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和美”在唢呐作品中的体现
2016-02-02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威海264200
封 鹏(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浅谈“中和美”在唢呐作品中的体现
封 鹏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唢呐,是一件世界性乐器,最早由波斯、阿拉伯一代传入我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器乐的发展日新月异,唢呐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历史以来的空前繁荣时期。唢呐开始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登上舞台;文艺工作者们也开始对唢呐展开深入的探索,使唢呐艺术的发展逐渐趋于专业化、系统化;撰写出大量理论书籍的同时,一些优秀的演奏家及作曲家们通过搜集整理民间小调、戏曲曲牌、民歌等加以改编,涌现出大量的不同地域风格的唢呐艺术作品,传统代表作品:任同祥《百鸟朝凤》、郝玉岐《豫剧二八板》、胡海泉《山村一片新气象》,现代作品:《天乐》、《敦煌魂》、《唤凤》等为唢呐独奏作品填补了空白。但无论是什么时期、什么风格的唢呐作品,都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同时也见证了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就美学思想中的“中和美”在唢呐艺术作品的体现,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中和美;唢呐;艺术作品
一、何谓“中和美”
“中和美”源于先秦时期孔门,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但先秦时期对“中和美”并没有明确的论述及专著。“中和美”一词是后人通过查阅研究先秦时期留下的材料中总结而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很大程度的维护了我国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故其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这一“中和美”的美学思想也根深蒂固的影响了我国每一代人。
“中和”意义广泛,许多专家教授为使学生们更直观的理解,习惯借用易经中的八卦图来形容这一美学思想。“中和”即:适中、融合、和顺、协和、和而不同之意。《关雎》所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告诫人们“乐而不至淫,哀而不之伤”体现了其“中和”的美学思想。音乐中的“中和”也表现在“和而不同”,即民乐合奏时,把不同的乐器编配在一起,不同的音色加以组合从而演奏出感人的音乐,体现出了“中和”这一美学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何谓“美”,孔子认为理想的美是朴素的、自然的、含蓄的,即然与自然的交融,追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不但追求外部自然的,又重视内心世界的体验。在音乐中具体变现在“意境与音乐的结合”。
二、“中和美”在唢呐作品中的体现
(一)独奏与伴奏的“中和美”
唢呐的独奏曲大多是通过搜集整理民间小调、戏曲曲牌通过演奏家及作曲家的改编创作而来,故唢呐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作曲家在为唢呐编配乐队伴奏时常常在乐队中借用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乐器及特殊的音乐表现手法。当要表达内蒙风格时,作曲家们通常采用马头琴做为乐队的主要乐器或者用二胡模仿马头琴来体现浓厚的蒙古风格。当表现河南风格时则习惯于加以河南坠胡来表现其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此相同,如山西晋胡、京剧中的京胡等等。如:唢呐曲《豫剧二八板》,作曲家在乐队中巧妙的加以河南坠胡作为其主要伴奏乐器。体现了“中和美”这一美学思想。
(二)意境与音乐的结合
唢呐,这件乐器在我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再加之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故唢呐这件乐器常常能把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诸多唢呐作品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对大自然爱护及赞美之情,如唢呐曲《百鸟朝凤》 、 《关中情》、《川江情》等。《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广受人们喜爱,在我国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首作品由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通过改编山东民间曲调而作,乐曲通过奔放热情的旋律和唢呐模仿大自然中不同鸟类叫鸣,表现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抒发人们美好欢乐的心情。深刻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演奏时演奏者要身临其境的描绘其音乐内涵,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音乐效果。体现了“中和美”这一音乐美学思想。
(三)音乐内容的体现
“中和美”强调和谐、和顺、协和等这一美学思想,故我国人民在欣赏音乐,观赏戏曲时常常希望以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而不像西方歌剧崇尚悲剧色彩,他们认为悲剧才是好的艺术。这也体现了我们这一民族的审美理念及爱好和平的生活理念。在唢呐艺术中也不乏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如《一枝花》、《敦煌魂》等。唢呐曲《一枝花》由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采用地方戏曲和山东民间乐曲创作改编而成,乐曲分为散板、中板、快板,散板及中板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旧社会受人压迫、欺负的悲惨生活经历,快板则反映了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作品复合了人民大众的审美理念,即悲惨的生活过后结局总是美好的。体现了“中和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中和美”
“中和美”这一古老美学思想,在我国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它影响着我国每一代人审美观点及每一个领域(军事、文化、教育、艺术,社会生活),它即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它追求和谐、和顺、适中,要求凡事要适中,从而达到“和”的效果。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中西文化贯通的时代,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过更加的博大精深。就如同西方人喜欢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而我们则喜欢在艺术中以一个完满的结局结束。我们可以尝试的去打破原有的审美理念,探索创新以进一步挖掘探索我国的民族音乐。
但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摒弃这一美学思想,“中和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和打破原有的审美理念也需要建立在“中和美”这一美学思想,这样既不失我国的传统的审美理念容易让人们接受又促进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这是仍重而道远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和不断学习。
[1]唐朴林.继承传统与扬长避短、音乐探索.2008.
[2]王薇.浅谈《诗经、关雎》、《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0 .
[3]闫铮.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 、晋中学院学报.2005.
[4]肖丹丹.百鸟朝凤、歌海.民族音乐语境之解构.2011.
封鹏(1989—),男,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唢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