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客家丧葬礼俗探析
2016-02-02林贤东
广西博白客家丧葬礼俗探析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广西博白客家作为客家的一个支系,在秉承客家文化共有的文化特征外,还在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丧葬礼俗。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讲师林贤东的文章,我们对当地客家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及其盛行的原因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了解。
博白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在近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180万人民,其中有将近七成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当地称新民话),数量达到12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很热,但是对于具体地方的客家人群研究稍显不足,特别是关于客家的丧葬礼俗研究很不够,当然这与一些研究者思想观念和一些客观条件有关,就是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社会的下层文化,且是不吉利的文化,以至于少有人涉及此领域,同时由于丧葬礼俗的特殊性,也给研究者带来了不少困难。笔者作为当地的客家人,就结合本人的亲身经历对当地的客家丧葬礼俗(做斋)做一探析。
一、丧葬礼俗盛行的原因
博白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与当地土著居民迥异的文化,也形成了一些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不同的习俗,丧葬礼俗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博白客家人的心目中,举行丧葬礼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人们十分忌讳的事情,特别是在农忙时候举行的丧葬礼俗,更是被人们认为是极其槽糕的事情,这时死者的子孙往往被认为是不孝的,死者在生前可能得不到子孙的很好照顾,死者要在人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选择离去是对在世子孙最好的惩罚。因为在这个农忙季节,大家都很忙,死者家属很难找得到足够人手来帮忙处理死者的后事。而对死者举行丧葬礼俗被认为是死者的子孙对先人最大和最重要的孝事。丧葬礼俗进行得恰当与否将会影响到死者和生者的生活。对死者举行厚葬,被认为是对先人的极大尊重,这样死者在九泉之下会生活得很幸福,从而对他的子孙后代实行保佑和赐福。反之,如果对死者的丧葬礼俗不重视,或是草草了事,就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重,这样死者在九泉之下过得不怎么幸福,他就会阴魂不散,对自己的子孙降灾祸,这也许就是博白客家人如此重视丧葬礼俗的原因。
二、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
出于对死者的敬畏,博白客家丧葬礼俗程序繁琐、内容庞杂,丧期少则3天,多则7天乃至更长。
1、将病危老人迁至厅堂
病人病危临终之际,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过去有些谓“上六下四”谋之说,即上身要穿六重衣衫,下身穿四重裤子,新帽子、鞋、袜、内衣裤要白色,妇女要梳头包以罗帕。穿戴好后,迁至厅堂。遇病危者,先移入厅堂,病卒后才换上寿衣。男丧称“寿终正寝”薇,女丧称“笆僦漳谇”薇。在客家人的眼中,厅堂是一块圣地,里面摆满了列祖列宗的灵牌,只有当老人病危之时才能将其放置厅堂里,而对于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是绝对不能放到厅堂里的,还有就是如果老人在发现之时已经死亡,这种情况也是不能放到厅堂里的,而只有那些将死而未死之老人才能放到厅堂里。随同老人一块迁到厅堂的还有他生前用过的一切东西,包括被子、蚊帐、枕头、脸盘、鞋帽等等。
2、谨听老人遗嘱
病人弥留之际,子女等后裔要守候床前,未断气前不能放声大哭。送终是生与死的诀别,客家风俗非常重视,故出门在外的要千方百计赶回送终,死者的子女若不能临终前赶回见上最后一面,便是大不孝。儿孙们列于老人床前,聆听他最后的遗嘱,看着他最后断气,被认为是老人最大的福气。人一断气,马上贴出讣告,请街坊邻居来帮忙处理后事,同时还要及时请“师傅们”来为他举行丧葬礼俗。
3、报丧
一是口头报,孝子要立即亲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跪地报丧。一般亲戚,可请本家代报。报丧之人要携带红包,遇人要给,以避晦气。二是出讣告,要贴在木板上放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讣告上写明死者姓名、出生及死亡的年月日时、享年多少及入殓和出殡的时间,末尾署上孝子孝孙名字。
4、请师傅为死者“做斋”(超度亡灵)
孝堂要打开中厅门,遮住天井,在遗体上挂白布,摆香案,桌上放灵位牌并上香,请师傅们念经。孝子穿上孝服肃立孝堂,子、女、媳披麻,孙辈披苧,曾孙也披麻。门旁奏哀乐,早晚女眷要在孝堂哭灵,请人在孝堂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虮,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师傅们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撰写通关碟文和祭文,让死者携带到阴间报到;另外,师傅们还要在夜间举行各种祈祷和请、送神活动,旨在帮助死者解除各种障碍,扫除诸多妖魔鬼怪,顺利进入天堂。这是丧葬礼俗的重要部分,师傅们要尽职尽责将丧事办好,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根据各家的经济条件来定,一般都是三天,如果条件好点的可以将时间延长至七天,时间越长,被认为是对死者的越孝敬。
5、入殓
做斋仪式结束后,由师傅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入殓。由两人提着白布,将遗体放入棺材内,死者口中含铜钱一枚(喻死后仍有口福),头枕瓦片,整理完毕后,盖棺。入殓之时,哀乐响起,所有人必须回避,不能看到死者面容。
6、行香
安葬前一天,死者嫡长孙或长子(必须是男性)托着死者的灵牌,在师傅们和亲友们的护送下,到临近庙宇行香,报知庙宇神灵和沿途百姓,死者将于明天安葬。行香路上,师傅们要鸣锣奏乐,提醒路人避让。
7、送葬
俗称还山,也就是将灵枢放入墓地。墓圹要事先挖好择吉日安葬。送葬时,由乡邻敲锣打鼓开道,放鞭炮、撒路纸、过桥过水插未点燃香纸、引路火把。前面由童男童女各一人“担花”,后面是手持挽幛(上面署有祝福语大字,右下侧署送布人姓名)的送葬队伍。送至墓地后,童男童女要将“花”插在墓穴两旁,而挽幛则需将上面的字全部拆除之后带回。送葬队伍回来时,必须绕开原路,绕道返回,至大门口要跨过“盎鸲”驯,喝“袄孤肪”票以示吉利。将棺材放进墓圹后,但是还不能及时回填土块。
8、回填泥土
送葬仪式结束后的第三天,由自家人去墓地给墓圹回填泥土,然后在墓前立碑,烧香。丧葬仪式到此结束。
三、二次葬、多次葬与经常迁徙和风水观念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葬俗之外,博白客家人还经常进行“二次葬”岜或多次葬等,原因与他们的经常迁徙和所谓的风水观念有关。
客家人素以善于迁徙而闻名于世,博白客家人也不例外,调查表明,现在居住在博白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从闽粤赣三地迁过来的,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也带来了他们祖先的遗骸,于是便有了二次葬乃至多次葬的出现。
另外,在许多客家人看来生者都是在先辈的亡灵庇护下生存的,于是千方百计地为祖宗寻找最佳的安葬地,似乎把先辈的躯体灵魂安葬到风水佳地,埋于地下的尸骨就可保佑他的子孙逢凶化吉、福禄寿康。受此观念影响,每当自家生活不如意,在客家人的眼中,都与祖宗风水不好有关,于是他们便不惜重金请来风水先生为他们的祖宗重新选择风水好的墓地,从而出现二次葬、乃至多次葬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贤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