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严如熤治理陕南成就及价值

2016-02-02丁俊丽崔科飞

陕西古代文献研究 2016年0期
关键词:陕南三省

丁俊丽 崔科飞

论严如熤治理陕南成就及价值

丁俊丽 崔科飞

明清是秦巴山地开发的重要时期,清代名臣严如熤(1759—1826)对清中期陕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严如熤,字炳文,号乐园,湖南溆浦人,文韬武略,淹通博贯。陶澍赞曰:“驰骋古今理乱,贯穿天文、河渠、兵法、星卜,以逮舆地险要、形格势禁,若聚米画沙,烛照而龟灼。”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8页。严如熤一生留心经世之学,自述“顾自束发授书,耻为无用之学”。张姚成评其为“经世才,足当大任”。严如熤倡导治学服务于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严氏于陕南为官二十余年,平定白莲教起义,稳定社会,发展农副业,振兴文教,致富百姓,加速了清中期陕南僻远之地与中心地区经济接轨的步伐;严如熤治理陕南社会诸种策略皆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借鉴历史,成效显著,对当今秦巴山地的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严如熤治理陕南成就

嘉庆初,川、陕、鄂三省边区白莲教起义勃兴。嘉庆四年(1799),清廷下诏各省举孝廉方正之士,以“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为廷试题目。严如熤廷试对策近万言,备受肯定。嘉庆六年,严如熤任陕西洵阳县知县,自此开始了为官陕南的生涯。嘉庆八年,严如熤被任命为定远厅同知;嘉庆十三年,严如熤出任汉中知府;道光元年(1821),被擢升为陕甘兵备道;道光六年,调充陕西按察使,无几日即卒。在陕南为官其间,严如熤以民为本,遍历南山,勘察走访,制定政策,取得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政绩。陶澍评曰:“特旨授汉中府知府,公以兵燹后民困兵骄,散勇逸匪群不逞之徒,心面未革,教养之法宜先。于是举工赈,修渠堰,完仓廪,以足民食;联营伍,治堡寨,团保甲,以固民卫;慎讼狱,培学校,禁邪说,以正民俗。疏节阔目,与民休息,南山遂大安。”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6页。

(一)平定动乱,稳定社会

从平定动乱到之后防范事宜,严如熤都依据现实精心策划。对待白莲教,严如熤提倡用坚壁清野、分地以守、合势以剿、设间谍以离腹心等计策,“查陕省南山一带,修筑堡寨,坚壁清野,实为平贼胜算”。《示修寨堡诸生》曰:“熤陈坚壁清野议,二月抵洵,四月成寨堡五百余座,经参兵至累擒巨魁。”②同上书,第235页。三省边区,人杂地险,“患在戟乱之兵无可增,而从乱之众有不能不加之势”,维护社会稳定固然首当其冲。严如熤分析乱之根源:“至乱民之日增,一在于投城之贼无地安插,而已降复乱;一在难民之避乱者流离日久,生活无资,不能归业而良,亦从乱;一在乡勇营夫皆犷悍无赖之人,事棘时索重值充当,及兵撤饷停,依然游手,反多幸祸之心。”③同上书,第152页。而生活困顿之流民占了人口的大部分,严如熤曰:“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五分杂处,无族姓之联缀,无礼教之防维。呼朋找类,动称盟兄,姻娅之外,别有干亲。往来往宿,内外无分,奸拐之事,无日不有,人理既灭,事变所以频仍也。”④同上书,第1091页。流民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边区复杂情况,严氏制定一系列具体应对方案,即平定贼匪的同时,加强百姓自身防维能力,采取联保甲以团壮丁、编营伍以安乡勇、多筑土堡以安民业等措施,使户尽劲旅,寓兵于民,永保无虞。

对要隘之地,严如熤重点防维。定远地处僻远,属陕西门户之地。嘉庆八年(1803),严如熤上任后,勘察地理情况,了解民风,进行重点防维。《定远事宜第一禀》曰:“初十日由西乡前进,十二日抵定远治所。沿途观看情形,咨访舆论,查定远所辖共分西乡二十五地方。……地险民顽,向以距县远,稽防莫及,藏垢纳污。……此地位川陕第一要隘,非如留坝、孝义在腹地可比。定远固则全陕可安,且既设厅治,则有仓库、监禁之重。”⑤同上书,第171页。严如熤调查实际情况,提出治理方案:加固城垣,当地土质疏松,需修石城;储备兵粮,需贮米三四千石;增添壮丁,宜添设壮丁240名。定远地势险要,贼匪易逃,在《定远事宜第二禀》中又提出“必得驻搜之师,易客为主,申团练之法,用逸待劳”,并制定了各处守备人数及方法的具体方案。在严氏周密策略之下,南山动乱卒平,社会终得稳定。宋联奎评:“先生宦辙所至如洵阳、定远,皆在万山中,毗连川楚,犬牙相错,又值用兵盗贼出没,防不胜防。先生相地要隘,筑堡练团,令民且耕且守且战,并用坚壁清野之法,成效昭然,卒平巨乱。”①宋联奎等:《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见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1935年版。

为了加强边区安定,严如熤精心规划基层机构建设。道光元年(1821),严如熤任陕甘兵备道,适逢朝廷诏议川、陕、鄂三省边防建设事宜,被委任勘察三省边区。经过走访考察,严如熤提出“析官移治,增营改汛”方案,建议增设城口、白河、砖坪、太平、佛坪五厅,获准。陶澍曰:“大学士蒋公攸铦屡道陕安境,极称公之治,遂奏委公总勘。公自川入楚反陕数千里,相度形胜,析官移治,增营改汛,条例井井。奏入,报可。边防遂密然。”陕西巡抚卢坤也曾采用严如熤增厅治提议,陶澍曰:“壬午巡抚卢公坤至,特重公。随拜加衔之命,仍留陕安道任。公愈感激思效。卢公采其议,奏增厅治于盩厔、洋县界,增营兵于商州及略阳。”②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7页。

(二)发展农副、手工业,振兴经济

明清时期大量流民远从楚、黔、蜀涌入陕南,给封闭的山区带来了极大压力。严如熤《棚民叹》曰:“况复近岁来,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但剩老青冈。”遇旱涝之灾,流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是社会动荡重要因素。作为地方官,严如熤倾其心力发展陕南农业、手工业,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驱除吾何忍,乂安谋难臧。才微惭民牧,中夜起彷徨。”③同上书,第229页。严如熤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为流民创造谋生之途,杜绝无业流民变为贼匪,加入白莲教。“山内防维之策,总以安辑流民为第一要务。流民开山作厂,既各安其业,奸徒亦不能以煽惑,即偶有蠢动而各保身家。”④同上书,第1093页。陕南山内资源丰富,“山内木笋、纸耳、香蕈、铁沙金各厂,皆流寓客民所借资生者”⑤同上书,第1040页。。建造各种工厂,既安顿了流民,又带动经济发展。《木厂咏》:“一厂群工备,大者屡千人。”⑥同上书,第229页。《铁厂咏》:“一厂指屡千,人皆不耕食。”⑦同上书,第230页。《纸厂咏》:“华阳大小巴,厂屋簇蜂垒。匠作食其力,一厂百手指。物华天之宝,取精不嫌侈。温饱得所资,差足安流徙。”⑧同上。对于大力开发山区资源,严如熤又有资源用尽之忧,“地利有时尽,生计以憔悴”。严如熤治理陕南其间,其妻子鼎力相助,教农妇纺织:“公配张夫人佐公治汉中,手缫车教民妇纺织,棉花之利遂兴。”严如熤还代母氏作《教织歌》,谕南山妇女纺织棉花,曰:“村前村后山土肥,处处好种木棉花。山棉花紧赛湖地,只要辛勤纺作纱。绕篱栽蓝草,蓝老染布好。”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247页。陕西地区之前主要种植麻,清中期以后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与严如熤这一类地方官的努力不无关系。

陕南交通受阻,但有膏沃之地,堰渠之利,可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明代徐贞明言“水利兴而旱潦有备”,“水利兴则余粮栖亩,皆仓庾之积”。陕南堰渠因初建时缺乏科学构建理念,或规模粗就,使用几年,堰渠多已淤塞,且常发生水患灾害。道光二年,严如熤受任治理汉中堰渠。陶澍曰:“复委公兴修水利。先是公在汉中因平坝田衍艰灌溉,履视山河、五门、杨镇大小百余堰,皆加疏治。”②同上书,第7页。严如熤兴修水利,到实地反复勘察,采取措施行之有效,充分利用陕南丰富的水利资源,扩大受灌田地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封闭山区百姓能够自给自足,安定生活。如南郑班公堰,嘉庆七年班逢扬所修,灌七里坝、娘娘山以下田地。因数月竣工,规模粗就,嘉庆十三年,严如熤摄篆汉南时,堰旋淤塞,灌田面积缩小。严如熤勘察地势,治理渠身,为三坝人民制定用水规则,扩大受益之田。又如山河第二堰灌溉南郑、褒城八万余亩田地,但岁有冲塌之患。嘉庆十四年,严如熤进行整修,“自是堰堤口永无冲刷患”。杨坝堰灌溉城固、洋县二邑周围二万四千余亩地,但夏秋屡遭水患。嘉庆十五年,严如熤实地考察引起水患缘由。《修杨坝堰堰堤洞门记》曰:“嘉庆十五年夏秋,河水屡涨,堰口淤百余丈。渠道当杨侯庙前冲去一百一十余丈。河流夺渠北民地,行上下决口,在河中、洪长二沟水注渠中。宝山东西沙石壅塞与渠平,秋禾无成,民嗷嗷有艰食咨。十二月二十二日,余自省垣回抵堰所,履勘上下,至再至三,相度形势,审其受害之由,在渠与河争地,而旧堤实未坚稳也。”③同上书,第188—189页。查明问题所在,严如熤便组织人力修复加固,历经两年完工,“迄用有成,俾得捍大患而兴大利”。

严如熤治理陕南水利成效卓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受陕西巡抚卢坤重用,“至是,欲广其法于全秦。奉檄视澧、泾、灞、浐、渭、汭诸川,郑白、龙首诸废渠,疏凿蓄泄,规划具备”④同上书,第5页。。时人唐镜海撰《北五省水利书》,寄予严如熤切磋治水经验。严如熤将其治理汉中水利的成功经验予以总结,与唐镜海交流:一在择水稻田,二在择土,三在修渠身,四在分筒口,五在修龙门渠,六在作拦河,“凡此六事,皆汉中作渠溉田,行之数十年,而有利无害者。西北可以相通,仿而行之,利济无穷矣”⑤同上书,第200—201页。。严如熤治理水利的经验措施对当今水利建设依然有借鉴作用。

(三)正民风,兴文教

三省边区人杂地僻,教育落后,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易受诱惑,败坏民风。严如熤《察吏安民兴廉举孝》提议严禁官吏奢侈腐败之风,用保甲法使民各有执业,杜绝奸萌;特擢高风廉洁之士,以正民风;亟举乡党称孝者,以风示天下,皆知勉于孝。严如熤亲自下乡诀讼谕民,教化百姓。其《下乡决讼谕民词》曰:“时下乡团练谕以四乡,每月各五日就近理词讼。”①严如熤:《严如熤集》,第223页。宋联奎评:“先生由守令陟分巡,先后在陕南垂二十年,政教所被,感人最深。”②宋联奎等:《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见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其《禀亲赴各乡宣讲》曰:“伏思邪匪兹事,上厪宵旰,九载于兹,推原其故,总缘三省边界山大林深,距州县远,各处无业流民,侨寓开垦,既无族姓之缀联,又鲜诗书之启迪,以斗狠为壮汉,以刁诈为能事,虽人性本善,而俗习所移,限于不知,浸积日久,酿生事端。”③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78页。严氏亲赴各乡宣讲圣谕,广训衍说。“随于初八、九日由厅属南路小祥坝、渔度坝、盐场,传集绅耆,约定于有人烟场集之处,亲为宣讲,小民环听,颇似有所感动。”④同上书,第178页。

除下乡宣讲之外,严如熤还提倡在山内各州县建义馆,提高百姓文化素养,以根除祸乱之源。严氏考历史上民众受惑原因,总结正民风、杜绝百姓受邪教诱惑之计:“正教之兴,则必使城镇村落之间,多读书务正之人。……山内州县,崇师重儒,广设义馆,以拘捕之费为修脯之资。而各上宪,即以童子应试之多寡,定长吏贤否,则山内读书人多,村落中有一二明理之童生,即可少数十户吃教之愚民,此拔祸本塞乱源之至计也。”⑤同上书,第1107页。严如熤提议被巡抚卢坤采用,并推广全秦,“而社仓、义学诸法亦以次推行焉”。

严如熤组织编写《汉中府志》,保存汉中文化;主持修复汉南书院,执教汉台书院十多年,其子也在此教书多年,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陶澍评曰:“辟汉台,选髦俊,躬亲讲授十三年如一日,所成就士起家侍从牧令者数十人。”⑥同上书,第4页。《和雨峰汉台课士图》:“汉台轩豁俨兰台,风气如何郁未开?地有奇情千载启,人如嘉树十年培。经明供励匡刘业,策对都成贾董材。我是父兄期子弟,此邦合与植青槐。”⑦同上书,第243页。可见严如熤为汉中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严如熤治陕措施之特点

严如熤在《平定教匪总论》中总结:“熤闻良医之治病也,先之望闻问切,审其病源,察其病势,防其余病之传证,视洞重垣,既已锱铢不差,然后主方。或因旧法而变通之,或出己意而斟酌之。妙选地道良药,炮制务须如法,剂甫投而病势霍然矣。”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56页。严如熤在平定白莲教起义及治理措施中始终遵循这一理念,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历史为借鉴。

(一)以田野调查为基础

严如熤在陕南其间,遍历南山,以实地调查为行事基础,与文献记载完美对接,制定措施合理有效。汤金钊评其:“君在南山十有余年,亭障要隘村寨径路曲折,罔不口讲指划而心萦缭之,穷乡邃谷老兵妇孺咸识君姓氏。”②同上书,第8页。正如李汉林评价严氏平定苗乱功绩:“严如熤的这些善后治策与其他人提出的类似治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时人往往以兴办‘义学’、进行教化,开设‘屯防’、修筑‘边墙’以资防御作为处置苗民事件善后措施,但是严如熤知道应当如何将这些决策进行具体的实施,因为他了解进行‘屯防’的时候哪些地方的苗民可用,哪些地方最易于开展‘屯田’,而不是与其他人一样泛泛谈设‘屯防’。”③李汉林:《“田野派”学者严如熤》,《吉首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严氏治理陕南的每一项政策措施,不空谈理论,或完全照搬过往经验,都是经过走访考察,了解当地情况之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三省边区无业流民居多,与苗地情况不同,平定二处动乱方针各异:“教匪滋扰,与苗獠不同。苗獠部落虽多,俱有一定地方,不能远离巢穴。教匪于秦、蜀、楚、豫四省边隅深山大箐之中,潜相勾结。”④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61页。对待三省边区贼匪,严如熤便实施分地以守之计,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稽查山内匪徒禀》曰:“如熤与吴镇商量,饬防汛文武,画地分守,各专责成,与川边相连各要隘,如定远之鹿池坝、滚龙坡、秋坡梁、姚家坝。……惟是官牟各守境界,其交界处所,未免互相推诿,则声势尚未联络,匪徒仍可乘间躏入。如熤与吴镇商量,必须派勤劳将官督率巡逻。……于冬春二季,与吴镇亲赴各边界,亲身周历,巡查既严,分防文武之责成。如熤与镇将又复梭织巡察,是以去冬以来,奸徒敛迹,此卑府文武筹办边防大概,经禀明各宪在案。”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95页。

兴修水利之时,严如熤反复进行实地考察,排查隐患,解决问题。疏治南郑班公堰,严如熤至堰勘察,载度地势。《修班公堰记》曰:“下坝土营、牛营等处田四千二百余亩,往时旱地亩岁收粟豆五六斗,自改水田,载稻谷,亩收三石有余,合京斗六七石。三坝民用渐饶厚,定水约。上坝于开渠时地近,夫较众经历龙门有起闭责,而田土兼沙不耐旱,准细水长流。中下土稍厚,且梁滩、娘娘沟有山水浸注渠中,中坝轮四日夜,下坝三工轮十三日夜,周而复始。下坝用水,将中坝各洞口全行闭封。……自十三年起,岁岁增修,至十八年工始完峻,则信善成善终之难也。”②同上书,第182页。严如熤找出问题所在,加深渠身,解决淤泥充塞问题,并根据地势、土质情况,制定水约,将班堰之前农民用水“各开各渠”变为轮流开放,合理用水,扩大受益之田。山河第二堰,岁有冲塌之患。嘉庆七年,前观察虚舟朱公于顶险处倡修石堤,仿海塘做法,堤立江中,工甚巩固,但遇山洪涨发,堤隳。嘉庆十年,郡侯新安朱君又凿石重砌,嘉庆十二年秋仍隳于水,庄稼减收。嘉庆十四年,严如熤绾符此,考察地貌,查找原因。《山河二堰改修渠身堰堤记》:“欲兴大利,先祛大害。往来江干,周咨博访。因思堤仿海塘,工甚善,而山水、海水不同,潮汐水势平,山水陡急,涨时推沙拥石而来,石之巨者如房、如柜、如车轮洄漩。堤根与石相砰击,外石得水助,堤石不能敌,一石碎损,水浸入堤,堤根漩空,而全堤石皆倒塌。……稽古圣人治水,掘地由地中行,不与水争地,堤筑江中,屹然当水冲争矣。”③同上书,第183页。严如熤经过数次考察,断定海塘做法正是此堰屡发水患根本原因。严如熤分析海塘做法适用于海水,不适合山水。明确了症结所在,严如熤便对症下药,制定一套可行方案,买地另开新渠,重新修治,堤附岸为固,再无冲刷之患。

(二)以史为鉴,不泥于史

严如熤探究古代思想学术以为今用。魏源说:“故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史实始。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国故始。”④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1—352页。严如熤重视利于经世,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有用的古学,反对在“务非当急,人难尽通”之考据学上下功夫。在学者埋头故纸堆的风气中,严如熤以社会需要为重心,立足现实需要以探求历史,专取与社会政治文化有关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严如熤对历代典籍文献颇为熟悉,深谙其中利弊,并能以其“谏世故,谙形势”。在陕南二十余年行事中,严如熤以史为鉴,充分发挥了史学的经世功能。

对待边区贼匪之乱,严如熤借鉴史事,用坚壁清野、设间谍以离腹心之策。“昔岳武穆之平杨幺也,用湖贼击湖贼;李愬之擒吴元济也,以蔡将召蔡将。今诚通此意而用之,广设间谍离其腹心。或用降匪转相招诱,或驱顺贼先为攻击,令贼巢之中,先已自相鱼肉,大势既然瓦解,何难根株立尽?”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63—164页。平定白莲教后,乡勇可能变为乱民。为避免乡勇成为贼匪,严如熤引明代郑晓治理海贼之言:“倭寇多中国人,其间尽有智勇可用,每苦资身无策,遂甘心从贼,乞饬封疆大僚,于军民白衣中,每岁查举勇力智谋者数十人,借补军职,令其无事则率人捕盗,有事则领兵杀贼,此辈既免为贼用,且将有将材出乎其间。”②同上书,第165页。严如熤效仿郑晓之策,将乡勇编为营伍,曰:“鄙意端简此策,近日正可参用。”

为了加强山区治理,严如熤提出仿古改制,“公平日言山内州县距各省会远,鞭长莫及,推诿牵制,宜仿古梁州,自为一道。及明设郧阳巡抚之例,专设大员镇抚,而割三省边郡州县以附益之。庶势专权,一百世无患”③同上书,第7页。。

严如熤能贯古通今,察时知变,灵活运用历史经验,学史不泥于史。情况变易,措施非一成不变。严如熤依据现实需要,对历史采取分析的态度,肯定其是,舍弃其非。《宁陕文员仍宜驻旧城论》:“今昔情形不同,亦望后人因时变易,归于尽善。岂肯胶执前议,糜朝廷如许帑金,为无益国计民生之事哉!”

严如熤陕南行事中将历史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进行了完美结合,在经世致用与田野调查的研究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视为道光经世学派先驱,当之无愧。

三、严如熤治理陕南的现代意义

明清时期是秦巴山地开发的重要时期,严如熤对清中期三省边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治理陕南经验及著述对国务院2011年启动的扶贫攻坚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工程有重要意义。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极具开发潜力。但受大山阻碍,山内相对封闭,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小,教育设施落后,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秦巴山区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发展优势。加之山区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至今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区,故被列为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开发秦巴山区,使农民脱贫致富,历代治理者的成功经验不可忽视。严如熤治理三省边区,功绩卓著,且早已受到时人肯定。“今上用贤多不次,与廷臣言疆吏才,未尝不首及公。特以南山二十年镇静之功,非公莫属,故虽迁擢频仍,犹若不得已,迟留之,俾敛惠一方,比任久,地方绥辑,规画已无遗。”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8页。“自公之来,再造鹑首,披荆刈莱,荡涤群丑,讼不再,炊亩有余粮,以拯秦人于沟于隍。”②陶澍:《陶澍集》。时人对严如熤取得成就评价不可谓不高。严如熤治理南山策略依然可为今人效法,自述曰:“夫今昔情形不同,则规画亦异,安必今之所云足备采择哉。然时事万变,而山川终古依然。览乎此者,当亦得乂安边疆之一助矣。”③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837页。陶澍曰:“所规划常在数十百年外,遇盘根错节无不迎刃以解,其措施往往见于所著书。……后之有志经世者,必将取镜也。”④同上书,第6页。宋联奎《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曰:“是书首篇即谓‘乂安边之策必合三省通筹之’,实为经国大猷。邵阳魏氏默深所云割地设省亦不外此,比岁疆圉多事,兵家有言贵知彼己,循是以求进止方略,得其肯綮矣。”⑤宋联奎等:《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见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胡思敬评其曰:“后世谈兵形险要者,读其书通其意,随时变通,而善用之,一隅之法,推之以治天下不难也。”⑥胡思敬:《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见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严氏充分利用山内资源,引入先进技术,造福山区百姓,加快了秦巴山地偏僻地区与中心地区经济文化接轨的步伐。严如熤兴修水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利用山区资源,建造工厂,发展副业,为无业流民创造谋生机会,稳定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引进手缫车,发展棉纺织业;办义学,整修书院,振兴文教事业,提高山区人民文化素养;察贪吏举廉洁之士,以正民风。严氏还根据山区特殊地理位置,采取增设厅治行政区规划,以稳定社会,可供陕南城镇现代体系规划及交通要道建设借鉴。正如严如熤所认为时事万变,山川终古依然,其治理陕南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仍然可供当今开发和建设秦巴山区借鉴。

严如熤既是疆臣官吏,又是田野派学者,著作所记都是实地走访考察见闻及身体力行之事,真实地反映了清中期陕南人民生活史实。《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三省边防备览》、《汉中府志》以及《乐园集》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作者宦游南山,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参阅众多史籍完成的,是严氏治理陕南二十余年经验与心血的结晶。著作中对三省边区环境变迁、流民成分、人民生活习俗及农作物种植特点等,都有系统记录,对当今建设秦巴山区意义重大,也是今人研究汉中地区社会变迁以及生态灾变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三省边防备览》记载三省边区流民情况:“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①严如熤撰:《严如熤集》,第1090—1091页。这对研究清中期秦巴山区流民来源至关重要。清代南山老林因流民大量涌入而遭到大面积开垦,民众利益也因之受到巨大损失。《三省边防备览》中记录:“汉中之乌龙江、湑水河各水,民循堰渠之规,田收灌溉之益,盖有利无害者。自数十年来,老林开垦,山地挖松,每当夏秋之时,山水暴涨,挟沙拥石而行,各江河身渐次填高,其沙石往往灌入渠中,非冲坏渠堤即壅塞渠口,稻田正含胎扬穗,待泽甚殷,而挖筑之工,所费不资,民颇病之。”②同上书,第1024页。严如熤指出只有“民循堰渠之规”,才能“田收灌溉之益”,即退耕还林,保护自然环境,这也是当今治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话题。严如熤遍历南山,对各地土质、水质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南山脊背水土“不能有平旷之地,即就山湾水曲垒石作田,气寒水冷,其米色黑,不甚养人”。这些既可为开发秦巴山地提供资料参考,也是研究陕南土地水力资源变化的重要文献。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陕南三省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区域联动护流域
夜宿廿八都
豪华的龙舟
小口径岩心钻探技术在陕南地1井施工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基于色选技术的陕南工夫红茶精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