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能领会个中滋味。因此,具备了这一特征的流行音乐能够更加直接地对价值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和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流行音乐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是如此,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流行音乐最直观地对青年产生冲击是通过曲调所营造的情景与歌词所传达的内涵。有慷慨激昂的音乐,让青年内心震荡;有情深意浓的乐章,让青年人体会到丝丝情谊;有婉转悱恻的音符,让青年惆怅感叹。这些感觉都会慢慢过渡为理性的思考,从中找寻指导个人生活的道理,并与音乐共鸣,在共鸣中回味音乐的魅力。而流行音乐的歌词更是直接与处于亚文化氛围中的年轻人对接,他们会在歌曲传达的内容中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认同之处,对歌曲的认识也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在对流行音乐产生了感性认知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会进而经过评判、选择、行动等过程,开始将内化的精神核心外化。先判断该事物的真理性是否要为自己所接纳,再选择认同的流行音乐价值观将其付诸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行为活动。这一过程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感性与理性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与渗透,最终形成了亚文化青年流行音乐价值观。
每一个时期都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音乐类型,而其发展过程也能从歌词中看到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程度的日益加深,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向我们敞开了怀抱,而青年的思想更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流行音乐源自现实生活,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并展现人们价值取向的发展曲线。有的作品通俗易懂,有些歌词阳春白雪,流行音乐的教育与认识作用给亚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如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流行音乐给中国乐坛增添了许多鲜亮的色彩,当今社会青年人更加注重个性,不愿与主流同流,于是就有了S.H.E的歌曲《波斯猫》中的歌词:“眼眯成一条线轻轻踮着脚尖,屋顶上的瓦片是他的琴键,一步步,一点点,游走在爱情边缘。想出现就出现,想不见就不见,想睡就睡一天,不理任何人,不回电,不上线,不会和任何人争辩。”主流话语中本应理性对待生活,在这里变成了浪漫自由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条约规律的限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现象所展现出的轨迹,正是青年亚文化中影响价值取向的脉络。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上升,经济大迈步,也就带来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一系列流行歌曲就是从此时开始解禁,此时的文化政策也较为宽松。1979年,随着邓丽君《甜蜜蜜》专辑的发行,柔美的唱腔与爱情的微醺滋味飘入了大陆,国人开始慢慢了解与接受流行音乐。而此时在内地,李谷一的一曲《乡恋》让人们再一次为音乐的魅力而震撼,揭开了流行音乐风靡的序幕。人们渴望的耳朵与心灵迎来了一场盛宴,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走来,流行音乐反映着人们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然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此时仍旧占据主流,因此民众的生活中仍然充满着革命、爱国等内容,也正因如此,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响了青年群体内心深处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也体现出青年群体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与执着无悔。他们把自身放置在这个大社会、大集体中去,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找寻自己在社会中应处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进步。
第二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与主流、权威背道而驰,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改革开放十年来,成就是显著的,然而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国际形势也产生动荡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也有了动荡,所以这一时段的流行音乐主题转向了对现实的批判,青年们总是试图挣脱主流的束缚,解放天性,释放自身的情感,所以摇滚成了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跟着感觉走》《一无所有》等歌曲为代表,尤其是崔健的《一无所有》,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就此开始分化,它将个体对待精神的态度、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纳入流行音乐的范畴,歌曲中有满溢的激情与反叛,还有更加坚定的自我与对现实的批判。
80年代的摇滚风在后期开始转向成熟,并且引领了流行音乐的创新,一系列变化应运而生:粤语歌曲没落的同时原创音乐蓬勃兴盛、音乐晚会越来越普遍、MTV开始拥有官方媒介、卡拉OK走进大街小巷、流行音乐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产生音乐排行榜以及成体系的音乐商业化进程。数不胜数的经典歌曲在这一时期青年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情鸟》《同桌的你》《小芳》等,将一批人们至今仍旧奉为经典的偶像推上了音乐的圣坛。然而在热情的火光背后,是一片照不到的阴影,年轻人陷入了对权威盲目的反叛,最终导致自己成了迷途的羔羊,无处安身。中国流行音乐亟需一个契机,让原创的、本土的作品也能够对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阶段:21 世纪初至今,怀旧与迷惘同在,民族与国际接轨的时期。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与文化都呈跨越式发展趋向,流行音乐突破了传统模式,有了多方面的创新,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创作形式以及表达方式,都开始向着多元化的道路迈进。这也是青年亚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代,非主流音乐借着网络这阵东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接触到的第一批网络歌曲就是非主流音乐踏入主流视野的标志,比如草根音乐人刀郎以及众多网络歌手,甚至是超女,都可以算作亚文化的胜利。而《老鼠爱大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网络作品也走进大众的耳朵,甚至扎根。
网络是亚文化最新的传播与表达方式,它具有即时性、新鲜性、广泛性等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或者不如它的特征。青年人正是网络上的主体,他们在线收听、下载、传播甚至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是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明星,这使得网络成了大众狂欢的一个舞台,青年亚文化群体迅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用全新的内容表达自己,恶搞、搞笑、改编等都为流行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大话西游》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类作品借助互联网络等新媒介向青年亚文化群体迅速蔓延。在音乐上表现为所谓的“标题党”,用与众不同的标题来换取点击率,如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香水有毒》《狼爱上羊》《猪之歌》《披着羊皮的狼》等,都带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特性。
音乐的宣传渠道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前主流媒体掌握着传播的命脉与动向,而今,营销与推广通过网络终端与手机APP来进行,影响力与传播速度对传统方式的冲击甚至能够与主流音乐相抗衡,因此,在传播的视野下,音乐的亚文化特质十分明显。
这其中所最突出的青年价值取向变化就是在音乐向着新世纪迈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陈出新。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本草纲目》《双截棍》《青花瓷》等把西方R&B与中国传统意象结合起来,无论是旋律、曲调还是歌词,都试图寻找二者的平衡点,让它们融合,以和谐的方式展现给听众,力图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阵“中国风”的刮起,不仅为流行音乐的世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加能够表达当今社会中,青年人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对传统的向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作品中对传统乐器的使用、对古典诗词的化用,都反映了歌曲中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转化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流行音乐能够反映青年价值观的原因
音乐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内涵以及价值观念能够跨越国别族界,是人类情感相连的最佳链条。与严肃的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被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所接受,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仅包括一些流行歌曲,还包括通俗乐器演奏的乐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繁荣,流行音乐以“井喷”式的状态出现,无论是摇滚、通俗、网络音乐都是流行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与延伸。流行音乐是时代生活的深刻烙印,反映着彼时彼刻人们的生活心境与生存样貌,尤其是对时代青年人价值观念的直观反映。
首先,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被时代青年群体所接受,在于这种音乐形式本身具有的大众化、娱乐性、普及性等艺术特征。它是引领时代潮流的青年群体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当下多元、自由、开放的商业化社会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大众化特质和商业化理念暗合了青年群体的潜在价值观念。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贴近人们所熟知的社会生活,唱法和旋律上自由舒放,通俗易懂,是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的绝佳方式,流行音乐传达的社会心理情绪恰好是青年人要面临的问题,因此流行音乐备受青年人的喜爱。
其次,流行音乐传达的内容有对大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既然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流行音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彼时彼刻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流行音乐紧紧抓住了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状况,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诉诸五线谱的旋律中,展示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如《青春纪念册》《童年》等校园流行歌曲的风行就是当时社会青年精神状态的表现。在此意义上看,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流行音乐所书写的对象是特定时代下的青年人,通过音乐内容的变迁能够粗略勾画出特定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的精神形态与价值观念。
而且,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流行音乐能够表达大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他们倾诉情感的最佳方式。无论是大学生在内心激情澎湃时,还是孤立无援时,都需要寻找情绪的出口,这时候聆听音乐是在以快乐的艺术形式体验生命的乐趣,尽情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同时,流行音乐也是对大学生“猎奇心理”的一种反映,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邓丽君的抒情音乐弥漫祖国大地,被青年人追捧、喜爱;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摇滚”音乐再次将青年大学生带到了全新的音乐平台,被大学生热爱;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流行音乐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再一次席卷青年群体。每一种流行音乐样式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烙印,尤其是青年亚文化的艺术标签。
在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分析研究流行音乐的价值观变迁离不开社会青年群体的反映,青年群体与流行音乐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研究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流行音乐,就是在研究青年群体对流行音乐的接纳程度与影响因子;另一方面考察流行音乐的价值观变迁,就是在考察整个青年群体对人生、对生命、对婚姻爱情、对家国天下的态度。流行音乐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群体价值观表现的一种工具。这其中的关系复杂而多样,值得玩味。
[1]田飞.青年亚文化现象背景下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之设想[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05):70-71.
[2]张嘉薇.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陈彤旭.后亚文化与流行音乐生产[J].当代青年研究,2013(01):15-21.
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养成之积极功能研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5JDSZ2064)。
姜振栋(1981—),男,山东莱阳人,硕士,讲师,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科级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