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性感冒

2016-02-01宋效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荆芥温病桔梗

赵 霞 宋效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流行性感冒

赵霞1宋效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文章介绍流行性感冒的中医治疗及预防方法。

流行性感冒;治疗;预防;中医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咽痛、口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及呼吸道相关症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及地区性、周期性、季节性,可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流行的特点,流感一直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季节性流感的流行每年都会造成300万~500万例严重病例,并导致25万~50万人死亡。流感在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更是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有效防治流感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而中医对流感的防治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中医学称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为“时行感冒”或“重伤风”。其认识素有“伤寒论”和“温病论”两种,初期病位于表(肺卫),按“伤寒”(六经)则属于太阳经表证(表热);按“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即温病的初期阶段,亦相当于“伤寒”的“表热”。明代《温疫论》谓之“疫者感天地之疬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故可见时行感冒不同于普通感冒,是由时邪病毒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因而将时行感冒病纳入温病范畴较为合理,但又与温病有所不同。张氏等认为,时行感冒不具有传变的性质,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没有大汗、大渴、痞、满、燥、实及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等证候,故不像温病那样急骤与危险。

1 病因病机

1.1外感疫毒之邪 中医称疫毒之邪为“疫气”“疫戾”“疠气”“戾气”,是具有强传染性,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素问·补遗》中记载“五疫之至,皆因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温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故一岁之中,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寒热异常,温凉失节,岁时不和是时行感冒的主要病因。疫疠之邪亦先入肺卫,邪入卫表,卫气与之抗争,卫阳被遏,不能达于外,故见恶寒发热。太阳经走表,邪阻不疏,则头项疼痛身重,关节酸痛。外邪犯肺,气道受阻,故鼻塞;肺气上逆则咳嗽;鼓邪外出则喷嚏;邪逼液出则流涕。咽喉属于肺系,受风寒则痒,热郁则痛。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出现了“温病四大家”,其中吴又可指出“疫气”为时行感冒等疫病的病因,“疫气者亦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瘟疫论·杂气论》)。“疫者感天地之疫气”(《瘟疫论·原病》),可见清代的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疫气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与此同时,时行感冒的病因除疫疠之外还常夹杂其他六淫之邪,根据温病病因学特点,主要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这些病邪具有不同的致病特点,疫疠之邪与他邪夹杂致病之后,必然会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和预后。

1.2体虚邪凑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时行感冒最根本的病因是正气不足,素体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感风邪疫毒。亦有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致脾肺气虚;中虚卫弱,不能输精于肺,肺气虚则不能输精于皮毛,致表卫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邪疫毒而发病。亦有素体阳虚、阴虚或病后、产后调摄不慎阴血亏损,复感外邪而发病。此外,流感发病也与环境、地域、体质等因素有关。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与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发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2 治疗措施

2.1 辨证施治

2.1.1寒邪束表 恶寒重发热轻,身痛较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以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桔梗、川芎、白芷、葛根)。

2.1.2风温犯表 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有汗不多,肢体酸痛较轻,鼻塞,涕少较稠,咳嗽痰白色黏腻或黄稠,口渴,咽干且红肿疼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若卫分热盛,发热或壮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晕,头痛,全身酸痛无力,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舌质淡红,或红或红绛,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或滑或滑数。治宜疏风解毒、凉血泻火。方用清瘟解毒汤(葛根、连翘、荆芥穗、竹叶、黄连、黄芩、生石膏、板蓝根、金银花、玄参、生地黄、知母、桔梗、赤芍、牡丹皮、甘草)。

2.1.3温邪夹湿 身热不扬,头晕目胀,四肢困倦,骨节痛重,舌苔白腻,脉弦滑。夹暑则除见风热及夹湿之症外,虽汗出而身热不解,心烦,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疏散风邪、清暑利湿。也可用香薷饮(金银花、连翘、香薷、扁豆花、佩兰、藿香、厚朴、六一散),或随证加减变化,亦可应用其他类似处方。

若外感风寒湿邪,治疗失宜,入里化热,治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方以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黄、甘草)加减。若外感兼湿热内蕴,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舌苔厚腻等症,治疗当宣湿解表,透达膜原。方用柴胡达原饮(柴胡、生枳壳、川厚朴、青皮、黄芩、桔梗、草果、槟榔、荷梗、炙甘草)。

2.1.4气虚感冒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治宜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用败毒散(人参、茯苓、甘草、枳壳、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薄荷、生姜)。

2.1.5阳虚感冒 恶寒发热,热重寒轻,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治宜助阳益气、解表散寒。方用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芍药)加减。

2.1.6阴虚感冒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治宜滋阴解表。方用葳蕤汤(生葳蕤、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加减。

2.1.7虚实夹杂 根据冬春季的不同表现分别治疗,冬季或秋冬之交流行者用生黄芪、荆芥、防风、辛荑、苍耳子、板蓝根、大青叶、柴胡、桔梗、川厚朴、桂枝、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甘草。春季流行者用生黄芪、荆芥、防风、辛荑、苍耳子、板蓝根、大青叶、沙参、麦冬、桔梗、川厚朴、桂枝、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甘草。在坚持“解表透邪”原则基础上,加黄芪以益气顾体、辅助正气;加板蓝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金银花以增强解毒抗病毒作用;荆芥、防风一散一固,使邪能外出而不致正气损伤,冬宜量大而春宜小;辛荑、苍耳子善通鼻窍;桔梗、厚朴宣肺化痰理气;柴胡解表清热;加少量桂枝是用其温性,“温”才可以“通”。全方共奏解表透邪、解毒扶正之功效。

2.2针灸治疗 用三棱针快速刺入大椎、少商,点刺放血3~5滴,大椎拔罐,合谷针刺用泻法;咽喉痛加扁桃体穴,强刺激不留针,一般放血1次,少数病人2~3次。疗效可与口服药物相媲美。

3 中医对流感的预防

中医认为本病为时行疾病,感受疫毒之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引起大范围播散、流行。故在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商场等人群集中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流感病人,对流感病人予以隔离。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注意天气冷暖,增减衣服,不要受凉,避免过劳。

3.1提高正气 ①冷水洗脸:早晨冷水洗脸,能锻炼身体抵抗寒邪的卫外能力。②温水擦背:督脉总督全身之阳,睡前洗澡时用温水擦背,有补益督脉阳气、增强卫外功能的作用,现代科学已证实搓背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以抵抗流行性感冒。③睡前温水泡脚:睡前温水泡脚,由于经脉的互相感应,鼻腔黏膜的温度升高,增加血液循环,鼻腔气血流通,鼻腔是人体呼吸气体的门户,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通道。肺主皮毛,发挥卫外功能,外邪不能入侵。

3.2饮食疗法 ①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 g,煎汤,趁热饮。②可乐煮姜:鲜姜20~30 g,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乐中,用铝锅煮开,稍凉后趁热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③蒜泥蜂蜜:将等份的蒜泥与蜂蜜混匀后,用白开水送服,每次一汤匙,4~6次/d,对治疗流感有佳效。④香油拌蛋:将一两香油加热后打入一鲜鸡蛋,再冲进沸水搅匀,然后趁热喝下,早晚各服1次,2~3 d便可治好感冒愈后的咳嗽。⑤荆芥粥:荆芥、淡豆豉各5~10 g、薄荷3~5 g、粳米5~10 g,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煎沸5 min(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备用,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成稀粥,2次/d,趁温热时服,一般2~3 d即可起效。具有发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热除烦之功,可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怕风、头身疼痛等。⑥双花萝卜煎:萝卜、甘蔗各500 g,金银花10 g,竹叶3 g,白糖适量。取萝卜、甘蔗切碎后,与金银花、竹叶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500 mL,温火煮半小时,加入白糖即成。代茶频饮,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感冒。

3.3调息疗法 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肺里有残存的气体。人的呼吸若能有效地增进深度时,则有效腔气增多,提高肺的吸氧和输氧能力,使机体各部氧化作用旺盛,贮能量增加。体内能量的增加势必改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的生命力。调息之法,不拘时候,或站、或坐、或卧,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务令调适。然后,行深长呼吸锻炼,日行百息。

R25

A

1672-7185(2016)09-0015-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06

2016-08-18)

猜你喜欢

荆芥温病桔梗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