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某某现象”的犯罪学透视

2016-02-01

法制博览 2016年29期
关键词:犯罪家庭大学生

康 威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林某某现象”的犯罪学透视

康 威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林某某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偶发事件,在分析此案时不应只是个体的探讨。林某某现象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难简单归于个体的修养水平,只有沉潜到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成因,或许才能真正刮骨疗毒。

林某某现象;学校;家庭;社会

一场骇人听闻的高校宿舍投毒风波,持续数年的诉讼,没有真正的赢家。林某某的父母,人至中年却要承受着丧子之痛,而室友黄某的父母虽已得到了公正的判决,终究还是等不到儿子的归来。难道社会必须要多一条生命损失、多一个家庭破碎才可以让伤口愈合,是否值得反思?下面笔者将围绕林某某现象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以此希望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的偏颇

或许提到家庭教育的偏颇,很多人不以为然,确实,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僻壤的乡村,没有哪一个家庭是不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的。在乡村,或许有些家庭的物质条件并不是那么富裕,但对于孩子上学教育的支出也绝不含糊,可以说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那么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家长们更是经常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地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参加各种价格不菲的补习班,更有甚者送孩子去国外读书接受教育。这样一看,还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的父母这样重视家庭的教育呢?

但是笔者这里要跟大家探讨的家庭教育的偏颇强调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方针上的偏差,也就是出发点上的错误。其实不难看出,林某某对于实施本次投毒犯罪来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那么人格的异常必然是推动其实施犯罪的主要诱因,而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家庭的教育显然又是第一要位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曾作为很多家庭的家训历代传承,既然如此,可以说对于家庭的教育每对父母都是不曾忽视的,只不过我们的这种传统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外在的培养,成龙成凤考取功名。那么对于健全的人格培养呢?或许很多人无言以对。

近些年来,学生群体因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跳楼自杀、杀死身边的人甚至残害亲生父母的案件屡见不鲜,本该青春洋溢的校园生活和大好年华却充斥着暴力和血腥。不得不说,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弊端开始日益显露,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校教育的错位

一所全国盛名的高等学府,供学生实验所用的剧毒化学品被学生偷偷带离实验室学校竟丝毫没有察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去反思吗?作为高校来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屡禁不止,时有发生,也再次警醒着我们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及素质教育的缺失。

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势头迅猛,但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在这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可以说,过分的应试教育是最大的一种弊端,中、高招、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很难想象会有哪所学校或者任课教师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基于此,新闻中报道的一些我们看似匪夷所思的大学生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陪读,感情出现问题跳楼自杀等等。

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严重错位的。作为高等学府的大学要时刻以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作为己任,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知识方面的学习忽略了品德方面的熏陶,造成了“水桶效应”。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界定所谓的“好学生”就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的。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来看,林某某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可以说和黄某都是非常优秀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在黄某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前期,林某某就被某著名医院录取从事医生职业,可以说两人各得其所,都拥有着非常光明的大好前途。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的去考虑一下,当如此优秀的大学生与剥夺他人生命的投毒犯划上等号时,学校在教育上又有哪些失职不足之处呢?诚然,对于我们的高校教师来说,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确实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处于重要转折期的大学生群体来看,知识的获取仅是他们学习的一方面,社交与感情方面的提升同样是不容小觑的,要使我们的大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的相处,不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同学之间。对于当代大学生,深受之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相信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疼爱有加,与人交往方面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与谅解,所以一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诸多问题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许多事件在启示着我们:作为高等学府的大学应当充分重视对于学生的情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校园里,学生除了跟教师来往较多之外其余大多都是同学之间的交往,其中不乏同寝室室友之间,既然关系如此紧密,我们的大学生更应理性恰当的处理好同窗关系,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他人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林某某投毒案的发生再次给我们的大学敲响了一次沉重而有力的警钟。

三、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关怀的缺失

对于大学生犯罪来说,社会公众或许并不陌生,曾经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马某某杀人案震惊全国,那么现在复旦大学林某某投毒案再次将全国的焦点聚焦到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其实对比这类案件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或多或少着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家境经济条件一般生活并不殷实。我们从不否认无论是马某某还是林某某,他们的心理障碍都是非常严峻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对于他们的关怀仍是有很大的缺失。这同时也是产生林某某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社会教育”不应仅是一种权利更应是一种义务。

我们生活在当今的这个社会,经常会听到“以人为本”这个词,那它具体的意义又是什么?其实就是要求关爱每个人,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个别人,要考虑全面覆盖每个个体,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依靠社会大家庭共同的力量来教育、扭转他们,只有真正如此,才有可能杜绝校园再次出现诸如此类的悲剧。

林某某投毒案已经尘埃落定,罪犯也已经被执行死刑,这起案件终将渐渐的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大学校园里从此之后类似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怎样防止林某某现象卷土重来,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希望通过复旦大学林某某投毒案能够引发更多的人的共鸣与思考。

[1]李永升,贺国荣.弗洛姆的犯罪原因观评介[J].武陵学刊,2015(05).

[2]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李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犯罪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4]苟艳.马某某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3(22).

[5]杨佶欣.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5(10).

[6]黄璐.青少年人格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C

A

康威(199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2013级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猜你喜欢

犯罪家庭大学生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犯罪”种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