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 圆好团结梦 实现发展梦
——湖北省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6-02-02罗一萌
文/罗一萌
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 圆好团结梦 实现发展梦
——湖北省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罗一萌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湖北民族工作部门与各单位紧密联动,积极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深入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大局有机结合,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抓手,全力支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党委、政府重视开创新境界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出席民族工作重要会议和活动,并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先后召开了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和全省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和支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现场办公会,努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难题。在政策扶持上,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见》(鄂发〔2014〕25号),其中专门明确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12条差别化政策,并将2011年制定的加强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25号文件中的20条支持政策延长实施到2020年。在领导投入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省领导每年主持召开“616”对口支援工程会议,落实支持政策和项目。正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省上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民族系统扎实工作的信心。
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616”工程各对口支援单位共为民族地区对接项目2635个,落实资金142亿元;“1+1”对口帮扶工程顺利实现轮换,累计为民族乡(镇)落实帮扶资金2.5亿元。建立了较发达市对口支援民族县 (市)机制,深入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并逐步实现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大局有机结合,重点抓好龙凤协作示范区、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武陵山建设成员单位共支援试验区资金近320亿元,拉动相关投资518亿元;各对口支援市帮扶民族县(市)资金共近6.2亿元,撬动相关投资约近40亿元。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支持片区的体制机制,协调国开行向湖北武陵山区累计发放贷款352亿元,贷款余额270亿元。充分利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支持民贸民品企业发展,贷款贴息累计已达5亿元。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安排 “一州两县”各类资金达200多亿元。恩施州与2010年相比,生产总值由351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年均增长10.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1亿元增加到67.2亿元,年均增长20.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65元增加到 22270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6元增加到7985元,年均增长15.1%,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三位;减少贫困人口76.2万人,居全省第一。经过多方努力,累计聚集民族专项资金近亿元,撬动社会力量投资10亿元,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工作,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村落,成为全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湖北经验在全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推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大变样,高速公路、铁路大通道相继开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社会保障难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工作取得大成就
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评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得到加强。出台了一系列引领支持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一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队伍,表彰了一批杰出的民族文化工作者。2016年6月,原创土家乡村音乐剧 《寻访满堂音》在北京的精彩表演,以及9月6日、7日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湖北民族文化精品 《黄四姐》,都令观众赞不绝口。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措,民族教育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湖北省民宗委组织举办了两期“民族文化进校园”师资骨干培训班,培训教师100余名。评选命名“民族文化进校园”省级示范学校27所,其中有22所学校分别获得国家民委、省民宗委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目前,湖北省的新疆、西藏(内高班)学生升学率始终保持在100%,重点大学录取率稳定在70%左右,在中南地区稳居前列。“湖北省民族助学工程”已经持续开展了近10年时间,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资助全省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高中生2600余名。省民宗委会同省教育部门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调整民族加分政策,继续对“一州两县”少数民族高考生实行加10分投档政策。
多年来,湖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并探索出了许多发展新思路。湖北高脚竞速项目在赛场上尽显风彩,“女飞人”陈芬曾包揽所参加项目的一等奖,湖北马术项目在鄂尔多斯举行的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一马当先”,速度赛马2000米和3000米两个项目夺冠,在全国民族运动会马术项目中获得肯定。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
2015年,湖北省民宗委精心组织开展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宣讲活动,深度解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湖北省共命名了14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42个示范单位、11个示范村、7个示范经营户。与省民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建立了“八个一”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湖北省有37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先后表彰了12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163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推出了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网络助学“英子姐姐”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不断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理念,先后提出“双轮驱动”、创造“身在湖北,如在故乡”的工作生活环境、实现“八有”目标等新理念、新思路,探索出以网格化为基础,以服务中心、服务站为平台,以三大机制为支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新模式,建设了“新疆工作站”等服务管理机制和平台,多次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做好“十三五”时期的民族工作,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柳望春说: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湖北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民族地区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恩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梦
2016年8月30日,国家民委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授牌仪式,正式授予恩施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恩施州的生动实践,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民族团结创建,归根在于发展。恩施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恩施落地生根、落实生效,开启了将恩施加快建成绿色、繁荣、法治、开放、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新征程。
紧扣发展要务,提升全面小康“引领力”。恩施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以“作战图”为本,以“作战书”为要,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措施,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2013年以来,全州1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减贫56.5万人,居全省第一位,以“挂图作战”方式推进精准扶贫的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牢固树立 “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着力办好“市场大学”,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富硒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产业链建设。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67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十二五”期间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513家。特别是生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后发赶超,恩施被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唐崖土司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综合指数居全省 “四强”,5A级景区总数位居全省第三位。
坚持用现代综合交通、大交通的理念来谋划和推进景区景点旅游通畅路、乡村扶贫致富通达路、城镇化的引领保障路、大物流区或物流业的通道路、综合交通网的连接线路、基于互联网等模拟技术的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路 “六条路”建设,宜巴、恩黔、恩来高速和渝利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利万高速基本建成,恩建、宣鹤高速和黔张常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基本建成了“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
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围绕“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突出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治理、城市文明引导、城市形象提升等重点内容,坚持国标、省标,大力推进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六城”同创,城乡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宜旅宜业宜居环境。2015年,招商引资同比增长23.49%,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 19%,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4.9%。
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全面小康“创造力”。遵照李克强总理“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恩施着力推进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抢抓恩施纳入全省首批四个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市州机遇,率先落实司法“员额制”“责任制”“保障制”。扎实推进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寺庙为主要内容的“六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自治州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平等团结为经,以互助和谐为纬,久久为功,织就了一幅“同气连枝一家亲,齐心协力谋幸福”的绚丽锦绣。
恩施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硒博会”,持续放大“世界硒都·中国恩施硒谷”影响力,推动了硒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恩施州国家马铃薯主粮化试点建设,成功举办了“2015年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
大力推进长江一级支流清江的修复与保护,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深入开展“绿满荆楚”行动,持续实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五项生态环境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州城大气污染防治十条。2016年3月30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恩施州山体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城市规划区内山体保护条例。
围绕人才、技术“瓶颈”,积极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在中南民族大学成立恩施研究院,在武汉轻工业大学成立恩施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深化金融创新,进一步激励金融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设立了中小企业“过桥资金”。推进“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同城通办”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厉行法治,增强全面小康“支撑力”。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依法治州,加快“法治恩施”建设进程,“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圆满收官,恩施州司法局被国家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宣恩县长潭河司法所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2016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全州党员干部分层次、分类别集中开展法纪知识专题培训,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格局。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建立法治建设专家委员会、聘请律师顾问团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三项法治举措。大力开展“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从上访到上诉”专题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工作由“恩施经验”变为“湖北品牌”。
从严管党治党,汇聚全面小康“战斗力”。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恩施州委常委会带头做出“一起干事、共同干净、共同监督、共同进步”的公开承诺,持续开展“五讲四提高”“三纪四德”“家庭助廉”等教育活动。特别是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扎实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号召全州党员干部向“愚公支书”王光国学习,党员干部通过回乡走访革命前辈、先进典型、新老支书、贫困群众,得到了全方位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着眼于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探索的村医村教进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受到中央领导肯定。适应农村发展新变化,把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小组建在网格里,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有形和有效覆盖。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大力推行村支两委主职“一肩挑”,全州“一肩挑”村占比98.43%。
通过持续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集中整治“四风”问题,形成了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好格局。恩施州委设立了落实主体责任办公室,率先在全省举办“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培训班,累计举办6期覆盖2000余人。
责任编辑:范杨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