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隐症的辨治研究*

2016-02-01王艳荣宋月晗杨毅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体征病机

王艳荣,宋月晗,杨毅玲△

(1.北京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北京 100029)

中医隐症的辨治研究*

王艳荣1,宋月晗2,杨毅玲2△

(1.北京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北京 100029)

在临床如遇到经现代医学体检显示阳性结果,但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却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医生如何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辨证治疗?故引入中医隐症概念对这些“有诸内但却未形诸外”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隐症概念的提出可使中医四诊的内容延伸,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有利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亦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一贯思想。

中医隐症;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历来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在,但这种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疗方法已不能充分满足当代诊断治疗病情的需要。如现代医学体检结果显示阳性,但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就会出现无症可辨的状况。杨毅玲认为,这种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属阳性但中医四诊检查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的情况,可属于中医隐症的范畴,也称显微镜病。所谓隐症是指机体内已经发生病理变化,但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体征。引进隐症理论,将中医诊断学引入微观水平,可使中医四诊得以延伸,同时对隐症病人有症可辨,补充和完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对虽然没有症状出现但机体内已发生病理变化的患者进行调治,使之恢复到健康状况,符合中医治未病的一贯思想。

1 隐症相对于显症而言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因此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依据无不是从外表的显症推断而来。《望诊遵经》说:“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历代医家均遵循这一规律,虽然有些自己的看法,但基本宗旨并未改变。如《类经·脉色类》云:“因脉以知其内,因色以察于外,脉色明则参合无遗,内外明则表里俱见,斯可万全无失矣”,指出望、闻、问、切诸诊中依据面部五色与二十八脉象辨别表里。实际上,面部五色与二十八脉象均是外在表现,此处“内外明”也只是依据面部五色与二十八脉象推断的结果。

由于现代医学多种检测设施的介入和使用,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如果中医仍然停留在望、闻、问、切这种传统诊法上,诊治疾病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因此不少医家在临床结合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测结果诊断疾病,提高了诊治疾病水平。如“微观辨证”[1]的提出,给人以很大启发。但这些认识还不能准确地运用于中医基本理论所反映的病理表现,因此我们认为隐症这一概念更加确切。隐症主要是指在一定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的相应症状体征出现,只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理和化学检查)才能辨识病证[2]。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隐症诊断的客观依据是现代医学检测结果必须为阳性,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隐症与亚健康不同,亚健康是病人自觉身体有各种不适症状,但现代医学检测结果却为阴性,刚好与隐症相反);二是隐症表示机体内部存在致病因子,同时存在由此产生的病理改变。这里所说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指中医的病因病机,如高血脂症的病因病机多为湿浊内阻、痰瘀互结;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蕴结和正气虚弱;高血糖的病因病机多为气阴两虚。虽然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但可根据检测结果阳性而推测出相应的病因病机,医生同样可以辨证用药,改善内脏环境,预防显症出现,使病人治愈;三是隐症是疾病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疾病的必经阶段,如虫兽金刃所伤和跌打损伤等就直接表现为显症。

2 临床常见隐症表现及辨证治疗

2.1 血生化指标检测异常

在一些临床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中,却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血生化检测指标异常,说明机体已经出现了异常的病理变化,应归属于隐症范畴。

2.1.1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TG(甘油三酯)、CHO(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ApoB(载脂蛋白B)、HDL-C(高密度脂蛋白)、ApoA(载脂蛋白A)等血脂水平的异常。此类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多表现为TG和CHO轻度升高或升高,中医多辨证属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治疗应以健脾化湿祛痰为主;如果同时伴有 HDL-C降低和 LDL-C升高、ApoA降低和 ApoB升高则说明患者病程较长,血管壁中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多狭窄、血流不畅,属于中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血脉,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祛痰、活络通经为大法。

2.1.2 血糖异常 血糖代谢异常大多无临床症状体征,但在体检时发现血糖数值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中医多辨证属气阴两虚或脾虚湿困,治疗多给予补益气阴或健脾祛湿药物,常常能够降低血糖使其恢复到正常值。如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常易快速发展为糖尿病,证属脾气亏虚、痰瘀交阻或气滞血瘀,治疗应以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西医的胰腺多属于中医脾的范畴,血糖增高与脾失健运有一定的关系,脾气虚或湿邪困脾使脾失健运、血糖代谢失调,故血糖数值升高、健脾祛湿常可使血糖值降低。

2.1.3 血液流变学异常 体检时常发现一些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如红细胞压积升高、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黏度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总体反映了患者血黏度增高。如果不加调理和治疗,进一步则易发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或脑出血等病症,在中医应属瘀血阻滞或心脉痹阻或瘀阻脑络,治疗常以活血化瘀通络而获效。

2.2 血压检查异常

临床常有病人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或舒张压高或收缩压高,但无头晕头痛、头重脚轻的症状出现,此时可结合舌象脉象进行辨证治疗。若舌红苔少、脉细数多为肝肾阴虚,治疗以补肝肾之阴为大法;若舌红苔厚、脉弦数细多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血压常可恢复正常。

2.3 尿液检查异常

有些患者常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尿蛋白,但却无腰酸腰痛、尿急、尿痛等临床表现,但如果不积极治疗,进一步可发展为 IgA肾病、隐匿性肾炎等病。此应归属中医肝肾不足,治以滋补肝肾常可获效。

2.4 肝胆B超检查异常

肝胆隐症在临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人群,在常规体检中,B超发现有脂肪肝、肝囊肿、胆结石、胆囊息肉等。女性在胆结石、肝囊肿、胆囊息肉等疾病检出率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多愁善感、易生气导致肝郁气结、体内发生病变所致;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偏高,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喜食肥甘厚味、嗜酒等方面有关。肝胆隐症应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为大法,温胆汤用之可获效。女性可适当补血柔肝。

2.5 胃镜检查异常

临床无胃病表现,但纤维胃镜检查异常属于胃隐症。如果胃黏膜颜色鲜红,呈充血状态者应多属血热;胃黏膜苍白无华,可辨为寒证、虚证;若胃黏膜血管充盈、颜色暗,以瘀血居多;如胃局部黏液稠多而滞腻,多属湿困脾虚。

2.6 心电图检查异常

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如室性早搏、心肌缺血等,但平时无任何临床症状者,西医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实际病人的血液、血管已经有了变化。中医认为心主血,心气推动血行,故应属于中医心气虚、气虚血瘀范畴,治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常可使异常的心电图恢复正常。

3 讨论

《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里所说的未病不是未发生之病,而是未显现之病,这些疾病都应归属于中医隐症的范围。隐症在临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医四诊辨证的范围应纳入隐症,并建立系统合理的诊疗法则,使其得到及早预防和治疗,这符合中医预防医学的方法和原则,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一贯思想。

[ 1]陈家旭,薛飞飞.“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9):342-346.

[ 2]杨毅玲.中医四诊的延伸-隐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增刊):4-5.

R275.9

:A

:1006-3250(2016)03-0393-02

2015-06-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001501)-基于皮质边缘系统GABA脱抑制效应探讨温胆汤对PTSD的病症同调机理

王艳荣(1975-),女,河北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老年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

△通讯作者:杨毅玲,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断和教学研究,Tel:13521847529,E-mail:yangyiling5939@sohu.com。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体征病机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