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育栋梁
2016-02-01杨三乐
杨三乐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追求的理想与灵魂。新课标带来的新思维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结合担任班主任过程中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班主任工作要以人为本,细致入微,重点从学生内心深处入手,理解尊重学生,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在心理活动上通常是以一种不满足感,或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而被体验着。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成为激发人们行动的动力,能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向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由需要驱动,没有需要就没有行动。
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需要
什么能促使青少年自主、健康的发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动,在这种动机下能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动机需要的层次从低向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春期阶段的个体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满足。而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很多方面已“成人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出现了要在别人面前显示力量,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的心理,于是对理解和尊重的要求非常迫切。他们强烈地希望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认可和信任,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温暖感,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缓解他们烦恼不安的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适应,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因此,根据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点,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要懂得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愉悦、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建立师生感情联系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似乎横亘着天然的鸿沟。一方面,“师道尊严”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往往会让教师不自觉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正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从没想过能和老师成为合作伙伴、知心朋友甚至是情如至亲。因此,只有尊重和理解青少年,才能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老师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有距离感。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和对待青少年,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两者间的鸿沟就会逐渐变小直至填平,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与老师用心交流,不再是客套的寒暄。老师也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感受,从而因材施教,为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
1、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在他们获得成绩、欣喜愉悦时给予祝福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迷惘感伤时给予关心帮助,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所谓“亲其师,信其言”,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爱护、照顾他们的人,他们才会朝气蓬勃、充满自信。
2、了解学生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每到新学年,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一定要在开学前了解班里所有学生的情况,比如哪些是优秀生,哪些是中等生,哪些是单差生、双差生,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等。在之后的时间里,还要常到班级、宿舍和他们聊天。课堂上自己是老师,课后则要成为他们的亲密朋友和可靠的倾诉对象。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情况、心理状态,以便工作有的放矢。
3、在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作为教师,在理解青少年这种矛盾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处理问题时就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凡事要多方面了解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特点和事情发生缘由,坚持在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理解。例如:我班有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有段时间意志消沉,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马虎了事。假如老师一开始就批评学生,学生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对老师吐露实情。所以,我秉着相信学生的态度,多次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最终,学生被感动,对我说出心里话。原来父母经常闹矛盾,且愈演愈烈,他由于担心情绪很不稳定,所以期中考试没考好。可父母却不问缘由狠狠批评了他,他觉得委屈才一蹶不振。家长会后,我留下了他的家长,告诉他们学生真实的想法,表扬了学生的诸多优点,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潜能。希望他们回家后和学生好好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效果非常明显,之后,那个积极认真、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回来了。
4、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导之以行
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导之以行”。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例如:班里有个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学校像个公子哥,做事我行我素,上课经常吃东西、睡觉、讲话,而且屡教不改。于是,当一次轮到他做值日班长时,我便提醒他要珍惜机会,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让班级变得更努力、更团结,并送上鼓励:“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很好!”通过这次经历,他逐渐体会到班干部工作的辛苦,也开始反省自己之前不遵守纪律的错误行为。从此以后,他改掉了很多毛病,学习成绩飞速进步。
崇尚理解,关注心灵,激发创造潜能是现代教育的共同主题。青少年的思维已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和概念,进行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时机。因此,为人师者,不能随便否定、批判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回避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不要打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可经常用“这个点子不错”,“你做得非常棒”,“加油,你一定能成功”等语言激励学生,创造轻松、和谐、平等、上进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建立自信,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各显其才,享受到探索未知、创意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的能力,逐渐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