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行主编的话

2016-02-01

外国哲学 2016年0期
关键词:奥古斯丁意指黑皮

执行主编的话

本期《外国哲学》有五个栏目:中世纪哲学研究、论人、分析哲学研究、青年之窗和海德格尔《黑皮本》。

“中世纪哲学研究”刊登了徐龙飞教授的论文《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神学》。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有三大忏悔录,它们书名相同,都叫《忏悔录》,作者分别是奥古斯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虽然也同样赫赫有名,但在罗素看来,他们只是奥古斯丁《忏悔录》精美的模仿者。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提出了他宗教哲学和神学的基本立场,其中尤其以时间问题影响最大,他提出的时间相对性理论令人十分钦佩,可以说是古典时期探讨时间问题的经典。在奥古斯丁后来的著作中,时间问题依然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作为基督教世界最大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亚里士多德主义兴起之前,他的思想统治基督教世界近800年。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家,国内学界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本刊特请徐龙飞教授撰写论文《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神学》。文章分两次刊登,本期刊登《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神学》(上)。

徐龙飞教授《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神学》一文,以流畅潇洒的笔触探讨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和历史神学问题。作者认为,奥古斯丁从罗马城的陷落出发,分析了一个帝国衰落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精英阶层不再能够提出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他的《上帝之城》最具意义的贡献在于,他建构了基督宗教的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历史神学,这一历史神学从末世论所决定的启示的历史景象出发,并最终战胜了异教的古典世界所宣称的循环论和线性论的时间概念。他所思考的并非仅仅是基督宗教的历史与救赎、哲学与神学,而是从人类整体出发的,包括基督宗教及其历史在内的整体的人类历史,他提出了超出循环论的和线性论的全新的历史观,这是过往和未来同时指向当下的历史观,可称为当下线性时间观的历史观。

“论人”由两篇论文组成,分别是尚新建、杜丽燕教授的《文艺复兴与人》和韩林合教授的《人是遵守规则的动物—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人性观》。尚新建、杜丽燕教授的《文艺复兴与人》一文着重探讨文艺复兴所谓“人的发现”的内涵。作者指出,文艺复兴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亦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它有中世纪的特征,亦蕴含着近代的一切创造。正因为如此,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看法,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中世纪的欧洲,以采邑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欧洲封建等级关系的特征:他人之人。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任何人是独立的人。他人之人,拥有他人的人,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关于封建主义的词汇中,任何词汇都不会比从属于他人之‘人’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更广,意义更泛。在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各种语言中,它都被用来表示人身依附关系,而且被应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个人身上,而不管这种关系准确的法律性质如何。如同农奴是庄园主的‘人’一样,伯爵是国王的‘人’。”崇尚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不再是被束缚在采邑上的他人之人,而是城市人,无论是曾经的贵族,还是农民、手工业者等,都获得自由之身,成为城里人,成为自由人,自由的个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开始走向世俗化,却依然保持着基督徒式的虔诚。在信仰的前提下,理性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作为自由的个人,他们发出自由的呐喊: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生存权利。伏尔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有一束最幸福之光—自由。他认为,自由是当时混乱的欧洲获得的“无价之宝”。

韩林合教授的《人是遵守规则的动物—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人性观》一文,从亚里士多德、康德、维特根斯坦入手,探讨人何以是遵守规则的动物,重点在于维特根斯坦的解释。作者指出,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最为著名的哲学断言之一是:按照其本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地阐释这个断言?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理性仅仅是思维和推理之事,而无论这种思维和推理正确与否。它不仅包括彻底地思考,而且还包括听从理性。作者认为,康德有关理性的观念向我们提示了一种可能的阐释方式。按照康德的理解,知性是一种规则的官能,而理性在其较窄的意义上则是一种原则的官能。按照一般的理解,理性包括康德意义上的知性和理性。作者根据康德对于理性的理解,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动物”这个著名的断言重新表述为:人是遵守规则的动物。

作者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进一步阐释这一论点。首先,在一个特定的实践,进而在相关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之内,一条规则与遵守这一规则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内在,也即语法的:一条规则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以如此这般的方式行动。作为一种实践,遵守规则活动是建立在规则的知觉所引起的诸行动的齐一性基础之上的,也即是建立在这样的知觉与诸相关的行动之间的规则性联系基础之上的,最终说来是建立在相关的规则的多次的应用基础之上的。人们之间生活形式上的一致是共同体的一致,从概念上说,这就意味着预设了共同体或社会的存在。因此,遵守规则之事本质上说来是共同体之事或社会之事。如果遵守规则本质上是社会性的,那么相应的能力不可能是天生的,而是必须通过教学和训练从其他人那里学习而来。

“分析哲学研究”栏目刊载两篇论文。陈波教授《对蒯因真理观的批判性考察》对蒯因的真理观进行批判性考察,共有三节:第一节讨论蒯因关于“真”和“真理”究竟说了些什么,将其真理观概括为8个论题。第二节揭示蒯因真理观中的内在紧张,例如,塔斯基关于真的递归定义与蒯因关于意义和知识的整体论是否相容?蒯因是否同时坚持实在论的真理观和认知的真理观?在观察语句的主体间性和科学的客观性之间是否存在间隙?第三节论证关于真的去引号说明是不充分的,因为一个合格的真理论至少必须回答如下问题:真理是否需要一个实在论基础?语言如何与世界相关联?人类心灵如何把握真理?为什么融贯在真信念之网中显得很重要?

郑宇健先生的《回顾式必然性—一种涉及进化逻辑的新模态观念》一文,引入一个“回顾式必然性”观念。作为背景动机,作者先举例讨论两类人为游戏,并由此转入一种人为游戏与自然游戏(即以自然选择为机制的历时彩票)之间的重要类比。作者表明自己的旨趣并不在讨论这平凡意义上的规范必然性,而在探讨如下这个易为人忽略的基本事实及其蕴义:即任何胜负结局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链条(所谓对弈后的“复盘”就是回溯这个链条),这链条是由双方棋手每一次落子的实际顺序所构成。而对此观念之特殊模态地位的合法性证明,则主要依赖于揭示它与一系列克里普克式后验必然性的标准表述之间的差异和类同。给定回顾式必然性与后验必要性之间的异和同,究竟如何将两者分类,是一个隶属于另一个,还是两者同属某种更广的模态,似乎暂不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这篇文章的首要问题是,将回顾式必然性作为讨论历时实体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这一点,是否具备足够的理论动机和适宜的合法性证明。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青年之窗”栏目依然是由年轻新锐的论文组成,分别是李婉莉博士的《萨特与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念比较研究》和金一苇博士的《克里斯蒂娃意指过程理论研究》。巧得很,两篇论文都探讨现代法国哲学,作者都是女哲学人。

李婉莉博士的《萨特与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一文,探讨法国存在主义两大代表人物萨特和梅洛—庞蒂的时间问题。李婉莉博士认为,尽管梅洛—庞蒂对萨特的时间观有着诸多批判,但不可否认,他与萨特在时间问题上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作为将现象学引介到法国以及使现象学本土化的代表,萨特和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念都是以接受和吸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德国现象学家的理论为基础的。现象学被看成是一种追求原初经验的哲学,与这种追求相呼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他们都认为,有一种原初被经验的时间,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在哲学之外人们早已熟知的时间不相同,甚至对立。

在萨特那里,主体是自为,而在梅洛—庞蒂那里,主体是肉体化的知觉。前者更关注本体论,后者则是现象学。前者的自为是要不断谋划、不断做决定的,因而它的连续性难以达到,时间是碎片化的、不连续的。后者的主体是暧昧地生活于世界中的肉身化的知觉主体,这个具身的知觉主体提供了一种前个人的时间,也即身体的时间,作为个人的时间的基础,从而保证了时间的连续性。

金一苇博士的《克里斯蒂娃意指过程理论研究》一文,探讨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克里斯蒂娃意指过程理论。作者指出,克里斯蒂娃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详细描述了她的意指过程理论。但由于有关这一理论的描述散落在全书的各个章节之中,理解这一理论的难度就增加了。作者表明自己试图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勾勒克里斯蒂娃意指过程理论的全貌。

作者表明,意指过程理论是关于意义、语言和主体的理论,即意指过程这一理论模型能够用来描述意义的生产过程、语言的生产过程和主体的生产过程。换句话说,意指过程理论涵盖了对符号系统的描述和生产符号系统的主体的描述。由此看出,符号分析理论通过意指过程理论将主体纳入到符号系统生产的内部当中。主体在意指过程理论的构建下具有两种模态:符号态与符征态。

意指过程理论偏重于描述“过程”的主体和意义不断生成的符号系统,那么这个意指过程的起点在何处?克里斯蒂娃创造了“符号态空间”(semiotic chora)概念来界定这个起点。这个起点同时是孕育“符号态”的场所。对于意指过程理论来说,它试图揭示的是一个意义的生产过程。因此,当一个意义生成了,就意味着意指过程的结束。根据意指过程理论,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符征态与符号态之间的关系:符征态是客体性的,它旨在赋予客体(即现象学意义上的对象)以外延、内涵和秩序;符号态一面服从于客体性的符征态、成为符号的能指、协助构建客体世界的秩序,一面是主体性的—它表达为内在涌动的本能驱动不断对客体世界的侵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符号态与符征态是异质的,异质性体现为符号态表达主体性的时候。异质性的符号试图解决的是从近代哲学以来笛卡尔主客对立的困难,致力于克服大写主体的结构主义未能摆脱笛卡尔大写的意识主体的框架。而以异质性符号为原子的符号分析理论,致力于寻找无意识主体,这个主体一旦进入语言的秩序,便将自己隐藏在言说自身的客体之中。

“海德格尔《黑皮本》”一栏,刊登了靳希平教授的一篇译作,内容是马丁·海德格尔《黑皮本》之《思索》第二册(1931—1932)。《外国哲学》通常并不刊登译作,除非有特殊需要。本期之所以刊登这篇译作,是因为自2014年海德格尔《黑皮本》以德文和法文问世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哲学界引起轰动,直到2016年,《黑皮本》引发的兴奋和关注依然在持续发酵。本刊曾于2014年上下期连续刊登介绍国内外对海德格尔《黑皮本》和纳粹问题的评论。鉴于《黑皮本》尚未有中译本问世,为了让读者早些阅读到海德格尔《黑皮本》相关内容,经与我国海德格尔研究名家靳希平教授协商,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开设专栏,连续刊登靳希平教授正在翻译中的海德格尔《黑皮本》重要章节,以飨读者。《黑皮本》虽然是海德格尔为公开发表而精心创作的,但是写作形式却是不折不扣的笔记,需读者静下心来阅读。相信关注海德格尔哲学的读者,会有所斩获。

杜丽燕

2016年2月28日

猜你喜欢

奥古斯丁意指黑皮
漫画
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
影视符号中的草原文化输出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
雪天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浅析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闯祸的车
黑皮系列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