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述评

2016-02-02杜星怡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亨廷顿暴力观点

杜星怡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述评

杜星怡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本文主要是对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作简要的分析介绍,通过对作者背景的简要介绍以及对该书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观点的比较来阐述阿马蒂亚·森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反对对个体身份的单一划分。并且通过若干实例来说明阿马蒂亚·森观点的适用性。

身份与暴力;阿马蒂亚·森;身份划分;文明冲突论

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主要是通过具体实例和理论对身份认同以及单一身份的划分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这本书的问世与阿马蒂亚·森的背景也密切相关。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三一学院院长。其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多所著名大学任教。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并在1998年因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笔者在阅读该书后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份认同到底对当今世界的暴力与冲突是否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以及是否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下面笔者便针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简介

(一)本书的主题及背景介绍

在阿马蒂亚·森11岁的时经历了印巴分治,并亲眼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惨剧。1944年,在一次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爆发的冲突中,一个浑身是血的陌生男子跌跌撞撞地闯进了他家花园,边喊救命边要水喝。后来阿马蒂亚·森的父母将这个男子送到医院,但终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这个男子的名字就叫卡德尔·米亚,他说自己实在是因为贫困,才在骚乱时期不得不出门找工作的。从历史上看,每场革命都不是一劳永逸。领导者先声明自己代表受苦的人们,将他们与对方的矛盾挑拨到一定高潮,然后许下无限美好的未来。但革命成功后,你会发现富人与穷人的身份却无任何变化。每一次骚乱,贫苦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的衣食住行没有严密的保护,并且不得不出门去寻找工作。当贫苦的印度教徒与贫苦的穆斯林之间互相杀戮的时候,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沉溺于单一属性的日子里,而忘记了对方其实与自己同属于穷苦人,更同属于人类乃至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童年经历,让阿马蒂亚·森潜心于福利分配和贫困的研究当中,同时也是阿马蒂亚·森写《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个重要原因。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发生在1947年南亚次大陆的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印巴分治,这对于理解阿马蒂亚·森写《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这本书的目的和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的国家。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独立,但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仍在继续。并且“分治使数万人死于教派冲突,使上千万人离乡背井,沦为难民。”

而阿马蒂亚·森另外的一次特殊经历,即有一次阿马蒂亚·森在英国希罗思机场入境的时候,被移民局的官员详细查看了他护照上的地址后,便向阿马蒂亚·森询问他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的关系,因为阿马蒂亚·森入境单上的家庭地址写的是剑桥三一学院院长公寓。阿马蒂亚·森当时迟疑了片刻,而只是这样的一个举动便引起了移民局官员的怀疑,虽然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但是这次经历让阿马蒂亚·森对于“身份”这个复杂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阿马蒂亚·森潜心于福利分配和贫困以及身份认同研究。

阿马蒂亚·森在该书的序言中曾说“把人们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本书的主题。”因而该书主题,即阿马蒂亚·森认为单一身份的这种思维模式孕育了世界上的暴力和冲突,而个人往往拘泥于个体的某一身份,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个体应该从自由和理性的角度看待身份的多样性,打并破这种单一身份的束缚。

(二)本书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阿马蒂亚·森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驱使这些暴行发生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思想的混乱。20世纪40年代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是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即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他们都是同属于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然而应该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却只有宗教身份这一单一划分的观念。

阿马蒂亚·森在书中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暴力与冲突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的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职业、性别、语言、阶级、科学、道德或政治立场等,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置于一个“小盒”之中。

在本书中,阿马蒂亚·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西方思想”或是“整个中东”。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的分析和阐述,阿马蒂亚·森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们应清晰和理性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阿马蒂亚·森在书中证明了,尽管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就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二、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比较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阐述了阿马蒂亚·森的主要观点,但在说明单一身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同时他还提到了人们对身份的无力感,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份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动地被他人划分认定并分成三六九等。这种对身份的无力感或许也是造成人们身份被机械地划分的一个因素。与此同时,阿马蒂亚·森还提出了对于身份的认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认同一个身份而忽视或抵制另一种身份。身份的重要性选择也是阿马蒂亚·森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说即使我们认识到个人身份的多样性,但不能盲目地使用自己的身份,要分清孰轻孰重。

而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文明范式来研究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同时也是本书的主题“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主体)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亨廷顿还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普遍适用的,想要去避免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就要要求美国人放弃所谓西方文明的普适主义。同时亨廷顿对文化的相对主义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文化是相对的,但道德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最低的道德标准,保证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反对谋杀、欺诈、酷刑、压迫和暴政等,但实际上,文化的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道德的相对主义,对人类基本权利的尊重虽然是基本的道德标准,但在执行时,道德往往会出现双重标准。”因此,笔者认为亨廷顿所表达的是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决定国家之间的联合和对抗,所以文明的冲突是全球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之一。

通过对以上两本书作者的主要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两本书中主要观点的不同,两本书都是分析当今世界上暴力和冲突频发的原因,并想要找出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但二者的角度截然不同。阿马蒂亚·森力图想要从身份单一化这一角度去分析,认为导致世界暴力和冲突的重要因素是对人们身份的单一划分,与此同时认为只有从理性和自由的视角去认识自我身份的多样性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塞缪尔·亨廷顿则是从文明的角度,认为文明间的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因此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上战争和冲突发生的最可靠的保证。以上就是二者在观点上的差异。

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中阐述“文明的冲突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困难。第一个,也是更为根本性的困难是根据人们所宣称的文明‘归属'进行分类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意义。这一问题先于那种认为被归为不同文明的人们之间必然相互对立,即人们所属的各种文明互相敌对的观点问题。隐藏在文明的冲突命题之下的是一个更加一般性的思想,即可以把人首先视作这种或那种文明的从属物。”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将世界分为“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印度教世界”和“佛教世界”等,认为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源来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仿佛一旦你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就必与其他教徒为敌一样。很遗憾,如今世界似乎将伊斯兰教与暴力联系在一起,同时,有的人试图用伊斯兰教义中宣扬包容、崇尚和平的部分作为反驳这样观点的依据,各国政府开始约见宗教领袖,希望从宗教的角度号召信众不要被极端分子所说服。这看上去似乎是宗教、文化融合的一个进步,但在本书作者看来,实际上这种做法仍然是忽视了个人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个人视为一维生物。简单来说就是阿马蒂亚·森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用文明将人们进行身份划分,因此仍然属于身份的单一化。在笔者看来“文明冲突论”只强调了文明间的对抗性,而忽视了文明间的合作与包容。同时亨廷顿所讲的西方世界的衰落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现代我们看到西方国家仍大都属于发达国家。

其次在写作手法上,亨廷顿采用了类似实证的做法,认真归纳了在历史和现实的暴力和冲突中,文明在其中的影响,并阐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身份与暴力》一书则是主要从理论的层面来阐述主要观点。与此同时,阿马蒂亚·森在该书中所提出的要避免对身份进行单一划分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想法,直到全书最后也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或是具体做法,因此这种想法到底能不能真正落实还有待考察和研究。

三、对《身份与暴力》作者观点的认识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马蒂亚·森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所谓的“亚洲价值”等价值主张。无论我们有多少不同的身份,我们首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于世界中,我们具有人的诸多共性,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是可以做出理性的、自由的选择和判断。这里提到的理性的选择,阿马蒂亚·森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不管是对立类别,抑或是非对立类别,不同身份之间在优先次序与要求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重要的冲突。但是,我们不必为了肯定某种身份的优先性而否定另一种身份的存在。”阿马蒂亚·森还介绍了宗教身份和文化身份。在当今社会中宗教身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阿马蒂亚·森说“我们不可以假定宗教上的差别足以抹杀其他差异,更不能将它们视为划分全球人类唯一的体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宗教的视角来把人们硬塞进一个叫“伊斯兰世界”或“印度世界”的小盒子里面。同时,文化身份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之中,我们在看到文化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文化对我们的限制。因此文化并不能成为划分人类的唯一标尺。除了文化,还有诸如性别、职业、年龄等各种领域都会对我们的身份产生影响。同时,文化不是单一的、纯粹的,它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文化又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所以我们不能用文化来去对个体的身份进行单一的划分,这也是笔者对阿马蒂亚·森书中观点的赞同之处。

但即便是在这样一部著作中,还是有些值得商榷之处。阿马蒂亚·森在书中提到身份的单一划分要比那种多样的多重的身份更具有分裂性,并且这种身份单一化的思维也会大大削弱我们在刻画真实世界时的力量和影响。并且这种划分也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笔者认为阿马蒂亚·森的这种观点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或许是适用的,但不免还是有些片面或绝对。

第二,笔者要说的是,阿马蒂亚·森在书中反复地强调单一身份的划分,特别是宗教身份的划分是导致当今世界冲突和暴力以及恐怖组织出现的根源。同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现在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极端恐怖组织ISIS,它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不能认为这种恐怖组织的产生就一定是宗教身份划分的原因,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是仅在ISIS活跃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在印度、中国也仍有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但在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如此机构庞大的恐怖组织。因此我们更多的是把ISIS出现的原因归为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操纵以及他们对《古兰经》的歪曲理解。

无论是对此书观点的赞同还是反对,阿马蒂亚·森在书中的观点,即当今世界和谐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个体身份多样性的认知和把握,反对通过对身份的单一划分而把人们塞进“盒子”中,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阿马蒂亚·森关于身份与暴力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把人们的身份单一化、固定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理性地认识和把握个体身份的多样性。回归到我们的民族政策上,民族识别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的推行或多或少使民族身份得到了强化。这些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政策也间接地将民族认同变得清晰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孤立起来,从而可能会引发民族之间的隔阂。所以在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上,首先就是在尊重民族身份的同时,强调个人身份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选择其身份的自由和意愿。这也是现在许多学者建议取消我国身份证上民族一栏的部分原因。然而取消民族一栏是否会削弱民族意识,引起各民族的反感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并且这种想法实施的可能性也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总之,阿马蒂亚·森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暴力、冲突、文明冲突论、亚洲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主义在身份认同方面出显示的不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G256.4

A

猜你喜欢

亨廷顿暴力观点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新药可减少亨廷顿病患者毒性蛋白
观点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业内观点
阳光 沙滩 冲浪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