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赏诗歌

2016-02-01周连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标学段诗句

周连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并提出了了具体的分段目标,即第一学段(1-2年级)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要“通过语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诗歌鉴赏。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法,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能帮助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语言的张力。

一、在朗读评议中咬文嚼字

通过朗读评议鉴赏诗歌,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又要启发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学会常用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并借其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蕴。

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雨说》时,一名学生把“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中的“织”“丝缕”读成重音。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评议。

师:我注意到,你把“织”字读成了重音,能说说原因吗?

生1:我由“织”联想到了“织布”,春雨把天地织在一起,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了春雨布满天空的景象。

师:我还注意到你把“丝缕”也读成了重音,为什么呢?

生1:这样读强调了“爱心”的特点。

生2:强调不一定都要重读,这里用轻读更好,因为丝线很细很细。

师:请你读一读。(生朗读,把“丝缕”二字读得很轻,很慢)大家感觉怎样?

生3: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地间密布着一根根丝线一样的雨丝。

生4:我感受到了雨的爱心很温柔,很细腻。

片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评价重读“织”的原因,然后推进一步,分析“丝缕”究竟应该轻读还是重读。学生通过评议和对比朗读体会到,“丝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的细和柔,让人感受到春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心。

二、在对比揣摩中咬文嚼字

比,最容易启发思考,让学生养成比较揣摩的习惯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在对比揣摩中咬文嚼字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诗句换一种说法后,揣摩比较改过的句子与原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如,教学《星星变奏曲》(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把第一节中由“谁还需要”等开头的反问句改成由“谁都愿意”等开头的陈述句后,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句子的区别,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反问句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诗歌中一些相关联词语间的差别。比如,鉴赏《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引导学生揣摩比较“略输”“稍逊”“只识”这三个词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词人措辞的分寸感,进而体会出词人对这三类历史人物的不同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加减字词的方法,揣摩比较加减字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如,赏析《秋天》(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去掉“饱”字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加上一个“饱”字能生动形象地突出秋天丰收的景象。

教师更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置换法,先把诗句中值得揣摩的关键字词更换,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换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钱塘湖春行》(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联时,启发学生把“几处”“谁家”分别换成“处处”“家家”,把“早莺”“新燕”分别换成“黄莺”“燕子”后,揣摩比较诗句的不同。在这样的揣摩比较中,学生体会到原诗不仅写出了莺、燕的数量,突出了早春的特点,而且语音上更富于变化,读起来更能表达诗人钱塘湖春行时的愉悦心情。可见,学生通过对比揣摩,不但体会到了词语间细微的语义差别,而且感受到了语音的传情作用。

三、在评改诗句中咬文嚼字

让学生试着评改所学的诗歌,能激发学生咬文嚼字鉴赏诗歌的主动性。

教学《星星变奏曲》时,教师让学生同桌合作,通过评改诗句的形式鉴赏诗歌,下面是评改交流时的一个片段。

生1:我觉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句中,“闪闪烁烁的声音”写错了,应该改成“时断时续的声音”,因为声音是用耳朵听的,怎么会“闪闪烁烁”呢?

生2:我同意他的说法,“闪闪烁烁”应该用来形容光线,不能形容声音。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闪闪烁烁”一般用来形容视觉形象,而声音属于听觉,所以这里用错了,对吗?

生3:我觉得没有用错,这是通感,是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写听觉,《紫藤萝瀑布》里学过这种手法。

师:你的记性真好!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确运用了通感。可是,为什么要用“闪闪烁烁”形容声音呢?(生沉默)大家想一想,“闪闪烁烁”的灯光是怎样的灯光?

生4:闪闪烁烁的灯光是说灯光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生1(恍然大悟):这里的声音肯定也是时断时续,一会儿听得清,一会儿听不清。

探究欲与生俱来,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着修改诗歌,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上述片段中,学生就“闪闪烁烁”能不能形容声音展开了讨论,教师顺势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在勾连补充中咬文嚼字

所谓“勾连”,指学习新知识时,运用接近、相似、对比、因果等方式勾连旧知识。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勾连教学法,能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引导学生鉴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教师让学生回顾哪些诗句有类似的意境。学生联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并感受到“唯”“独”二字与“空”一样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再比如,教学《雨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时,相机勾连补充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赏析“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中的“弯”字时,引导学生回顾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字。这样的勾连补充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平。

以上四种方法,朗读评议是基本的、通用的方法,其他三种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在第四学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能达成课标中“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黄梅县孔垄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标学段诗句
六一来了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读诗句,写成语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