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暨“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研讨会内容综述
2016-02-01李斯瑶
李斯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暨“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研讨会内容综述
李斯瑶
6月25日上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暨“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研讨会在中南大学召开。近20位与会学者共同学习了习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中国伦理学科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关于习总书记5·17的讲话以及中国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学者们主要是围绕了两个方面做了发言。一是中国伦理学如何在这次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到来时,更好地抓住机遇;二是目前中国伦理学所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上个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哲学工作者来说是振奋和鼓舞,把哲学社会科学正式提升到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这也是过去数十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专门的哲学社科座谈会并发表长篇谈话。正是在这次会上,习近平为哲学社科鼓劲打气,并号召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对比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他认为当代的中国哲学应该关注建构中国所需要的伦理体系。习总书记5·17的讲话不仅仅是代表“春天的到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也到了播种的季节,要抓住这次机遇。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伦理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
湖南师范大学张怀承教授认为目前伦理学的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对西方尊崇度过高,研究不够深入,话语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要想真正建设和发展伦理学,就必须要建立学科的话语体系。
二、学派意识与学科发展
关于形成学派意识对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性,学者们一致认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内部的学术争鸣,形成不同学派,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批评对象和独特的话语体系,只有通过不同观点、观念的学术交流,相互的学术批评,才能形成“中国伦理学”。
湖南城市学院罗成翼教授认为伦理学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只是看到自己本土的理念,还需要把眼光放长远点,同时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要符合现实需求,落到实处。可以通过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如制度设计的伦理导向、文化心理等,构建符合现实需求的伦理学派。
中南大学周瑾平副教授则从话语体系入手来谈学派问题,他认为学派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话语体系问题,而学术的话语体系一定是规范的、具有排他性。第一点就是要形成相似的主题,主题围绕一个共识性的基础。第二也是范式,形成学派,是达成共识。
三、打造湖湘伦理学派
湖湘文化历经了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伦理学的研究应当要具有自身特色,形成学派意识,建设湖湘伦理学派。
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认为湖湘伦理学应当具有地域特色,但同时也要超越地域性,立足点还是放在中国伦理的核心内涵上。打造湖湘伦理学派要注重历史的传承,深入挖掘、继承、弘扬湖湘学者的伦理思想;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对重大现实问题有共同的、集中的研究;同时要研究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如何建设湖湘伦理?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认为,湖湘伦理学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形成标志,构建机制”。要形成湖湘学派,肯定要形成标志,形成很多领域,同时各领域形成重大范畴,对于湖湘伦理研究什么,有指定选题和自主选题。他也提出湖湘伦理学派的发展要增强范式观念,注重时间积累,对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观点要有不同的理解,形成学派话语体系。
长沙理工大学陈万求教授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毛新志教授均提出湖湘伦理学既是湖南的,也是民族的,它是开放的,要从机制上做到开放性,不仅仅是关注湖南,还应该把湖北包含其中,更要看中国和世界。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注重湖湘伦理的主体性、特征、范式的把握,形成一套湖湘学派的体系。
本次研讨会紧扣时代精神,通过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探讨,不仅总结了当前中国伦理学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且也有助于厘清未来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方向,发挥“学派意识”在伦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构建湖湘伦理学派。
(李斯瑶,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