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诗歌教学的整体美

2016-02-01章世娥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山岭庐山诗句

章世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俗语出自《题西林壁》这首诗。《题西林壁》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古诗,全诗短短28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学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种哲理美呢?

一、以“岭”入境,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细细品读,字字珠玑,但教学中,教师不宜字字讲解,句句联想,而应采取抓重点字词、整体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诗句的意境美。

突破点是抓住“岭”字教学。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画山峰,大部分学生画得险峻陡峭、崖壁高耸,突出了山峰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画山岭,绝大多数学生依旧画的是险峻的高峰。这种情况完全在教师预料之中,因为平时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与“岭”有关的词语,如山岭、丘岭、崇山峻岭等,但“岭”是什么意思,很少有学生知道。于是,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岭”的字义:“岭”在金文和隶书中为“”,《说文》中为“山道也”,《广韵》解释为“山坡也”;古汉语中,人们一般把山分为山顶、山岭、山体三部分,山岭既不是最高的那个点,也不是下面的山体,而如人的肩颈,是连接山顶和山体的那个部分。

理解了“岭”字,学生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横着看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上,而是结合这个字看出了诗人游庐山的角度,品出了诗人乐观豁达、视野开阔的个性。随着“岭”字意思的突破,庐山或耸或连,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千姿百态的美很容易就被学生感知到了。

二、以诗悟境,参详哲理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极其光辉璀璨的一部分,与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密不可分。因此,这首诗如果仅从文字通顺、音调抑扬顿挫方面来理解,诗韵就会寡淡如水。

诗句的后两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苏轼自小饱读诗书,又有报国之志,因与当朝主政不合而屡遭外放,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时,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但他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温饱。这段时期,他自号“东坡”,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期。随后,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今河南省中西部)就职。此时,苏轼已经47岁,一生宦海沉浮,佛教思想渐渐浸染其内心,并“给予他的创作很多的启示”。因此,途经庐山时,诗人因景触情,一挥而就,写下这首“用禅典、禅语表现禅境”(上述引语出自陈晓芬.佛教思想与苏轼的创作理论.文艺理论研究,1992(6))的千古绝唱。这不仅是他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参透世情的杰作,彻悟人生的妙句。

对于小学生,我们当然不必让他们对苏轼的这种人生思辨思想了解得这么透彻,对佛学思想理解得这么深入,但诗句中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真容的哲学思想“胚胎”,还是应该播进学生心田。

三、以读促想,深化认识

诵读是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吟咏的方法进一步升华认识。比如,通过或摇头读,或高声诵,或边读边想,或边读边演、边读边画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的音韵美;通过诵读想象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在完成后一个环节时,教师可以作必要的牵引,例如:远看庐山是 ,近看庐山是 ,从高处看庐山是 ,从低处看庐山又是 ,天晴时看庐山是 ,下雨时看是 ,春天看是 ,心情好时看又是 。

叶圣陶先生认为,诵读能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学生脑中有图、眼中现物时,诗歌的哲理、意境等就融于他们心灵之中了。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山岭庐山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基于突变理论的山岭隧道塌方风险预测
毗邻既有隧道的新建山岭隧道设计
大连开凿全国最长城市山岭桥隧工程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