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2016-02-02赵世莹孟丹娜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昌黎秧歌舞者

赵世莹 李 立 孟丹娜(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赵世莹 李 立 孟丹娜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昌黎地秧歌又称“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是流传于昌黎县、乐亭县一带的民间舞蹈,也是河北民间舞蹈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与沧州落子、井陉拉花一起被合称为河北三大秧歌。

昌黎地秧歌;艺术特征;即兴性

一、昌黎地秧歌的艺术渊源

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坐落在碣石山前的昌黎县土壤肥沃,海岸线长,海产品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地秧歌是滦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

(一)地理环境

河北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地处辽西走廊西端,东临渤海,西带滦河,全境山水呼应,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昌黎县境内的海岸线全长64.9公里,沿岸设有国家一级渔港,海产品丰富。据史书记载,今昌黎在唐尧属冀州,虞舜时属营州,为远离大陆的碣石之地,后经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南宋时期金世宗改为昌黎县,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文化“杂陈”

昌黎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消亡后,这一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为中原与东胡的接触前沿地区,恰处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汇地带,长期的民族交融、冲突、聚居使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冲撞与融合,在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漫长时期,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与锲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并形成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昌黎秧歌舞蹈,如丑角的晃肩动作、丑角带的毬帽,都明显带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明朝时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使本地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又与移民所带来的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与江南地区文化的冲撞,再度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滦河三角洲文化。

二、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但凡秧歌,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形式和内容都是为了传达一种特定的感情而存在,它的形式与内容,在“情”的散发上融为一体,灵活、自由、应变性强。特别是在昌黎地秧歌中,有一个与其它秧歌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秧歌的传统表现中,其具有地方特征和风格的舞姿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而是在流动中闪光,在瞬息万变中钹动人的情思。表演有极大的即兴性,因情而变,变中有序,配合默契的即兴表演是秧歌产生戏剧性效果和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强调“情”、“意”、“形”的结合,尤其注重情的真切,情动于中,以情带舞,寄情于形。

(一)动作的灵活性

昌黎秧歌舞蹈中动作要求强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主要通过肩、胯、膝、腕甚至颈等部位的动作变化,表现舞蹈的韵味。地秧歌中肩的动作最灵活、最鲜明,舞者的内心节奏多是通过肩部细腻变化来体现的,如“端肩”、“抖肩”、“错肩”等。胯部的变化也极其丰富,“提胯”、“坐胯”、“绕胯”、“拧胯”等,都要求有一种内在的反动力,就是“伸筋拉骨”,以这种独特韵律,使身体动作呈现曲线美和流动感。膝的屈伸是地秧歌表演的下肢动作规律,通过脚掌为支撑点和发力点,使全身呈现出骑马坐轿的感觉。丑角的颈部动作也是一种比较鲜明的风格特点,按艺人们形象地说是:头似顶着千斤石,随着身体颤悠悠,脖子放松别拿劲,下颌点“点”又划“龙”。手腕的转、翻、扣、塌和手指关节交替捻转是扇花变化的关键。昌黎地秧歌的身体各部位的各种不同动作,在同一时间内产生不同的动律和节奏,艺人称之为“浑身是点儿”,要求舞者身体各个部位不能动在一个点上,整个身体舞动起来像是音乐里面的“合奏”而不是“齐奏”,从而形成它动作的灵活性的特征。

(二)表情的戏剧性

民间舞蹈的表情,往往与角色和情节密切相关。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符合他们性格的表情,妞是情窦初开或尚未婚嫁的少女,因此表情多羞涩;丑是扮演生活中的滑稽角色,他的表情比较丰富,多以逗趣为主,也是地秧歌中的核心人物,㧟多是泼辣、健壮的老婆婆和年龄稍大的妇女形象,表演时性格豪放,性情粗犷。例如在小场表演中,当妞与丑在远距离彼此传情时,㧟可以尾随于妞身后做左右“窥视”的表情,也可以站在两者之间,做“谴责”丑并“羞躁”妞的表情,也可以当两人兴高采烈或情意缠绵之际,突然出现在两人之间,以“长者”身份喝斥二人回避,使妞、丑扫兴而去。我们可以发现,地秧歌中具有表情的戏剧性的特点,舞者根据人物性格和舞蹈内容的发展,做出符合剧情的表情和戏剧表演。表情的戏剧性还能带动观众情绪,达到表演者与观众互相交流的整体效果。

(三)舞者的即兴性

传统的昌黎地秧歌的表演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随意性比较强。表演时,秧歌舞者善于根据自己的特长,即兴自如的发挥表演技艺。秧歌表演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无论是在感觉和内在意识上,以及姿态、节奏等都受“情”的支配,以情带舞,因此具有极强的即兴性。昌黎地秧歌 “走场”秧歌中的“中场秧歌”没有固定的程式,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比较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主要由演员自由发挥做每个人物的亮相,烘托气氛,为“出子秧歌”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表演做准备,因此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出子秧歌表演主要是妞、丑、㧟三个角色的情景表演,突出每个人物性格特点,没有规定的动作,舞者根据故事情节随意发挥,因此表演内容也具有即兴性。

(四)内容的生活性

以秧歌演戏是昌黎地秧歌舞蹈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人民群众喜欢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也是他们传统的审美属性。表演中注重设置行当和角色,各行当都有典型的性格特点,角色之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并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提供了丰富的舞蹈语汇。例如地秧歌中《跑驴》,讲的是一对农村夫妇骑驴回家走亲,以途中的经历为原型编创的舞蹈作品。这种以现实生活中表演形态为创作原型的表演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表现了地秧歌作品内容具有生活性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地秧歌有其独特的“老呔儿味”,地秧歌又被称为“老呔儿秧歌”,这也是滦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的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昌黎地秧歌的动作上,风格上以及舞蹈的内容和题材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1]田国安.昌黎地秧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1).

[2]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3]李娜.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本论文属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昌黎地秧歌为例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昌黎秧歌舞者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昌黎地秧歌
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