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16-02-02户晓辉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礼仪框架课题

户晓辉



再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户晓辉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来参加这个开题会。萧放教授刚才说,召开这样一个会并非国家课题本身的要求,而是他自己觉得有必要,这让我对他顿生敬意。

先说课题的框架。我觉得题目有点大,如果加上“中国的”之类限定词,就可以把别国的人生礼仪排除掉。但“中国的”人生礼仪也很大呀,中国有各个民族,而且每个民族还有那么多地区,因此,是否考虑进一步限定为“汉族人生礼仪”。你们的每个子课题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典籍整理,可以称为古;第二部分是当代礼仪传承,也就是今;第三部分好像是回到社会实践,可不可以理解为是想把古今的东西落实到现在的社会实践中。但不知道这三部分之间怎么联系起来,这涉及整个课题的出发点和整体构思。另外,你们设想的成果形式分成四个部分,可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成果,这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还缺一个总论,也就是说,应该考虑有一个整体的东西把这四个部分串起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另外,我谈一点感想,这实际上涉及研究理念的问题。我说的可能有点过于理想,不是要求你们全都达到。我们研究人生礼仪需要观察、参与还是实践?实践也不是非要提出对社会直接有用的对策,但是怎样生产某种观念,怎样观察一个东西?按照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观察人生礼仪的变化和重建时,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它缺少什么或者哪些要素该变、哪些要素不该变?我觉得我们得有框架和概念,否则就可能对好多东西视而不见。许多人都认为,做田野调查好像就是选个点,跑去做个全程观察记录,就算深入生活了。可是,这样看到的就是生活吗?生活的东西真的就这样让你看到了吗?没有理论和框架性的眼光,你看到的可能都是碎片化的东西,当然在后现代主义者们看来,生活本来就是碎片化的。但我认为,研究者的眼光和老百姓自己去看还是要有所不同。我们做这个课题的更高标准是,拓展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用什么样的头脑去看,那是不一样的,呈现的东西也不一样。

说到知识储备,吕微老师刚才提到了礼仪塑造人的问题以及礼仪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其实,礼仪涉及的不仅是道德,还有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和生活秩序。如果我们用区分道德和法律的眼光来看礼仪,那又是不一样的。因为法律是管外在行为的,仪式也是外在行为,法的知识有助于我们观察礼仪并且判断其中的要素变化。我觉得,我们这个行当对法律尤其是西方意义上的法律接触太少。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又不是搞法的,我们能够提供专业知识就足矣。问题是,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这是大可追究的。我们提供的专业知识就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如果有了区分内在和外在的意识,我们看礼仪就会真的不一样,我们看它的变化的时候也就不一样。在研究礼仪要素的变化和增减时,我们就能够不按照当代意识形态去分析它,而是有普遍的标准和尺度。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观察人生礼仪的变化和重建,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框架。从实质上说,人生礼仪的变化和当代重建离不开社会整体结构变化的大背景。许多东西只有在这样的整体框架和背景之下才看得清楚,才好判断。在这方面,韦伯的理论就非常有用。他谈的是社会的Rationalisierung / rationalization,有人译作“理性化”,我觉得译为“合理化”更恰当。无论是否愿意,我们的社会都在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理想型意义上的整体进程有助于我们在考虑礼仪重构的时候来判断:哪些要素是需要的,哪些要素又是不需要的。当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参照和借鉴的不止有韦伯的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从共同体到社会的整体框架。

因此,民俗学的实践研究不一定非要提出有针对性的现实策略,而是为社会生产观念,但我们的观念生产必须有理论预见性,而不仅仅是对现状的简单归纳和描述,否则就可能只是生产了一些一厢情愿却没有用处的意见。其实现象不仅归纳不完,而且我们看到的现象常常都是乱象。如果学术只是沉浸在种种现象里面,那就不能说有多高的水平,学术要有前瞻性。我们不要说理论都是没用的,韦伯和滕尼斯的理论恰恰能够预测到他们身后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可见,真正的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是单纯观察现象的研究所难以具备的。理论上的观念生产对实践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它不是立刻就能有用,正如科研是有规律的,有时不一定立竿见影一样。理论上的观念生产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我提出这些,仅供参考,当然你们还可以选择其他路径。

主持人回应:感谢户老师。户老师从学术积累和学术修养的角度对我们的课题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非常理想的、非常有意义的东西。关于我们课题内在的学术联系,我们的考虑是有联系的,从文献来看,我们探讨我们这群人的历史,这群人的历史文献是怎样塑造人的,塑造什么样的人,如何塑造人的?当代情况下这些方面是什么状态?我们根据历史传统和当代状态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塑造人,这个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是可以回答的,不能简单说三个部分是没有联系的。当然要达到最高的理念,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程度使得我们只能是心向往之,只能尽量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理想目标是做有用的、对人的独立性,公民社会有益的课题。但是有一个可以去做的努力是观念生产,我们能不能把高老师提出的结构要素提出来,把几个观念提出来,是可以继续做的。会后我们将进一步消化户老师的观点。

K890 [文献标识码] A

1008-7214(2016)01-0112-03

户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礼仪框架课题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筷子礼仪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礼仪篇(下)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