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消解
2016-02-01王保健贾林祥
王保健 贾林祥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消解
王保健 贾林祥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心理学全球化强调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的是构建大一统的全球化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遵循“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研究原则,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依托建立本土心理学的过程。在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学术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削弱了非西方心理学的话语权利,遏制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造成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为了消解这种冲突,应该基于文化的视角提出心理学全球化的研究原则以有利于其发展。
心理学全球化;心理学本土化;冲突;消解;文化
心理学全球化是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过程,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科学心理学在德国建立之初,心理学全球化就开始了,随着美国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中心从德国转向了美国。由于美国心理学一直处于霸主地位,心理学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心理学的西方化,甚至是心理学的美国化。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不满西方主流心理学忽视文化因素而建立的带有地域局限性的心理学体系,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心理学本土化的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致力于研究本土民众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发展依托于本土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学。虽然心理学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学全球化应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的融合与统一。
1.心理学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基本上是一种心理学的西方化或美国化。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被盲目地移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是一种学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对理解和解释当地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是不恰当的。基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心理学理论在对非西方国家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此外,心理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英国以及亚洲和非洲等国家积极响应,这表明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推进了心理学全球化的进程。由此看来,心理学全球化是开始于非西方心理学者对主流心理学忽视文化因素的局限性的批判。
1.1 心理学全球化的内涵
心理学全球化指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发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学全球化和全球化心理学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Marsella(1998)把全球化心理学理解为“全球共同体心理学”,是基于多元文化和多个地区而建立的一组具有相关性、适应性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践。Marsella还特别指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不利于心理学全球化的进步,他倡导研究者用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传统取代西方文化传统,并且重申从文化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必要性[1]。郑荣双(2003)认为全球化心理学是以多元文化理念为逻辑起点,以本土心理学为中介,研究全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试图建构最具包容性、多样性的统合的心理学[2],这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同。
尽管心理学全球化和全球化心理学的内涵不同,但其本质上没有区别。“心理学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强调心理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性的发展;“全球化心理学”是一种状态,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结果。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二者的概念可以通用,本文即是如此。
1.2 心理学全球化的基本观点
全球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诸如人口过剩、移民和灾难等全球性的课题。全球化心理学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Prilleltensky(2008)所呼吁的关乎社会正义和人类福祉的生态学方法即是如此[3]。
心理学全球化主要有三个发展特征。一是以多元文化理念为思想基础。心理学全球化产生于心理学内部对主流心理学忽视非西方文化背景的批判,为了改变这种研究取向,应该以多元文化理念为基础,发展多元文化心理学。二是以本土心理学为中介。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基础,脱离本土心理学而发展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和放弃本土心理学。三是带有强烈的整合意向。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目标是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心理学,构建普遍适应的大一统的全球化心理学[1,2,3]。
2.心理学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呼吁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发展地区独特性的本土心理学。许多研究者意识到基于西方文化建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用于研究非西方民众是存在局限的,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心理学研究。本土心理学家主张本土心理学要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自下而上建构研究范式,心理学本土化是区域性和部分性的研究,是专门为当地民众构建的心理学理论,而不是西方心理学的简单移植。20世纪的美国心理学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美国心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西方心理学就是美国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适用于全球民众。随着心理学在实践活动中应用价值的增强,心理学研究者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民众的心理和行为的合理分析与解释需要依托本土社会文化建构的本土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指导。
2.1 心理学本土化的内涵
Healas(1981)是最早进行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他认为本土心理学是“有关心理学的观点、理论和体现在社会习俗中的观念喻示”[4];Wade E. Pickren(2009)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以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过程[5];Wallner (2011)指出本土心理学的知识体系都是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中并且能够反映代表性行为[6]。Kim (2013)指出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文化适当的心理学”[7];Enriquez(2013)认为本土心理学是一种立足于本土文化和现实的心理学[8];国外学者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也真实反映了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中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核心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叶启政(1994)指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研究人员融入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中去研究他们的心理行为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了解、理解和作用的过程[9];杨国枢(1994)认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要符合“本土性契合”原则,即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与当地民众的心理行为要达到契合的状态[10];杨中芳(1994)认为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应该将被研究者的心理和行为与其社会文化历史相联系[11];贾林祥和叶浩生(2001)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基于本土文化改造主流心理学中的合理的成分使其融于本土社会文化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12],这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此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不同,心理学本土化强调过程,而本土心理学是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2.2 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原则
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应该遵循三个研究原则:(1)“一种心智,多种心态”原则。黄光国(2014)指出“一种心智(自然因素决定的人类共同心智),多种心态(文化因素决定的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人们的心态)”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13]。由此建立的本土心理学体系既包含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容纳了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心理和行为。(2)沟通交流原则。不同地区的心理学研究者要注意彼此交流、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建立本土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4,6]。(3)共性原则。心理学本土化应该注重探讨本土文化群体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共性。心理学本土化是心理学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全球化的最终目的是构建适应于全人类的大一统的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群体与其他文化群体之间的共性不仅有利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心理学全球化的脚步[8,10,12]。
2.3 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本土心理学开始形成与发展。葛鲁嘉(2007)把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90年代之前的保守研究阶段,二是90年代至今的激进研究阶段。保守的本土化研究主要是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探究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涵盖了诸如面子、孝道和古人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个时期的研究没有突破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只是在研究的课题内容方面进行了中国化。在激进的本土化研究阶段,研究者虽然不断尝试多元方法和创新的理论思想,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实证主义科学观的限制[14]。虽然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表现出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许多研究存在盲目性、杂乱性、缺少规范性等问题。
现阶段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概念混乱。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是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内涵辨析。许多研究者混用了这两个概念,把心理学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等同。但是二者是不同的,前文已有阐释[12]。(2)原创性研究的缺失。自心理学中国化起始,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一直在不断推进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但是直到现在,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仍然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重复性或验证性的研究,真正关于我国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现象的研究很少,缺乏原创性的研究[10,11]。(3)忽视人文取向的研究。虽然西方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并且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倡导多元方法的使用,但是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内容主要还是以科学取向为主,忽视了人文取向的研究[1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以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为依托。心理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究国人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因此研究者应该合理利用我国优秀的社会历史文化;(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基于本土文化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而且应该学习其他本土化心理学中优秀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比如美国心理学和德国心理学。只有借鉴与创新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土心理学;(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在研究方法方面,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应注重量化研究与质化分析的结合,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实验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与现象学、解释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质化分析的方法。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应该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将借鉴其他文化与创新本土文化结合才能更好地加快心理学中国化的进程。
3.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在心理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是不对等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科学心理学优势将西方的主流文化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这种学术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遏止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由主流心理学主导的心理学全球化不仅削弱了非西方心理学的话语权利,而且造成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应该是心理学的整合而不是心理学的分裂,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冲突,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目标是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而不是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二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西方量化分析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一直以来被学者所推崇,心理学本土化也存在过分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问题[7,12,15]。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都坚持心理学的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发展各不相关、局限在当地的众多本土心理学,而是要发展能够普遍适应于全人类的全球化心理学。西方心理学、亚洲心理学和全球化心理学的发展隐含了构建大一统的全球化心理学的意愿[2]。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平心理学以及国际心理学都一直在积极呼吁心理学的视角、概念和方法的改变,以应对心理学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要求[12]。生态学理论、压力应对理论、层次系统理论、文化理论和等新的理论取向也呼吁心理学研究视角的改变[12]。实践证明,仅仅是西方心理学或者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本土心理学是很难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的心理问题,研究者应该建构一种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普遍适应性的大一统的心理学来消解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社会群体所生活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差异性,衍生出不同文化特色的心理学[16,17],心理学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应该坚持心理学的文化立场。这一过程中我们强调遵循以下三个研究原则:
第一,文化多元主义原则。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多元文化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样性。一方面,作为自然人,人类存在基本的共同的人性。另一方面,因种族、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存在其特性。不同文化间的多样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在心理与行为上产生种种相异之处,而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不同国家的民众在心理与行为有其相似之处,这就为推进心理学本土化进程,发展全球化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文化交流与合作原则。为了消解心理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冲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研究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提到的交流与合作是深入到不同文化的深层进行的关于心理和行为的探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达到本土心理学深层的理解与整合。
第三,文化平等原则。在心理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是不对等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有着绝对的话语权,造成了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坚持文化平等原则,最重要的是西方心理学研究者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反对进行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非西方国家也应该加快心理学本土化的脚步,建立完善的本土心理学体系,为心理学的全球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心理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的融合,即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促进了心理学全球化进程。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归宿,本土化的目的并不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各自独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而应该在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建立一个普遍适应的全球化心理学理论体系。
[1]Marsella A J.Toward a“Global-Community Psychology”:Meeting theNeeds of a Changing World.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12:1284-1286.
[2]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3,04:469-474.
[3]Prilleltensky I.Psychology and status quo[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05:797.
[4]Moscovici.s.Foreword.Inp.Heelas,A.Lock, eds.IndigenousPsycholog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5]Wade E.Pickren.Indigeniz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J.National Academy of Psychology India Psychological Studies.2009,54:87-95.
[6]F.G.Wallner,M.J.Jandl.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for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pproach.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ientific Advances i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Philosophical, Cultural,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2011,227-232.
[7]U.Kim.Indigenous,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 theoretical conceptual and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3,03:265-287.
[8]V.G.Enriquez.Towards cross-cultural knowledgethrough cross-indigenous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Perspectives in Asia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3,09:152-169.
[9]叶启政.学术研究本土化的“本土化”[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0]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1]杨中芳.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股分有限公司,1994.
[12]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143-148.
[13]台湾大学心理学系黄光国.“一种心智,多种心态”:心理学本土化的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28B01.
[14]葛鲁嘉.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18-123.
[15]黄光国.全球化与本土化:论心理学本土化的意涵[J].阴山学刊,2010,01:5-17.
[16]董莉,李庆安等.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01: 68-75.
[17]陈英敏,邹丕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建构一种多元文化的现代心理学观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132-135.
第一作者:王保健,男,1991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
第二作者:贾林祥,男,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