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与保护利用

2016-02-02范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



“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与保护利用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要:“一带一路”的文化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中国作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发起国,应当深挖 “一带一路”的文化富矿。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横跨欧亚的一条遗产大道,文化遗产决定了 “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厚重底蕴与发展潜力。在坚持包容开放、互鉴创新的原则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前提是要摸清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搭建文化遗产海内外共享的广阔平台,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主观意识提升、客观规范限制,对 “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类文化遗产开发予以相应的约束,使之符合规律。通过统筹规划、高位思考、打造品牌,拓宽丝路文化遗产发展空间。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建设原则

作者简介:范周 (1959—),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产业。E-mail:fanzhou94@163.com.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进一步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为一条横跨欧亚的大走廊,“一带一路”既是经济走廊,亦是文明链接的纽带。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大议题,它应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机遇。

1 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曾是古代中国创造与亚欧非诸国经济贸易繁荣的象征,穿越千年,我们仿佛听到了西域大漠的驼铃之声,看到了沿海码头的繁忙景象。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敦煌的莫高窟见证了东西方宗教的交流融合,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到西域香料、珠宝、医药、汗血马,古丝路连通的不只是商品贸易,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古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条经贸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它以贸易为发端,文化的渗入与影响却是历久弥金。

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人类主要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它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基因绵延至今、影响广泛,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如今它们都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点区域,新时期提出“一带一路”,“人文先行”“文化先行”仍然十分重要。不论是高层互访,还是丝路沿线文化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积极举办,还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与合作项目的举办,抑或是建立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主动性、针对性传播,以及文化企业,如新疆卡尔罗动漫公司与伊朗企业合作制作动漫《一千零一夜》,以及四达时代集团在非洲卢旺达、几内亚、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取得有关数字电视的运营资质等对外文化贸易的创新与突破,“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建设与人文交流都是重要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一带一路”的文化价值是难以衡量的,而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发起国,应当深挖“一带一路”的文化富矿,构建出新时期的文明对话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为人类文明再添光辉。

2 互联互通:新丝路上文化作用不能忽视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血脉,“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容、相通、相辅相成。“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一直以来都是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也是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是其长盛不衰、衰而复胜的重要因素。互联互通承古惠今,在今天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和更高的层次,而文化以其毫无边界、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仍将发挥更加深远而强大的作用。

2.1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历史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西方艺术、科技知识、宗教等先后传来中国,对中国原有文化艺术与社会哲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这条最长的经济走廊上东方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恒河文明熠熠生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屯垦文化、海洋文化多元并存。“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精神也决定了其注定会成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之间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异质文化的交流、吸收与融合,在“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的激荡,将成为促进不同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文明发展的再生力也因多样化而不断增强。

2.2文化敲开民心相通的大门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在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交流则是沟通民心、增强互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奠定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沿线64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而文明对话、人文交流这种“软动力”恰恰能够用自身的特点,发挥丝路精神的感召与引领作用,实现民心相通、实现互信,这将是“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根基,与经贸合作形成“软硬相向”之势。

2.3借文化之力发出中国声音

当下,国际竞争并没有随着国家间的合作联系扩大而减弱,层级与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提升才是事实。文化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地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日渐重要,文化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的重要表征之一。“一带一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之际提出,是激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新契机,而文化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挥,也将会凝聚国家力量,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更好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世间杰出。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借力“一带一路”,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文化力量,塑造良好大国形象,掌握话语权,并最终扩大国际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应有之义。

2.4激活文化合作基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多元丰富,艺术形式灵活多样。据统计,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计拥有200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分布最为密集,这里既有包括雕塑、壁画等各门类的艺术珍品,也有古城、宫殿、陵墓等气势恢宏的建筑遗迹,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互联互通,这些宝贵的人类财富不能缺失。

“一带一路”所构建的,是文化发展与合作的广阔市场与空间,面对这样利好形式,应发挥文化资源跨境整合的优势,突破原有文化发展的资源与地域瓶颈,实现文化共建、利益共享。而随着这些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将陆续开展并不断拓展,与之相关的经贸合作也会迎来新的机遇。

3 丝路文化:文化遗产保护要先行

历史和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横跨欧亚的一条遗产大道。文化遗产决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厚重底蕴与发展潜力,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不断实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3.1千年积淀,文化遗产璀璨丝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非遗资源异常丰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外的文化遗产,如格鲁吉亚复调演唱、俄罗斯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也门萨那歌曲、土耳其迈达赫艺术等大批非遗项目都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入选的世界非遗项目中,新疆木卡姆艺术、妈祖信俗、福建南音等均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同时,我国境内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均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在千年积淀之后的“一带一路”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这些属于人类文明珍宝的文化遗产是 “一带一路”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历史印记,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文化传承互联互通的重要方面依托。

3.2如数家珍,文化遗产保护要摸清家底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是要前提通过沿线各国、国内沿线各省、自治区的协作来摸清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

陕西省组织非遗专家学者赴哈萨克斯坦“陕西村”进行非遗调研,并完成了 “中亚陕西村民俗文化遗产(非遗)现状调研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科学院持续进行的中蒙合作考古发掘项目,这都将为2国文化遗产的协作开发奠定基础。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方面,一定要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认知和研究技术,确认丝绸起源、发明、传播和交流等重要节点等等,为丝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基础。

3.3合作共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提到:“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搭建的是文化遗产海内外共享的广阔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亦需要沿线各国通力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与沿线其他国家的跨境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了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2006年起,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遗产协作由来已久,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应在立足本国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分享先进经验,助力其他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其次,在国内各省、自治区的合作方面。沿线地方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梳理长远眼光,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省、自治区内部财政、国土、旅游、建设、文化和文物等部门间的有机协调来为之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各个省市之间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布局,实现跨越发展。

3.4尊重规律,文化遗产保护不能舍本逐末

文化具有特殊性,丝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其保护与开发必定要尊重规律,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忽视外部性的客观影响。

以“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既不能完全以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利益为目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开发的必要性,而是要在尊重文化文物遗产开发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这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开发的根本原则,是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性的根基。旅游开发如此,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开发亦然,不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在舍本逐末,自断未来。总之,要通过主观意识提升、客观规范限制,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类文化遗产开发予以相应的约束,使之符合规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广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加大丝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以及将具体成果纳入相关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当中等。

3.5打造品牌,拓宽丝路文化遗产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开发需要打造品牌,品牌的打造则需要统筹规划,高位思考。“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多、种类繁杂、跨越地域广阔、文化宗教背景复杂、文化差异明显,统一品牌以及子品牌的打造很有必要。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积极搭建丝路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例如充分利用沿线博物馆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与国外相关机构对接进行丝路文化遗产交换展览;与沿线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研讨会,策划系列旅游产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遗产开发新形态,要借力文化遗产开发相关的重大文化项目,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利用到其中。

4 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原则:包容开放、互鉴创新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友好交流之路,这里实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谱写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奇迹,见证的是多元文明共生共荣、不断发展的辉煌。在今天,共商、共建、共享仍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包容开放、互鉴创新的原则需要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秉承。

4.1包容开放:有胸怀才能更宽广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一带一路”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在文化建设中也应当以包容开放为原则。

第一,尊重差异,共生共荣。“一带一路”沿线是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文化、宗教、意识形态领域差异巨大,我国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情况也各有不同,东南亚、欧亚地区、中亚国家、亚非地区与阿拉伯地区各国的文化开放程度也不尽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只有尊重差异,才有可能共荣共生。

第二,庖丁解牛,分析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元性、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恰恰为文化发展所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要通过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对各国文化合作需求进行挖掘,按国家、按地域的不同差别,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建设更有成效。

第三,集聚人才,凝聚智慧。文化的发展不能没有人才,“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最不缺的就是资金和设备,而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复杂形势而更需要人才力量的注入。要整合国内外智库资源,发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智库研究作用,要引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需求、了解多边惯例的国际型文化人才。

4.2互鉴创新:新思路才能有新丝路

第一,顶层设计,保驾护航。“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涉及范围广,项目数量多、种类杂,资源丰富且差异显著,因此,文化新格局的构建需要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通过顶层设计全面布局,使之与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战略规划衔接,与各区域文化发展规划相对接,最终实现资源统筹综合利用,使“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有重点、分层次有序进行,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无效作为。

第二,品质内容,中国魅力。品质,就是要用真正的精品展现中国魅力。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流通的是中国美轮美奂的瓷器、精美卓绝的丝绸,是四大发明等先进文明的代言品。今天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承担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同样需要我们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精品,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维,找到、创造出“新丝路”上的最适合、最具有引领与代表作用的文化内容,用有品质的文化内容打动人,产生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第三,立足特色,联动布局。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以来,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桥头堡、新起点、黄金段、排头兵等各类名号不断出现,这其实是缺乏全局思维、长远眼界的表现。为消除省市之间定位不清、项目重复建设等弊端,必须通过有效的顶层联动布局实现真正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立足各省特色,合理分工、高效配置,发挥出各自的地域优势。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志码:A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One Road”

FAN Zhou
(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The Silk Road has abundant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resources.As the sponsor nation ofOne Belt One Road,we should exploit the heritage resources on the principle ofinclusiveness,openness,mutual reference and innovation.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Silk Road,relative countries and areas should build a sharing platformand establish a long-act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heritage resources.By improving 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coordinating planning,we should develop the heritag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aws and create cultural brand to expand the developing space.

Key Words:One Belt One Road;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principl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