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美学之“情”的作用

2016-02-0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乐记人伦乐教

吕 靓(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音乐美学之“情”的作用

吕 靓
(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古代乐论不同于西方国家,其本质差异就在于前者本于“情”。那么“情”在中国古代音乐活动以及音乐美学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化;乐以治心;仁

严正先生曾从哲学角度进行过“性情说”概括:“纵观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性情学说异常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古代性情观主要是探讨人性的善恶和情感的正当流露问题,而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的治世,为维护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围绕这个目的,人性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政治理论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点。”这段话肯定了情感体验的意义,并且阐明了中国古代情感体验的人伦目的。在音乐中概括的说就是用有“情”之乐治心、治人、治世。

西周时期,周公通过对“殷商以来以宗教为中心的礼仪进行过一番规范化、体系化、并使之与血缘宗法等级制相结合,由此形成一套政治化、伦理化的礼乐制度”,这是将“情”纳入“德”的范畴,所化之德,尤以“中”、“和”为重,“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这是礼乐教育尤其重要的方面。中、和之德的礼乐教化是诸教化的根本,所谓“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这种中和之德体现在乐教中可以使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而在管理国家音乐上也有“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周礼·春官·大司乐》)春秋时代,西周礼乐制度日渐衰落以至“礼崩乐坏”,重整礼乐对人伦的规范、教化作用成为当时维护西周以来血缘宗法社会秩序的必要途径。这时突出了礼乐的政治功能,强调“中音”、“中德”对于合天下的政治意义。

中国古人对情感性人伦问题的关注使其对人伦问题作“情”的投入。孔子坚持不懈地用“礼”的标准去规约情感,将“仁”的思想注入礼乐之中。《论语·泰伯》子曰:“恭而不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这里“恭”、“慎”、“勇”、“直”这些都是具有道德意味的情感,而这些情感要以“礼”的标准去制约不会走向极端,礼从外部给人以约束,使人之“情”可以正当的流露。如果说礼是对人之性情外部的约束,那么仁就是“克己复礼”的目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平和。所以孔子质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是礼乐的本原,是孔子乐教思想的核心。这种以“仁”为本的礼乐教化成就人的完美性格,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乐教可以使人立身成性。孔子不仅注重礼乐对人格修养的作用,也强调用礼乐来实现社会性伦理教化。也就是“移风易俗,莫善与乐”的体现,这就达到了用音乐的情感力量来“以乐化民”的目的。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将“仁”从血缘亲情推及人格自我完善,从性善论的角度强道德之情的乐教的意义。在《孟子·离娄上》中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一方面说明了音乐产生于伦理道德的愉悦之情,另一方面是说音乐中这种道德之情自然的流露,正是人性本善的表现。孟子意识到“乐”能以情感人的特殊作用,也能发挥出社会性的礼乐教化功能。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在这里乐教作用更重要的是动情,以血缘之情为根基的人伦之情在乐教中的重要性。“仁声”为主的“善教”被置于“善政”之上,可以看出孟子对这种以人伦之情为主的音乐教化功能的重视。

《乐记》中讨论了情生乐、乐本情的乐与情的关系。“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治世”与“政和”使人心和,产生和谐快乐之情,这种“情”体现在音乐中必然表现为“音安以乐”;反之,“乱世”与“政乖”抑或是“亡国”与“民困”使人心生哀怨,对现实产生不满之情,体现在音乐中也必然是“音怨以怒”和“音哀以思”。这就是情既生乐,“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礼记·礼器第十》)“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乐记·乐言》)这里不同的音又能引发人不同的情感,也就是音亦生情。可见“情”是《乐记》中乐教的思想起点,也是其理论体系的支点。

《乐记》中对声、音、乐做了不同层次的解释,声是情有所动而发生的结果;音是经过美化的声,是具有审美形式的声;乐是最高的层次,是情的最高表达,乐的审美形式是人伦体验的结晶。与此相对应则构成了不同的人格层次,知音者,是动物能为之的;知音者,是人的行为;知乐者,是具有审美活动人的行为,不仅能够欣赏乐的艺术之美,同时能够体验乐的人伦内涵。“致乐以治心”,乐对人心发生的作用,能够调和人际情感。“致礼以治躬”,礼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维系人伦秩序。所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记·乐论》)乐治内礼治外从而使人致善致和,治个人之心并不是乐记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治民之心,“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记·乐象》),使社会人伦和谐有序。

通过以上论述呈现出音乐的伦理道德教化实践于情感教化的独特面貌,并将人的情感的和谐导向人伦社会的和谐。

[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三联书店,2003,176.

吕靓(198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乐记人伦乐教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天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