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绝学,开太平”──祝贺《关学文库》出版发行
2016-02-02林安梧
林安梧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元亨书院院长)
“继绝学,开太平”──祝贺《关学文库》出版发行
林安梧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元亨书院院长)
由张岂之先生领头,刘学智、方光华总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刊印的《关学文库》出版发行了;这真是一件超大的喜事。说“超“,他远远超迈前人对于关学纂集的成绩,他涵盖了四十种、四十七册,约二千三百余万字。说“大”,他果真如关学的开山祖师张横渠所说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特别是“继绝学、开太平”这两句话,《关学文库》之发行,可真是踵蹈先哲、绳绳继继也。若以三不朽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也。如此“立言”足为不朽矣!
船山在《张子正蒙注》(序论)有言“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曒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这几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关学的起始点,也足以通贯整个关学而做此论断。值得注意的是,就学术史的脉络视之,关学影响了二程,明道、伊川开启了洛学。洛学延续几代又开启了朱熹的闽学。明道、伊川本有不同,明道仁学下开象山、白沙,而伊川的理学则由朱熹发扬光大,闽学后来影响甚大,东传朝鲜、日本,也随着郑成功、陈永华到了台湾。传承自有转化,因其转化又有新的创造,生生不息。大体说来,濂溪、横渠是“道学”,明道、象山是“心学”,伊川、朱子是“理学”。这道学、理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三大脉络,又无一不与关学密切相关。
道学强调的是“总体的根源性”,理学强调的是“超越的形式性”,心学强调的是“内在的主体性”。宋明儒学的发展史,虽互有论争,但却在这总脉络下,如珠之走盘,不离其中,而且有趣的是他似乎有着一个回环的韵律,由道学为始,开而为理学、心学,最后则又向上一阶地回到道学。
从“总体根源性”的道学,展开而为强调“超越形式性”的理学,这可以说是向着客观面而说;开展而为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心学,这可以说是回到主观面来说。到了明代,阳明则起因于对“格物致知”的忧疑,奋力以思,学经三变,而将朱熹的理学做了大翻转,开出了阳明的心学。这心学更强调其“主体能动性”,他对治事物的能量特别强,普及性、平等性特别高,不识一字,赤手可以搏龙蛇,其后学由于才力德行不若阳明,却也不免误入疏狂一流。正因如此,思潮更迭,又开启了刘蕺山归显于密,崇尚良知之独体、契入奥微之意根,这诚意慎独之教,主张的是“善的纯粹意向性”。
这善的纯粹意向性,上契于道,实存于意根独体;下开于器,开显于生活世界。就这样,刘蕺山的学术有着两个向度的发展,既做了形而上的保存,又做了形而下的开启,看似对立矛盾,实则两两相及,一吸一呼,所以生生不息也。这善的纯粹意向性,入于生活世界,就有了黄宗羲“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气也”,心气合而为一的主张。显然的,这主张强调的是“存在的历史性”,这是由心学进一步调适而上遂的发展,又回归于总体的根源性,也进到根源的总体性。这与船山之学之上契于张横渠,进而遥契于《中庸》《易传》,可以说是殊途而同归,两端而一致,虚实相应,宋明理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顾炎武反思理学、心学,批之、判之、评之、转而化之,提倡经世致用,进而入于经典之藏,于名物度数、训诂音韵多有考索,实学又因此转到乾嘉之考据。这亦可以理解成回归生活世界、入于经籍之中。顾、黄、王三家,实可以说是宋明儒学之总结与文运之重新开启也。顾炎武开启了后来的乾嘉之学,黄宗羲开启了浙东学术,王船山继述了湖湘之学,现在我们考其源流,可真是源远流长,无一不与关学相联系。这是由总体的根源性(道学)、再而超越的形式性(理学),内在的主体性(心学),进之为纯粹的意向性,再而为存在的历史性,即此存在的历史性,再入于总体的根源性(道学)。孔子有言“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一曲悠扬而深远,入于天际,又回荡于山川大地的乐章。
疏通了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路,做了系统的哲学精神史底蕴的概括,我们更发觉到此中的独特处,关学是终始通贯、生生不息的。《关学文库》发行了,这是必要的,这是应该的,踵继先圣、传承先贤,慧命相续、道业生生,何其胜也耶!参与搜集、考索的研究者孜孜矻矻、日夜辛劳、戮力以赴,散佚者集之、隐匿者发之、错谬者改之,版本校刊、章句考订、文字修正、思想抉发,难能而可贵矣!伴随着《关学文库》的刊行,不论对于关学的研究,对于宋代以来的学术史之研究,乃至整个华夏学术之研究,精神史脉络的厘清,充实之美、光辉盛大,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手抚着《关学文库》,四十七册煌煌巨著,遥想当年师友论学,浴乎舞雩,咏而歌,何等悠游。边关萧瑟,风檐展读,古道颜色,何等庄严。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此其时矣,此其实矣!
问得何时,夫子跨马,闲步悠游,不必再用力指点江山,却得谛听那渔樵闲唱!何其乐也耶!何其乐也耶!
喜闻《关学文库》之发行,动之于心,感之于怀,虔诚祝贺,谨为赞序!
[责任编辑 贾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