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习俗文化与民俗特色
2016-02-02陈彦儒
陈彦儒
(泉州第五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习俗文化与民俗特色
陈彦儒
(泉州第五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福建泉州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泉州的一名高中生,本人将就自己所了解以及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泉州习俗文化与民俗特色进行总结,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泉州;习俗文化;民俗特色;妈祖信仰;关帝信仰
引言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在古代是闽越民族的生活栖息地,文化积淀较为厚重。数千年来,泉州地区百姓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注重礼数,在当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气。因为泉州是我国古时候的重要出海口,因此在外来文化进入之后,同泉州本地的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泉州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时令节日、社交礼仪等方面。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变迁,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源,又荟萃各地民俗文化为流的多元的、独特的泉州民俗文化。
一、泉州的习俗文化
泉州的习俗文化有很多层面,本文主要从节日习俗文化、婚丧习俗文化、衣食住习俗文化三个方面入手简述。
(一)节日习俗文化
泉州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文化活动,十分风光、热闹。例如,端午节在泉州会举行“龙舟竞渡”“采莲”等活动,蔚为壮观。在“龙舟竞渡”中,江面水花四溅,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
(二)婚丧习俗文化
1.婚嫁习俗
泉州婚嫁习俗比较繁琐,青年男女相恋走到谈婚论嫁之时,必须要先进行“定婚”。定婚是男方的长辈或者族亲长辈选择吉日,带上金银首饰、礼金等到女方家中订盟,即“压定”。在确定婚期之后,要将“轿前盘”(即“花包”)连同一担“礼担”送往女方家。“轿前盘”像一个直径六寸的圆盘,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礼担”装有猪蹄、猪肉、面线、鸡蛋、鸡、酒等,专门来孝敬女方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当然,婚礼过程中以及婚礼结束后还有很多繁琐的环节,在此不一一赘述。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进步,闽南泉州婚嫁中的“定婚”风俗也逐渐趋于简化,礼节不再那么繁琐。
2.丧礼习俗
在泉州当地流传着一些俗语:“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旧时,泉州重死甚于重生,丧葬礼仪迷信、侈靡,民间竟以此为荣。在泉州,一个人从气绝至埋葬入土,中间经过许多手续,环节十分繁琐。其仪式的繁简和费用的丰俭,视各人的经济情况、死者的身份地位、各乡的风俗习惯而有差异。
(三)衣食住习俗文化
1.服饰
泉州的人物服饰独领风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还有东海蟳埔女的着装打扮。比如有首打油诗形象勾画出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头部被黄头笠和头巾包裹,只露出一张脸;上衣衣短露脐,接袖衫还以褐红、蓝为主;大筒玄色裤子上加上蓝色布边裤头,配以一股三垂的银裤链;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褡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独具特色。
2.美食
泉州有着丰富的食品资源,居民们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这些食材进行加工,形成了具有侨乡风味的食品。例如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济实惠的“烧肉粽”,以及面线糊、海蛎煎、五香卷、土笋冻……这些美食构成了独具风味的泉州饮食风俗。
3.建筑
泉州地区的民居建筑造型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民居用于装饰之用的雕绘最让人称道。从艺术层面和审美层面来看,泉州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在明清之际所建成的宫殿式民居最让人过目不忘。这种建筑设计精巧,不但雍容大气,而且不失端庄之态。从这种民居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来看,不但彰显出封建社会礼教文化的仪式感和等级感,同时又显现出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泉州的民俗构成
泉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包括妈祖信仰、关帝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民间信仰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信仰
1.妈祖信仰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敬奉妈祖,因而妈祖文化盛行于这片土地。妈祖通常也被称为天后、圣母等,是北宋时期生活于泉州莆田县湄洲屿的名叫林默娘的女子,在妈祖信仰正式诞生前,便已经同泉州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妈祖原型的林默娘对于泉州而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名泉州女性。靠着“妈祖”的庇护和保佑,数百年来刺桐港一直保持着一派蓬勃生气,也让泉州文化随之走向了辉煌。因为心中保持着对妈祖的忠贞信仰,使泉州人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角落,都被这种信仰凝聚在一起。“妈阁”随着泉州人民活动区域的增大,在广阔的海域中随处可见。
2.关帝信仰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忠义”精神,而在这之中,武圣关羽的“忠义”精神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推崇和景仰,这种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纽带。通淮关岳庙是泉州地区最为知名的关公祭拜场所,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和民众到此瞻仰,感受关公的“忠义”精神。
3.宗教信仰
泉州文化的多元性,使这里的宗教类别较为丰富。泉州作为我国的出海口,为海外各国同中国提供了文化交流平台,各种宗教相继传入泉州,同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形成了交融,并且不同的宗教文化彼此之间互不排斥,这种奇特的宗教文化融合现象体现出泉州人民宽容的宗教精神以及开放的心态。泉州地区的宗教文化较多,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借鉴吸收,并且突破了国家疆域的限制,尤其是妈祖文化和关公文化已经传播到海外,使泉州人民在这些文化的浸染下,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纽带,并且彰显出泉州地区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4.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地区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熠熠发光的明珠,彰显着泉州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务院认定的我国文化历史名城之中,泉州凭借无可争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获得了一席之地,时至今日,依然每年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过于丰厚,因此泉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名城确实当之无愧。
三、泉州的民俗特征
泉州的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民俗的多元性以及一定的区域性等特点。
(一)广泛的传播性
对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单一文化,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表现出多元性和传播性的特点。
历史上的泉州乃是闽越民族的世代居所,因此,直到今天,在泉州地区的街头巷尾依然能够看到闽越民族生活的一丝印迹,拿泉州地区的一些习俗来说,每年农历端午节的“采莲”,便是最初源自古时的闽越民族,这一点已经得到一些民俗研究者的认同。历史上,生活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向泉州地区的人口迁徙,这样一来,使泉州地区的汉族移民数量不断增多,从而改变了泉州地区先前的人口构成,并且使当地演变为外来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在中原汉族人民的迁入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原文化,这些中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泉州地区原有的文化模式,使泉州地区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烙印。
(二)民俗的多元性
泉州地区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往往使初次来此的人感到目不暇接。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雅俗共赏,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些民俗文化寄托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点,这里汇聚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各种文化在泉州地区实现了文化之间的交融,从而构成了当前丰富多样的泉州文化。
(三)一定的区域性
每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一般来说,民俗文化是否受到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是否具备多样的社会功能,历史传承是否久远等,均会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泉州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使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彰显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特别是祖国的台湾,很大一部分人来自闽南,同祖同俗,在密不可分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的“五缘”文化中,形成一个血浓于水的民俗文化圈。
四、结语
数千年来,泉州地区历经历史大潮的洗礼,不同文化在彼此的互相影响下形成了新的平衡格局。走进泉州,有古称佛国的寺院,有游子魂牵梦绕的祠庙,有融会古今中西的民居,有甜美古道的方言,有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泉州的民俗文化,不仅在本区域相沿袭,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流播,历代传承,互相激扬,与时俱进,延绵不绝。
[1]黄海德.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特征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陆芸.泉州的宗教文化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文实,黄民生.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6).
[4]陈少牧,王炳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意义[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5]陈桂炳.泉州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读李亦园教授《泉州学的新视野》[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
[6]陈桂炳.关于拓展闽南文化生态研究学术视野的思考——以加强泉州学、潮州学、温州学的协作研究为视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C9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