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通药的临床运用体会

2016-02-02尹政先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1期
关键词:温通辛温病证

尹政先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030009)



温通药的临床运用体会

尹政先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030009)

温通药;临证应用;经验交流

温通药是指具备温性或热性,有行散通闭功能的药物。“寒者热之”“通可去滞”是临床的治疗大法,温与通结合一般当是祛寒消积,但在许多情况下,温通药的运用并不完全遵循这一固定的法则。《医学源流论》载:“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其嗜好之偏。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温通药即属于这一类药物,其可通过适当的方药配伍治疗寒热虚实各种病证,这也是《孙子兵法》中“出奇制胜”“必攻不守”的战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一般性温味辛的药物都有温阳散寒、行消健运的作用,但并非所有辛温药都能温通,只有那些能振奋阳气、疏通导运、走而不守的辛温药才能达到既温又通的目的。笔者在十多年临床学习与诊疗实践中,从老师和同道处学到很多经验,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现将笔者对温通药的临床运用体会叙述如下。

开闭达郁,清除热邪

主要用于热邪内郁、气血痹阻所致的病患。素体阳盛,外感热邪;或素体阴虚,外邪内袭,邪从热化;或寒湿之邪入侵,郁久化热等均可形成热邪内郁,必然导致气血痹阻。若再兼夹痰浊、湿邪、瘀血等病理产物则更使热邪胶凝于经隧肌肤或脏腑筋骨。其治疗若仅用清热之品,不仅难以应付复杂的病情,还恐寒凉太过,反致气血凝滞、积聚难消,应在清热之中,辅以温通,以开闭达郁,促使热邪迅速挫降,同时能调理阴阳,防止寒凉伤胃。如热痹、丹毒、痈肿等在清化之中佐以温通药,效果更佳。

患者,男,80岁。2008年初发现左侧鼻旁肿块1个月。经鼻窦CT、鼻泪管检查、肿瘤系列检查,提示鼻泪管不通,鼻窦炎。静点抗生素,见效缓慢,建议活检确诊肿块性质。患者不愿接受,遂来寻求中医药治疗。症见左鼻旁近眼眶处,有一2 cm×2 cm肿块,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稍高出皮肤,压之疼痛灼热,周围肿胀,鼻塞,流清浊涕,兼左侧听力下降,纳可,大便干结,溲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证属血分有热,火毒侵犯,兼夹湿邪,湿热壅滞,郁于肌肤。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佐以温通开闭。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当归30 g,金银花30 g,玄参30 g,甘草10 g,细辛5 g,赤芍15 g,蒲公英30 g,薏苡仁30 g,牡丹皮10 g,薄荷6 g,丝瓜络12 g,桔梗12 g。5剂。二诊:患处皮色转暗红,红肿灼痛减轻,仍以上方加减再服5剂后,皮色转淡,脱屑,自觉症状消失。此方妙在细辛一味,可辛温走窜,通窍活络。《本草正义》言细辛“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具通血闭、开结气、泄郁滞之功。临床用之可开周身诸窍之闭,通周身诸郁之塞,在治疗湿热壅滞之痈肿时,于大队苦寒清热解毒药中加少量细辛,起到推波助澜、瓦解内部之功。

温通阳气,扶正祛邪

主要用于阳气虚衰、阴邪凝聚所致各种病证。如气不化水、湿聚成痰成饮;或阳气不运、阴乘阳位、闭塞不通、痹阻脉络等,如胸痹、痰饮、蓄水证、奔豚。治疗的统一大法是温通阳气,扶正祛邪。主要药物为温阳辛散之品,振奋阳气,驱逐阴邪。这里温通药不再是辅佐配用之品,而是举足轻重的关键药。

患者,女,40岁。心前区疼痛1个月,夜间发作1~2次,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畏冷,面目浮肿,痰多色白质黏,脉弦细,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心电图示:V4~6下移0.1 mV。服西药改善心脏供血,未见明显效果。2013年国庆恰逢笔者回老家探亲,遂邀余诊治。辨证属阳微阴胜。治以温阳散结,豁痰开痹。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30 g,薤白12 g,半夏15 g,丹参30 g,降香10 g,枳壳10 g,茯苓15 g,陈皮10 g,赤芍12 g,白酒一盅。服2剂心前区疼痛减轻。又连服8剂,心前区痛未再出现。心电图V4~6回升0.05 mV。方中薤白辛温通阳,散结化痰;白酒轻扬、温通,消散阴寒。两味温通之品协助诸药,使胸中阳气宣畅、寒浊消散,胸痹则愈。

温散寒邪,宣通血闭

主要用于阴寒凝聚、阳气失和之证。这是传统的“寒者温之”“塞者通之”治疗寒性壅滞病证的方法。

患者,男,40岁。双下肢深静脉炎10年,3处溃疡半年。局部肤色青紫,肿胀,溃疡处颜色紫暗,分泌物清稀,伤口疼痛,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经西药抗生素、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无效。证属阴寒湿浊凝滞于脉络、血行不畅、阳气闭郁而成阴疽。治疗应温阳散寒、活血通滞。以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g ,鹿角霜10 g,白芥子10 g,肉桂5 g,炮姜3 g,麻黄6 g,生甘草6 g,水蛭6 g。连服15剂后创面愈合,下肢肤色转红,肿胀减轻。方中肉桂入营,温通血脉,可协同麻黄、炮姜振奋阳气,散表里之寒邪,使气血宣通,阴霾自散。

疏通气血,消癥化积

主要用于气血瘀阻,实邪留滞为患的病证。如癥积、肿块等。此种证型一般无明显寒热征象,常规治疗当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往往顽症难消,病程较长。若在方中配用温通之品,取其温运行散、振奋阳气,使气血流通于脏腑经络,阳气得振,则气滞血瘀之实邪易于消散,比单纯活血化瘀药更为有效。如盆腔包块、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在治疗中皆可配用温通药提高疗效。

患者,女,30岁,发现盆腔炎性包块3个月,用西药抗感染、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后效果不明显。2011年9月9日来诊,症见:右少腹刺痛,小腹坠胀、腰困,经行后期量少,色紫黑有块,带多清稀,舌质淡红,舌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B超示:子宫后侧偏右有炎性包块,约1.5 cm×1 cm大小。辨证属气血瘀阻、邪实凝聚之癥瘕。治疗当行气活血、温通祛瘀。方以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 g,丹参30 g,三棱10 g,莪术10 g,香附10 g,青皮10 g,桂枝10 g,茯苓12 g,片姜黄10 g,甘草6 g。5剂,腹痛减轻。2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复查B超,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方中桂枝在诸行气活血药的基础上,有辛散温通之用,可振奋阳气,促使血液流通,癥瘕之邪可得化解。

温阳助气,补虚促通

主要用于气血津液不足而运行无力所致的病证。正常状态下,人体气血津液畅行无阻,此为正常生理之通,而这种正常之通须依靠气的推动和血的充盈,但气血皆赖阳气化生,所以当气血亏损不能正常运行时,应当在益气养血药中加入适当的温通之品,取其辛温振奋脏腑阳气、行散通闭,以助气血化生,使其正常运行,这是补其虚、促其通的治法,较之单纯补气养血要取效迅速。

患者,女,86岁。主诉:不思饮食2周。老年痴呆、长期卧床4年。2013年12月因重症肺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已好转,但不思饮食、乏力,大便干。为调治来我院住院。查体:面色白,反应迟钝,嗜睡,体检不配合。舌红,苔少,脉结代,重按无力。属重症患者。心率100~108次/min,心电图示频发心房性早搏、心室性早搏。化验血细胞分析:白细胞4.32×109/L,红细胞2.58×1012/L,血红蛋白85 g/L。电解质正常。西药用磷酸肌酸1 g,每日1次;极化液,每日1次,静点,以营养心肌。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之证。以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 g,桂枝12 g,火麻仁30 g,阿胶(烊)15 g,麦冬30 g,人参10 g,生姜9 g,大枣12 g。服5剂,心率减慢为72~86次/min,心电图房早、室早均为偶发,大便2~3 d可解1次,纳食差。继续以该方加白术12 g,枳实12 g,生地黄15 g,服10剂,饮食改善,家属喂食时患者能主动张口、咀嚼有力。停磷酸肌酸,继续服用14剂,心率始终较稳定,在70次/min左右,无明显早搏,面色有光泽,精神好,饮食基本恢复到病前状态,大便通畅。复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4.59×109/L,红细胞3.08×1012/L,血红蛋白92 g/L。康复出院。此例以炙甘草汤强壮补虚,方中桂枝温通心阳,振奋心之君主之功,加强推动气化之力,在补气养血基础上,促使虚损脏腑功能尽快恢复,气血生化正常,早搏可止,贫血亦改善。

综上所述,温通药如果能运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疗效,消除顽疾,挽救生命。

2016-01-26)

猜你喜欢

温通辛温病证
基于红外测温的火针“温通”效应改善脊髓损伤作用靶点研究*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温病条辨》辛温芳香药应用探讨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喝香薷水祛热伤风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