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
——评《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2016-02-01姜永志

心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姜永志

(1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

“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
——评《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姜永志1,2

(1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被多次强调,如《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被看作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尚属首次。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凸显性战略地位,也使学界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及相关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其中,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它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和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在学界和政府文件中,我们都能听见关于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声音,但我国学界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是什么、什么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观点。那么,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全面剖析和系统研究,对提升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乃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将具有积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系列丛书,由江西师范大学王鑫强和西南大学张大均合著的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201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为我们探索性的回答了上述问题,这部专著立足国内外现有理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全书共包括十章内容,共计45万字,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1 研究取向强调本土化

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与大多数心理学概念不同,它是一个在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国内学者许燕、燕国材、张大均等人、张海钟等人在20世纪末开始直至今,均对心理素质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张大均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领域先后主持了10余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张海钟等人在2008年出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较为系统的从中国本土化的视角对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开展了系统论说。张大均等人在美国出版社的约稿中,为了更好的表达“素质”的含义,使它与其它概念相区别,将“素质”直接翻译成“suzhi”,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也被国际心理学的著名工具书《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收录,而且该工具书至今也沿用“suzhi”这一概念。

在这部专著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机制层级和评估层级,专著的写作基本上是围绕这四个核心概念开展进行的。在这四个核心概念以及围绕它们所开展的系列研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研究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特征。从该书的理论观点来看,研究和写作中不但借鉴了国外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作为基础,而且在对西方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思想作为基础,使得该书的研究基础建立在中西方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换句话说,该书从东西方已有相关理论著述和实证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素质的理解,例如,书中借鉴了西方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还特别借鉴了我国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宝贵思想,中国中医体质学说认为“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强调针对不同个体特征和体质特征进行辩证和有的放矢的治疗,而该书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是源于对中国中医体质学说的借鉴,这正是开展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对东西方文化思想及观点的借鉴和整合,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素质与基于西方的心理健康之间建立起了对话机制。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该书的写作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本土化特点,但在具体的模型研究中仍存在一些拿来主义的倾向,这需要在今后研究中逐渐探索改善。

2 结构体系突出完整性

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被看作是“标”与“本”的关系,心理素质是心理结构的内核,对心理活动起支配作用,心理健康是心理结构的表层,是对一定心理素质的外在反映。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又都是具有各自的内涵、结构、表征,那么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系统整合,并放置在一个框架下来构建理论,对现有理论有所突破,并对社会现实具有积极指导意义,这是本书理论建构的一个特征。例如,作者在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内涵进行有效区分的基础上,在书中采用了“辩证论治、标本兼顾”的原则,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种不同的心理事实放置在同一个框架下,并将提出新的人群分类方法,来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将心理素质指标与心理健康指标两者联合起来将青少年人群区分为康健型(拥有高心理素质和高心理健康)、易复原型(拥有高心理素质和低心理健康)、易感型(拥有低心理素质和高心理健康)和重患型(拥有低心理素质和低心理健康)这四种类型,这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和评价体系都是积极的发展,但这种区分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评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研究的整体建构上,作者采用了“部分突破、解剖麻雀、由点到面”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研究,使研究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着手,自下而上逐渐构建起立体式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具体来看,该书分别从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探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分别从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这弥补了以往心理健康研究主要以考察负面或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缺憾。而该书在在该书的第四章到第九章,作者还考察了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特征,分别开展了“点”、“点对点”和“点对面”的系统研究,如第四章着重考察了青少年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以及与其相关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的现状和特点;第五章到第九章,分别考察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模型。实证研究部分始终围绕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核心概念,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到整合模型的研究。

3 方法学上凸显纵向追踪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该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心理测量法,研究中除了开展大量的横断研究外,还开展了近一年的纵向追踪研究,这种纵横相间运用心理测量方法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并不多见。从横向研究中,一般可以获得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比较明确的现状、特点、关系等信息;从纵向研究中,可以获得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的重要信息。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研究,按照横向和纵向两维来开展,能使这项研究的生态效度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具体来看,在除了前三章的理论研究、第四章的特征研究,以及最后一章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外,全书用了三章开展横断研究、两章开展纵向研究,分别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纵向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横断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纵向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定律,而是一个随着年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在发生着动态变化的心理事实,这类研究一般在实验室中很难完全揭示并开展研究,而使用纵向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实验室研究的不足。不过,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在充分论证的条件下,适当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从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揭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也能弥补该著作方法学的不足。

4 实践应用注重操作性

从根本上来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实现青少年的心理和谐。从以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来看,存在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大多数心理健康研究均以消极指标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如,使用较广泛的《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它的理论基础是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相关理论,采用的基本都是消极心理指标。以往研究开展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这种单维的消极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这种从单维度的消极心理指标出发显然是不全面的。作者在这部专著中突破了以往心理健康研究的单维视域,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较为全面的衡量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双维度评价指标的提出,也成为这部专著中“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思想的基础。例如该书的横断研究发现心理素质对于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健康状态,除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对生活事件等外在致病风险因素的调节保护作用外,表现突出的是对社会支持等感知的外在增益保护性因素作用的增进,“锦上添花”效应明显;而对抑郁等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素质的主效应更为突出,并能更有效地缓解生活事件等感知的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对抑郁等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雪中送炭”效应明显,从即时或短期效果来看,心理素质的治疗性功能(对抑郁等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对外在致病风险因素的作用)相比其发展性功能(对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对外在增益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更强。该书的纵向研究还发现,从长期效果来看,心理素质的发展性功能相比治疗性功能更强,心理素质的作用相比对外在致病风险因素的消除,更多地体现在对未来外在增益保护性因素的积极发展上;相对于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抑郁等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对未来心理素质及其因子的反作用较大;抑郁状态还会在未来进一步恶化个体的外在生活环境,在未来感知到更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和破坏未来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该书作者认为培养心理素质是打破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恶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以及机制层级和评估层级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专著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对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引导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如,甄别哪些个体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哪些个体需要培养心理素质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作者还认为,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消除心理疾病的顺序上没有固定的顺序,而是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来处理,但认为最终干预目标应达到康健型(即个体达到既具有健全心理素质和又没有心理症状的状态),并认为只有达到康健型的个体才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避免心理疾病的复发。由此来看,在吸收了西方心理学有益研究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后,提出来的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在“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原则的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 小结

王鑫强和张大均的专著《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作为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们在2012年提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设想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该书在“部分突破、解剖麻雀、由点到面”的研究思路和“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原则的指导下,从横断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实证研究;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系统探讨了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贡献了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理论;从完全心理健康的角度,揭示了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和消极指标的作用机制,对有针对性的心理疾病治疗和积极心理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当然,“初生之物”不可能完美,这部专著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瑕疵,如,对某些心理变量讨论的过于细化、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学术专著,这部专著的出版能够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XJC840003)

姜永志,男,讲师,博士。Email:psy_yongzhi@126.com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