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生当求从事何种事业

2016-02-01郭留柱

法制博览 2016年29期
关键词:感兴趣成就职业

郭留柱

山西大学老干部处,山西 太原 030006



论人生当求从事何种事业

郭留柱

山西大学老干部处,山西 太原 030006

历史上一些名人已指出,个体只有从事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才能做到事业有成。原因是它能够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竭尽全力,刻苦钻研,能够使自己有效地抵御各种诱惑。不过,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能够成功,还由于这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事业。从事了社会不十分需要事业,也难有建树。因此,择业要力争选择自己喜欢且社会需要的事业。以有益于社会的一项事业为唯一的兴趣并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去做,就是人生成就之道。实现这样的选择,需要有强烈的愿望并付诸行动去争取。实在无法实现时,还可设法培养自己对当下工作的兴趣,或利用业余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历史上有这样的榜样,值得我们效法。

成就;兴趣;需要;择业;创造

个人怎样才能够做到事业有成?中国古人的回答是:“有志者,事竟成”[1]。什么是志?《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志向”的解释是:“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图和决心。”所谓“有志”,就是有了这样的“意图和决心”。那么,个人“将来要做什么事”才能够有成呢?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一些名人的主张是,要干自己喜欢的事业。遗憾的是,认同这一点的人尽管现在比以前要多,但据笔者蠡测,还未必就已经成为了多数,以致在实际生活中还常常发生并非由于外界的原因而“入错行”的事(某杂志曾就“你最后悔什么”的问题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抽样调查,名列结果第二位的是: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2])。对此,国家乃至老一辈的人还有反复倡导、强调的必要。笔者近年也时常为年轻时未能做到这一点而痛悔。为了减少这类让人心痛的事一再发生,特在此结合阐述前人的主张谈谈自己得到的教训与认识,看看能否对刚刚步入人生之途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一、干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才能成功

一个人若能够干上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是幸运的;因为这可以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有大价值的人生。而做了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夏目漱石说:“倘使没能迈进到发现和自己吻合的工作,那就是毕生的不幸。”[3]因为你的才智有可能会像始终未被开发出来的矿藏一样,不能发挥作用,且会随着你的辞世而被彻底埋没。长期沉浸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人也会是痛苦的。“工作若是义务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4](高尔基语)

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早在成功学问世之前就有不少前人已经指出了的。我国的古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其所著《聊斋志异·异宝》中就说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欧斯拉爵士也认为:“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对这种职业感兴趣。”[5]高尔基则指出:“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6]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通过勤奋努力有了成就后说:“这些例子足以证明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7]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的沃尔特·迪斯尼也说:“做你喜欢做的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人人都能成功。”[8]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所以容易出成绩,著名学者郭沫若所给出的解释是:“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9]由于感兴趣,他就能够全力以赴、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就能够把个人的全部精力和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于感兴趣,他就能够认真地去钻研,较快地掌握了关于这种事业的专业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较快地找到做好这种工作的方法、途径、窍门。被称为“钢铁大王”的美国实业家安德鲁·卡内基说:“成功并没有什么窍门可言,我不过是将全部身心都投入自己的工作而已。”[10]这也就是说,“将全部身心都投入自己的工作”就能成功。这显然就是成功的窍门。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前提就是对于所做工作有浓厚的兴趣。由于感兴趣,因而即便每天工作较长时间,也不觉得疲劳,且始终沉浸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中。因此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11]而每天能够工作较长的时间,也就能够做出较多的成绩。爱迪生痴迷于发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十七八个小时,数十年如一日,获得专利1000多项。被人称为“发明大王”,就是典型的实例。

干自己喜欢的事,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够有效地抵御各种诱惑。民间有句俗话说:“万事出在闲暇”。无所事事的人,更容易走上邪路。若有自己喜欢的事等着自己去干,就无暇去干无聊的事。邓肯就说过:“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12]一个人如果没有干上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又未受到过一定量的人类文化精华的熏陶,也未曾有过刻骨铭心的自我修炼,那他是很难抵挡低级趣味、声色犬马以及各种诱人的享受对自己的诱惑的。

就笔者所了解的事实看,中外历史上那些功勋卓著的人都是因为干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才有了成就的。这也许是笔者因孤陋寡闻才有了的看法。但仅从笔者所了解到的那些事实看,笔者便以为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的愿望变为现实,就必须使这种愿望与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结合起来。

二、干社会需要的事才能兴旺发达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成功的一个秘诀。不过,在这一秘诀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秘诀。这个秘诀是: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这一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事业。个人只有从事了自己喜欢、社会需要的事业才能取得让人羡慕的业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志趣,因此,他们所喜欢干的事也不相同。但不论是他们所喜欢干的事是什么,都属于下列三种活动中的一种:(一)社会需要的活动。(二)社会不十分需要的活动,即社会对这样的活动只有部分的需要。(三)社会不需要的活动。

社会不需要的活动,包括无益活动和有害于社会的活动。如风水先生和算命先生的看地(看住宅基地和坟地的地理形势)、看相,择日子,算命;某些干部为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做表面文章,搞的形式主义的活动。有的人对社会还没有一丁点儿的贡献,就把全部的业余时间甚至把部分应该用于工作的时间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等等,就属于无益的活动。林肯说过:“无益劳动与游手好闲并没有什么两样”[13]。而沉迷于电脑游戏、低级趣味,痴迷于嫖赌抽等,则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前人早已说过“追求快乐当然可以,不过过分热情地追求,不幸也就落到追求者的身上。”(毕尔斯,魔鬼辞典)[14]至于从事有损于社会的活动,如制售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盗抢劫,公款吃喝,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则必将使自己受到社会的惩罚。显然,社会不需要的活动,我们是无论如何不能去从事的。你从事这样的活动,轻则是虚度光阴,让自己平庸一生,重则会使自己的自由之身失去自由。

社会不十分需要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这类型的活动包括因产品过剩而使一些企业职工的劳动成了社会所不怎么需要的劳动,如近期国内的钢铁、煤炭、水泥、船舶、房地产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就使不少企业不得不减产、减员、转产,落后的甚至正在被淘汰;某些劳动因从事的人过多,超过了社会的需要而使从事者找到活干的时候大为减少;还有那些生产和销售质量低劣产品的劳动;脱离实际、实践,没有什么创新的理论研究;格调不高或艺术水平低劣的创作,等等。虽然,这类活动中的一些活动会因为市场的作用而重新变为社会需要的,但笔者以为,关于活动的这种分类总还是可以成立的。

从事了社会不怎么需要的活动,即便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难以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近数十年,国内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包括笔者在内的数以许多万计的知识分子在从事社科研究,花费了无法计算的精力,文章发了不少,带来的实际效益却微乎其微。这些论文中,固然有不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应景之作和距离社会生活太远的探索,但也有不少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和青少年的未来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甚至是有重要价值的论文。但在中国社会更需要有行动的今天,仅仅写出文章提出建议远远不够的。这不仅是由于领导干部中,少数已经成了腐败分子的,根本没心思去看什么论文(他们的心思在吃喝嫖赌收上);也不仅仅是由于我们现行的制度还存在有弊端,一些掌握权力的人即使无所作为,尸位素餐,仍然可以饭碗照端,工资照拿,好官我自为之;而主要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乃至个人的成就几乎都是要靠人们自己的行动去造成的。“一个人,正如一只时表,是以他的行动来定其价值的。”(潘恩语)[15]即便你把你的建议付诸了行动(“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16]),社会也还要看看效果如何,才决定是否接受。至于撰写出来而被埋藏在如山一般的资料中的建议,会不会被人们找出来加以实行,那就要看数十年内外还有无对它特别感兴趣的人了。

只有从事了社会需要的事业的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已证明了的一个真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同时期的一些人士所从事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事业,就未能收到多大成效。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当教师时,面对当时的严重饥荒,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王选院士在大学学习期间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计算技术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学科,他认为把自己的前途跟国家最需要的事业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为社会做出较多的贡献,于是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这为他后来做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一重大发明奠定了基础。国内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李彦宏、马云、马化腾等,所以在年纪轻轻之时就能够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就是由于他们的活动适应了社会对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1997年才开始独立开发房地产,到2009年就成了国内房地产“三甲”之一,中国内地首富。就是由于他们实行的建老百姓买的起的房屋的战略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想买到较低价住宅的需要。

为什么干社会需要的事业能够有成就?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社会需要实际就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你从事社会需要的事业,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你满足了人民群众需要,你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你就能够做强做大;你做强做大了并能够回馈社会就是成就。历史上许多有成就者的实践已经证明,个体只要从事了那种在今天或未来能够使较多的人受益的事业,且思路正确,能坚持不懈,就能够有卓越的成就。这也就是说,你的思想行为接地气,所从事的活动使受益的人多,表明你所取得的成就也大。你的活动没有给当时或未来的人带来什么益处,或者受益的人很少,你也就不会被称为是有成就的人。因此,“你要想能存在于他人的心中,你便须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你要想能存在于世界人类的心中,你便须做些有益于世界人类的事情。”[17]前人主张后人去干自己喜欢的事,目的是希望后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较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因为这可以减少人生的痛苦。为此,他们希望后人要从事社会需要的事业,不主张甚至反对人们去进行社会不需要的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是没有爱好,任何事都不会做得如同应有的那么好。”[18]但他又指出:“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需要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19]歌德也认为:“思想活跃而又怀着务实的目的去进行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20]如果我们愿意以他们的希望为目的,那么我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还应顾及社会的需要。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21]但他在和中国科大的研究生、大学生座谈怎样选择自己的专业目标时又指出,选择专业的依据应当是:“一、社会的需要和二三十年后科学的发展;二、自己的兴趣;三、自己的才能。”[22]在这里,他把“社会的需要”放在了“自己的兴趣”前面。如果你爱好的恰好就是社会需要的事业,那是非常理想的;只要你是有抱负的,你就有能够取得了不得的成绩。

一个人从事了社会并不十分需要的事业,也许能够谋生,可要想有所成就,就很难。因此,如果你想有不俗的业绩,就应当在继续干下去和转移兴趣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若你认为你在现在所从事工作中能够有所发明创造,那你不妨继续干下去。如果你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很难有什么创新,那就应考虑发展和培养新的兴趣并转岗。这样做了而取得成就的人也并不少。贝采里乌斯由学医学改为学化学,成为在化学上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科学家。[23]凯库勒放弃了建筑专业而改学了化学,成为了有机结构理论的奠基人。[24]普朗克由喜欢音乐、文学而改学了物理学,因发现量子力学而获得诺贝尔奖。[25]已经成了名画家的莫尔斯改行去发明电报,成了载于史册的发明家。[26]孙中山由行医改为从事民主革命,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为20世纪中国社会的进步开了先河。鲁迅在学医的过程中意识到,改变中国人,最要紧的是改变其精神,改而从事了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些例子说明,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了兴趣还有可能取得比坚持原来的兴趣还要好的业绩。

三、要专心致志于一项事业

一个人感兴趣的活动可能有许多项,但最感兴趣的事应当是一项,因此,提倡去干最感兴趣的事,就是主张我们只专心于一项事业。以从事有益于社会的一项事业为唯一的兴趣并能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去做,就是人生成就之道。法拉第宁愿放弃法院年薪25000英镑的聘请,而甘愿只拿每年500英镑的报酬,过着简朴的生活,坚持在英国皇家学会做他的研究工作,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27]看看《毛泽东年谱》[28],可以知道,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无一日不在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终于带领党和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日本被称为“经营四圣”之一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谈到怎样才能够获得成功时说:“如果真心希望愿望实现,光在脑中想想可不成,你得有一股‘几近疯狂的渴求’。……你的愿望必须强烈到让你朝思暮想,无时无刻都记挂在心。……你的想法必须专一、强烈到这种地步,才有可能转化为成就事物的原动力。”[29]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如卡文迪许、牛顿、莱布尼茨、康德、诺贝尔、贝多芬、安徒生等人因为忙于事业而终生未婚的奋斗历程则更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明。事实上,早已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马克·吐温就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你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许多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30]卡莱尔也说:“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事务,可能一无所成。”[31]这是由于,兴趣专一,才能够集中了精力;专心致志于一事,才能精通了此事,才能够有出类拔萃的成绩。

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干上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智慧,是因为,他若没有从事了了自己最喜欢干的事,他就很容易转移自己的兴趣。现实生活中,既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人,也有兴趣太广泛的人。无爱好固然不好,木村久一就说过:“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32]但兴趣太多也未必好,因为兴趣太多,就很容易分散自己的精力。而这种兴趣很多的人,有的就是那些没有从事了自己最喜欢事业的人。他由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工作以外的许多活动往往就能够吸引了他,打牌,下棋,玩麻将,甚至一些属于低级趣味的事,都有可能吸引了他。一个人若玩的上了瘾,一下班就转移到麻将桌上,总要玩到很晚才去休息,那他一定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虽然,下了班,放松放松,玩一玩,也无可厚非,也是社会所允许的。但如果想做出大的成绩,下了班就去玩就未必还再是可行的。早已有人指出:“一般地说,每个人必须认识到不仅使自己在工作时间内,而且要在工作时间之外,都在酝酿工作中的问题才行。”[33]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早已表明,只有付出了毕生精力的人才能够有所成就。

正反两方面的许多事例已表明,个人要做到专心致志于一事并有成就,的确需要有志。个人立志,当然可以先确定并实际去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去确定“要做什么样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曹德旺回忆自己年轻时奋斗的力量来源时说,那时,“我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过好日子’的美好愿望。”[34]而当他积累起巨额财富后,却能够做到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有报道说,截止2014年12月,曹德旺累计捐赠数额已接近60亿元),以感天动地的热情去救助遇到困难的群众。这表明他的志向同他的事业一样在蒸蒸日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虽然干上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却因胸无大志而未能有什么建树,有的甚至还误入了歧途。君不见,有的干部升到高位后,不思利用权力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想方设法攫取钱财,以求过上更为奢靡的生活,结果因以权谋私,受贿索贿而成为了阶下囚。还有一些暴发户,他有幸干上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发了大财,这时,他只消再向前迈出几步,就可进入有成就者之列。可惜他并无这样的志向,他拐进了叫做“嫖赌抽”的地方去挥霍自己的生命与钱财,像被粘在苍蝇纸上的苍蝇,再也无法自拔。至于“教授评到手,不再往前走”的现象,有的人“五子(票子,房子,位子,妻子,儿子)登科”后不再努力的现象,则更是司空见惯的。这说明,即便干上了自己所热爱事业的人,也还须通过虚心的学习去确定“要做什么样人”,即还需要去立志。

有的人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后没多久又转移了兴趣,又去干了别的事。这当然也无不可。如果你由此转移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上,那这种转移是社会、别人应当予以支持的。若你如果始终处在准备转移和实施转移的状态中,那你的这种状态的正确性就值得怀疑了。这时,就应当问问自己,是自己还没有找到最感兴趣的事业,还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志向。如果是前者,那你不妨再转移一半次。如果是后者,那就得考虑确定志向了。有位同志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志向,只有兴趣,那你就只能见风使舵,原地打转。”[35]也有的人,本已经干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在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枯燥乏味的事后,就又想转干别的事。这种一遇困难就想转移的态度,可能就是由于无志造成的。一个人的兴趣虽说是可以转移的,但不能无休止的转移下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供我们转移兴趣和职业的时间更少得可怜。“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的任务,去追逐新想到的高明设想的人,往往是一事无成。”[36]

一个人要干上自己喜欢的事业,首先得弄清楚自己最喜欢干的事业是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人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但哪一种活动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却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的。笔者以为,弄清楚自己的最爱,一种方法是自己判断,那种我们干起来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程度的活动,就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事。如果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体验,那就应当去向别人请教。国外有的学者主张,应当找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来给自己以指导。在中国,似乎还未听说有专门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但我们可以去向阅历丰富的人去求教。虽然,这些人也并非哪一个都能够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导,但多请教些人,就有可能获得正确的指导。如果你能找到既有见识又对你比较了解的人,那他的指点可能就适合于你。

四、干自己喜欢、社会需要事业的途径选择

在决定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不应让别人决定你学什么、干什么,特别是当别人的决定与你的兴趣不相吻合的时候。在选择所学专业和职业时,我们应当像米开朗琪罗那样坚持由自己拿主意[37],即便与别人的意见相左,也不应当违心地按照别人的意见去办。有的家长,仅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违背孩子的意愿,武断地为孩子确定专业。其实这很可能是好心办错事。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决定而痛苦一生,平庸一生。因此,我们在帮孩子选择专业、职业时,即便做不到像李比希的父亲那样开明[38],也应当有像林奈的父亲那样民主的作风,去征求征求老师和别人的意见[39],这才有可能避免好心办了错事。

当今时代的就业难,使得我们要干上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很难。但世上的事再难,也难以难倒有心人。如果说成功有门,那么,你自己喜欢、社会也需要的事业就是你的成功之门;你干上了这样的事业,也就走进了成功之门。因此,“选择一份你喜欢的职业”[40],也就等于选择了成功。而要想干上自己喜欢的事业,首先就得有从事这种事业的强烈愿望。巴尔扎克曾说过:“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41]同样,没有强烈的愿望,也很难做上自己喜欢的事。因此,培养并使自己保持有这样的愿望,就是我们首先应做到的。

有了愿望就得付诸行动,就得想尽千方百计,就得思索,自己怎样才能从事上这样的事业。从前人历程看,选择并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途径主要有以下一些:有的是在校学习期间就学习并精通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即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近现代许多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大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而实现了目的的。也有的是学校毕业后通过多次的转岗才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还有的人根本就没上过大学,甚至没上过中学,完全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和勤奋学习才找到了自己喜欢、社会需要的职业。在历史上的科学家中,瓦特,法拉第,爱迪生,就是这类型的例子。这样的人在企业家中尤其多。诸如美国“钢铁大王”、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为中国内地建设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企业家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李兆基等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企业家曹德旺等,也都属于这类型的人。

不论是通过那种途径从事了自己喜欢、社会需要事业的人,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懂事、勤劳且能够吃苦的人。他们大都经过了刻苦的学习,艰苦的实践和在学习、实践中的勤奋思考,才找到了既是自己喜欢,又是社会需要的职业。这些人走上通往宏大事业的光明大道的人生历程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为社会做出些贡献的强烈愿望,没有丝毫的依赖他人之心,能够做到勤劳、好学、多思这三点,就能够干上自己喜欢的事业而终有所成。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恰恰就没有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正如帕斯卡所说:“一生最重要的事是选择职业,但我们往往凭借‘偶然’决定它。”[42]这样的态度是不慎重的,也是于己不利的。时下有少数自身及所凭借的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不看那种职业是自己最喜欢的,而只看那种职业的薪水高,那种职业能够使自己获得较多额外的利益,那种职业能够使自己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不考虑兴趣的做法或许就是一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43]。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他从事了自己喜欢、社会需要的事业,他所考虑的这些都将会成为自己不必操心的事。

不过,在当今的中国,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校的毕业生,简直就无暇去看那种职业是自己喜欢的。为了能够早一点就业,他们的选择专业和职业的着眼点是看那种职业容易就业。只要能够就了业,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职业也急急忙忙的去应试、应聘了。这种由形势所迫的选择,当然值得同情。不过,我们不可因此而泯灭了干自己感兴趣事业的愿望。可以选择我们在下面所介绍的两种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觉得这两种方法都无法采取,那么,在能够保证了自己生存的时候,还应当谋求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本以音乐为生并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赫歇尔,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把兴趣转向了对于天体的观察和研究,最终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本田宗一郎学徒生涯结束后,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店,在修车店的生意还十分兴旺的时候,他却毅然关了店,转而去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制造业,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可以这样做,我们又有何不可。不是早已有人说过“前人做到的,后人也一定能够做到”[44](爱·杨格:《夜思》第6夜)的话吗?

不容我们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当今时代,的确有许多的人未能干上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这样的人还不是少数。如果我们想了若干办法还是未能干上自己喜欢干的事,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可供我们去选择,那就是培养自己对当下所从事工作的兴趣,使自己喜欢上现在所做的工作。事实上,有许多人就是由于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日本的著名企业家、思想家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经人介绍,去干了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他想换一种工作,家里不支持,自己也无门路。没办法,他只好设法让自己喜欢当下所从事的工作,最终实现了目的,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无法直接选择到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时,转变兴趣,喜欢当下所事,就是他的主张。[45]他的历程表明,这样的一条道路,也是一条光明大道。

如果你未能通过直接的选择干上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也做不到使自己喜欢上本职工作,那么,你还可以考虑在业余时间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差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46]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到60岁为止,工作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有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47]他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的7年时间里,在业余时间钻研,共发表了30篇论文,在三个领域里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利用业余时间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现称血小板)。英国数学家科尔利用3年的全部星期天成功地攻克了一个数学难题。本世纪乃至以后,人们的业余时间将会更多,因此,只要你想有所作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其实,只要你能够坚持在业余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很可能会有一天,你在上班时间也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一点,我们只要去《百度·百科》看看关于道尔顿,齐奥尔科夫斯基,高尔基,易卜生,华罗庚,蔡祖泉及建国后国内涌现出的那些自学成才者的介绍,就可知此言不虚了。这些人的奋斗历程已表明:人,只要他能够坚持努力奋斗,就能像奔驰的列车车总会穿越千山万水到达目的地一样驶入光明的境地。

[1][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

[2]名言警句: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EB/OL].作文网,2012-4-6.

[3][4][11][41][42] 江河主编.世界名言大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716,714,703,658,699.

[5][14][15][20][30][44] 唐河,崔向荣主编.人类智慧宝库·西方智慧卷[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198,338,536,1227,1004,989.

[6]捷普洛夫.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3.

[7][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88.

[8]尚致胜.卓越人生的关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肖兰,丁成军编.人才谈成才[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46.

[10]村石利夫.突破人生危机[M].杨伯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2.

[12] [美]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自传[M].蔡海燕,凌喆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5.

[13] 陈绪万,晓晴编.说话·演讲·写作·处世妙语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68.

[16] [美]爱默生.美的透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643.

[17] 萧天石.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

[18]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73.

[19] 转引自林玲主编.哲思妙语大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324.

[21] 杨振宁.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EB/OL].豆丁网.

[22] 司有和.杨振宁博士谈专业方向的选择[A].朱源,秦裕芳.科技“神童”的摇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99.

[23] 李辉等编.贵在持之以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8.

[24] 李辉等编.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1.

[25] 李辉等编.有志者事竟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1.

[26] 李辉等编.自古英杰多磨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3.

[27] 世界名人画传B[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296.

[28] 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9] 稻盛和夫全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

[31] [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的崇拜——卡莱尔演讲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2] [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88.

[33] 自王通讯,朱彤编.科学家名言[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97.

[34] 曹德旺.百度·百科.

[35] 转引自开复学生网《希望泉》2007(2).

[36] [英]贝弗利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39.

[37][38][39] 李辉等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7,37,45.

[40] [美]查而斯·加菲而德.怎样成为成就卓著的人[Z].环球文萃1995,2.

[43] 机遇、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045f90100dx2h.html,2009-6-22.

[45] [日]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干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41-67.

[46] 爱因斯坦业余时间·陈高乾的日志[Z].百度.

[47] 周有光.百度·百科.

B

A

郭留柱(1951-),男,山西沁源人,山西大学退休教师,在职时主要从事哲学与思想教育研究,曾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哲学与思想教育方面的论文30多篇(有9篇哲学论文在国内有反响: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4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介),参编教材6部,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两项,出版哲学专著一部(《哲学原理新探》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论文曾荣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三等奖。退休后,发表1A级论文1篇(《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省级论文3篇。

猜你喜欢

感兴趣成就职业
了不起的成就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更 正
失恋“成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