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一株蒿草上书写精彩人生

2016-02-01彭根成

陶山 2016年1期
关键词:抗疟疟原虫青蒿

◎彭根成

在一株蒿草上书写精彩人生

◎彭根成

10月5日,一个叫屠呦呦的中国女人走进了全球人的视野,并大放溢彩。

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诗句中的那株青蒿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从此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38岁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从加入这个项目那天起,屠呦呦就开始了追梦之旅——下定决心要研发出世界上一流的新型抗疟药物。

屠呦呦没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去寻求突破,而是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耗时三个多月,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后来又从锁定的100多个样本中反复取物试验,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抑菌率始终在68%左右,因为青蒿有不同的种类,在试验中屠呦呦发现黄花蒿和大头黄花蒿对疟原虫抑制率能达到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面对僵局,屠呦呦并没有退缩,除了去野外采集样本,她就总是在实验室内“摇瓶子”,经过190次的取样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一天,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终于成功了,用乙醚提取的青蒿中性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屠呦呦把这种提取物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为了证实药物安全,每次都是屠呦呦亲自试服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屠呦呦也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研制的“抗疟神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突出贡献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11年9月,她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10月5日,85岁的屠呦呦和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 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如青蒿一样,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将生命的历程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和种族的人一起吮吸她的芬芳。

猜你喜欢

抗疟疟原虫青蒿
白米青蒿社饭香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抗疟”卫士:勇越生死线 丹心铸科研
——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潘卫庆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