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杜庆章 张德强
2016-02-0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杜庆章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高素质生态建设人才相对紧缺的今天,加强林业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针对目前林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认同感低、科技创新意识与学术诚信水平不足等问题,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学生自身3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林业高校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首先社会应与高校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健康的校园文化;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三,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为优良学风的践行者。
关键词:林业高校;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目前,在林业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低沉、教师授课枯燥、很多学生选择坐在教室的后3排而前排座位空空荡荡、甚至有些学生如入无人之境般与现代化电子产品为伴等课堂现象。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抱怨教师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水平差,师生互不满意。这些现象使得林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林业高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专业认同感低的问题日益凸显。
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特别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高素质生态建设人才相对紧缺的今天,加强林业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作为林业高校一线青年教师,笔者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先后通过多种途径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与西南林业大学4所涉林高校的4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71份,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是铸造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基石,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风向标。优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显示了国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视与迫切要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如同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存亡一样,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形象,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学风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当前,高校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团结进取、勤奋学习、求实创新的学风能够教育、鼓舞、熏陶学生,使其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健康成长。一旦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和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风建设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
建设优良的学风,能够在大学校园内形成一种稳定持久的积极力量,能够推动师生自觉地维护校风校纪,抵制不良言行,有利于高校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同时优良学风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刻苦钻研、互相竞争的气氛,从而提高学业水平,并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学风建设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大学作为学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基地。建设优良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积极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为国家富强与社会繁荣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因此,从长远看,优良学风的建设与传承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林业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广义上讲,学风是指个人或集体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和持续的态度与行为。狭义的学风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或师生个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与行为面貌的综合,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关系及价值观念等[1]。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高质量人才,其学风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林业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林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如林学、植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保护学、木材工程等专业相对枯燥,这些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相对较低,从其他院校或专业调剂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对就业前景也缺乏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校的学习风气。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是学校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也是当前学风建设应面对的问题。笔者对4所涉林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置了专业课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课类型、授课教师满意度、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专业认同感、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诚信水平、手机与电脑使用情况、社会兼职、就业与读研选择、参加校园活动情况等12个类别,共计60个问题,通过对回收的37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总结出林业高校学风建设中凸显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查结果显示,虽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高,但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30.4%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几乎不会提前预习功课,46.1%的学生偶尔提前预习功课,约23.5%的学生有提前预习功课的习惯;27.3%的学生有课外主动查阅专业辅导资料的习惯,剩余学生一般不会借阅专业辅导书;另外,43.9%的学生经常去上自习,偶尔去自习室的学生占45.5%,而10.6%的学生从来不去自习;65.7%的学生有学习积极性,25.6%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其中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占8.7%;76.8%的学生产生过厌学情绪,而23.2%的学生从没有厌学的情绪;32.6%的学生从没有旷课现象,61.3%的学生偶尔有过旷课现象,而6.1%的学生经常旷课。在“你的电脑与手机最主要用来做什么”的问题上,只有31.9%的学生回答用来辅助专业学习或方便交流,约68.1%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主要用来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
(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回答“你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吗”的问题时,只有47.1%的学生表示喜欢,38.7%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喜欢,而14.2%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在回答“你了解目前所学专业的国内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吗”这一问题时,73.2%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0.7%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而16.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33.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将来就业有信心,14.9%的学生没有信心,27.6%的学生表示不在乎专业与就业的关系,而有24.0%的学生希望继续攻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在回答“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时,有47.0%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学习,而53.0%的学生选择被动学习。在回答“你应对课程考试时的主要复习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时,59.9%的学生选择定期复习与考前突击相结合的方式,而27.6%的学生仅依靠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依靠平时学习积累的学生仅占12.5%。
(三)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缺乏,学术诚信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56.9%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等。10.3%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了授课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而43.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性质的活动;55.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5次以上学术报告或学术研讨会,而44.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会议;约36.1%的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或社会实践中获得一次奖励,10.8%的学生获得过3次以上奖励,而53.1%的学生未在科技创新或社会实践中获得奖励。在回答“考试时是否存在作弊行为”这一问题时,63.5%的学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作弊行为,其中经常作弊的学生占14.9%,偶尔具有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占48.6%,而从没有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占36.5%。另外,76.0%的学生在平时专业课程作业中有抄袭行为,而从没有抄袭行为的学生仅占24.0%。
四、林业高校学风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精神文化跟不上物质发展的脚步,“经商热”“打工热”等社会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将挣钱和打工作为了学习的动机,给学习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文盲发财、升职加薪不靠能力靠后门等消极现象,动摇着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想法。还有各类非主流网络文化、网络游戏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意志,使学生失去了远大理想。
(二)高校管理的疏漏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产业化”观念的影响,众多高校争相扩大招生规模以增加效益。一些未达到相应教育水平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被高校录取,此举不但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还造成了高校教学资源的短缺,尤其在农林类高校中,有限的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学习的需求,影响了高校及学生科研创新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导致不少教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不编写教案,对教材照搬照抄,缺乏前沿知识的适时插入与融合。部分高校缺乏健康的校园文化与浓厚的学术气氛,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此外,一些高校的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学习及日常生活制度缺乏灵活性,不能够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入大学后开始尽情释放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部分学生身上显现,如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心理落差,丧失了学习信心。还有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目的认识较为片面,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视应用学科、轻视基础学科,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学习。班级部分同学不良的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其他学生,滋生出不良的学习风气。
五、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举措
面对林业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倡导学风建设的全员化,进一步认识到学风建设是一项长久性和全局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各部门、各院系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
(一)高校应与社会合力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优良学风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来增强社会的诚信度,通过增加社会文化资助、建设各类文化发展平台、创建各项有益于身心的精神文明活动来发展人文气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社会热点问题应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风气,正面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为良好学风的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各高校也应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健全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工作职责。高校应成立学风建设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办公室负责人,学生工作部为牵头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学风建设机构要定期开展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影响学风建设重要问题的研讨,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学风建设的经验,加强学校管理层与一线教师的意见交流。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学术氛围与学术环境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外,校园文化是学风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校园文化对学风具有熏陶作用,可以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受到影响[2],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凝聚力。因此,学校要以校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突出育人主题,积极开展满足学生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培养技能和全面提升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校园辩论、聘请名人讲学、校企联合培养与交流等,并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的表率[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成才的目的。笔者对林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平均满意率仅为38.9%,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必须把教风建设作为基础和前提,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技巧。
1.教师应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良好的教风
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传承者”,其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复合性、开放性、全面性以及创造性的,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为完善专业知识,教师首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有助于课程发展的教学材料和案例来丰富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更新知识;其次,高校教师应注意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扩展知识结构的类型与层次;最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能与技法的培训,积极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针对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改变教学计划与授课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
2.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满堂灌、照本宣课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改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建立快捷互动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例如,“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就能随时学习感兴趣的知识,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自主权转移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访问学习网站来查阅文献,教师也与每个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果,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3.教师应提高师德修养,为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发挥表率作用
高校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以无形教诲的方式真实地、深刻地、持久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才能精心地去培养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使其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困难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做到把微笑、信任、平等与鼓励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尊重与自信,为创建优良学风提供有力保证。
(三)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精神面貌、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是评价学风优劣的标准。强调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4]。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利用课堂传播正确的理论思想,使党和国家的施政纲领与政治理论体系深入学生心中,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利用道德模范、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加深理性思考。此外,高校还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开展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通过开展培训、比赛和讲座,使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相互融合,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专业方向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学风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健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成为优良学风的践行者
高校学生由于仍然处在缺乏自律的青春期,进入大学后往往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部分同学甚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此,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普遍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阶段,不断推进学风建设,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制度保证。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宣传,使他们精神上获得认可和尊重,物质上获得奖励,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分子遗传学”全英文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WKC1504。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2]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19-24.
[3]金一斌.学风建设:培育高尚灵魂与独特气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
[4]张禧.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1(3):101-102.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