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要得法
2016-02-01朱莉萍
朱莉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诗歌教学,鉴赏是重点。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巧妙比较显诗韵
比较阅读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能充分展现不同诗歌的风格韵味,增进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使他们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化石吟》是一首科学小诗。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介绍性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进而体会诗意的科学呢?教师先用PPT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化石”的解释:“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这个概念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叙述了化石的来历和作用。同样的知识,诗歌是怎样表述的呢?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化石吟》中介绍化石的诗句并分析。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说明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演变而来,可以作为生命存在的证据。“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说明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了,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介绍说明注重科学性,诗歌语言注重抒情性和趣味性。这样一比较,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特点。
比较阅读的方法运用非常广泛,关键是找好比较点——
可以同题材比较。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观沧海》和《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体会马致远眼里的秋是一幅寂寥凄清的图画,抒发的是悲(伤)秋情怀;曹操眼里的秋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抒发的是赞(颂)秋豪情。这样既拓展积累了写秋的诗句,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题材可以抒发不同情感。
可以对相似写作背景进行比较。比如,把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进行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对两首词的风格和主题有更清晰的把握。
还可以对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把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把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和《沁园春 长沙》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和满腔情怀,等等。
二、再现画面解诗意
诗歌大多包含着鲜活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天净沙 秋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九种景物的特点发挥想象,在头脑中生成个性画面,进而补充、扩写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第一句为例。教师设问:“怎样把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联系起来?”——枯藤缠绕着老树,昏鸦栖息在枯枝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虽然有了画面,但只是勾勒出了事物的轮廓,怎样给画面着色加工,让上面的语句变得具体生动呢?这便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相机指导:可以发挥想象,把每一种景物的情态描摹细致,比如“枯藤,脱去了青的衣,任由那黝黑的皮肤在风中干裂”。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说出很多生动的句子,如“往日那生机勃勃茂盛如瀑布一样的青藤,现在已枯萎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片枯叶在风中摆动,像马上要掉下来似的。”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扩充另外两个词语,把三种景物连成一段话。学生用细腻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后面几行诗,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学生通过画面再现,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体会到,第二幅画面的温馨美好衬托出了游子的孤独寂寞——这正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想画、说画的过程中,对游子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把握意象抒诗情
诗歌大多借景抒情。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因此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需要抓住诗歌中事物的特点。
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望岳》为例。教学中,教师先将柳宗元的《江雪》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进行对比,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即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赏析《望岳》,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杜甫笔下的泰山体现出了哪些特点?②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一个问题,学生充分阅读后有了这样的体会:从“齐鲁青未了”看出,站在齐鲁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泰山苍翠的山色,说明泰山很大,而且郁郁葱葱;“钟神秀”的“钟”体现出大自然把最美的风景都集中在泰山,足见泰山的秀丽;“阴阳割昏晓”的“割”字体现出泰山很高,因为只有高大的山才能阻挡阳光;“一览众山小”虽是诗人的想象,但也说明泰山很高,如果山不高,登上山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这段教学,学生紧紧抓住“泰山”这个意象,体会出泰山大、美、高的特点。有了这种体会,思想感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做一番大事业,登上人生的巅峰;在杜甫的笔下,泰山不仅高而且卓然不群,我想他也希望自己卓然不群,兼济天下。接下来,教师稍作总结,学生就体悟到了诗人远大的人生抱负,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当然,在诗歌鉴赏中,准确地把握意象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这种方法,进而独立地赏析诗歌。
四、情感诵读展诗境
感受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面,而朗读是通向意境的一道桥梁。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重音,哪里声调需要上扬,哪里节奏需要明快等等),但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却并不了解。运用“朗读脚本设计”的方法,可以明确表现朗读者的设计意图,充分展现诗歌意境。
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望江南》时,教师范读“过尽千帆皆不是”,让学生体会语速和语调的处理技巧。学生普遍感觉教师朗读时语速较慢,“皆不是”三字读降调。为什么这么处理呢?有的学生说:“语速慢,让我感觉到女主人公聚精会神地盯着从楼前驶过的船只,没有遗漏任何一艘。”有的说:“皆不是”三字读降调,让我感受到女子满怀期望而来,却一次又一次失望的心情。看来,学生有能力通过朗读欣赏这首词。教师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句,设计朗读脚本。最后,通过小组讨论,集师生智慧的朗读脚本诞生了:
一位孤独的女子“梳洗罢”(怀着殷切的心情,可读得轻快些),独自来到望江楼上等候心上人——“独”字音量适度加重,一来突出她的寂寞,二来表现盼望之情。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语速可放慢些,且自然下降,仿佛目光看遍一艘又一艘驶过的船只,但等待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西下的夕阳、悠悠的江水啊,怎么载得动她心中的忧愁呢?——“水悠悠”三字应蕴含情感,读得悱恻绵长。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中的“肠断”二字集蓄了相思之苦,应有凝噎之声,让情感达到极致。
学生运用这个脚本,反观自己朗读时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进一步朗读,较准确地把握到了词的意境。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