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论治探析*
2016-02-01李勇华
李勇华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120)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论治探析*
李勇华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120)
分析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血、水互结,可以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的辨病治疗,并提出辨病治疗处方应注意病证关系、主兼证关系、病位病性关系、标本关系和水邪的多种祛除途径。分析辨病论治方药选用,提出益气养阴以黄芪生脉散合二至丸为佳,疏肝、疏理脾胃以行湿中气滞,从肝、脾、肾、肺利水消肿,注重配合通利大便协同消水,适当根据西医所辨之“病”加用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软肝、利水、生血中药或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剂。示范以黄芪生脉散、二至丸、茵陈四苓汤、茵陈蒿汤、二金汤等化裁为消臌汤作为基本方应用于临床。
辨病论治;肝硬化;腹水;益气养阴
中医辨病论治在针对中医或西医概念之某病,相对固定治疗方案,常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再随“证”或“症”稍作变化治疗,有应用简便、疗效突出的优势。但实际除极个别特效验方外,辨病论治必须是基于该病的核心病机突出并分布普遍之上,并不能抛弃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我国乙肝患者众多,久治不愈而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后腹水的出现是常见表现。肝硬化腹水迁延难愈,病情易反复,尤其是顽固性腹水,西医的利尿、护肝、补充白蛋白等措施亦收效甚微,而这恰是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和病期。据长期临床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能辨病治疗且疗效可靠,现探析如下。
1 核心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以乙肝病毒为启动因素,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等方面一系列反应,肝脏反复炎症,出现肝纤维化和假小叶而成为肝硬化,常伴有肝损害、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等诸多表现,若有腹水即表明已到肝硬化失代偿期。因此,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论治所辨西医之“病”,当注重着眼于乙肝病毒、肝纤维化(肝硬化)、肝损害、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减少)等病理因素或环节。
乙肝病毒(HBV)具有传染性,从慢乙肝、肝硬化的临床证候看,又具有中医病因“湿”的属阴、伤阳、困脾、重浊、黏滞特性,笔者依其中医属性冠名为“疫湿”[1],湿浊为害贯穿慢乙肝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2]。久病抑郁,气机不畅,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横逆犯脾胃,健运不及,进一步集聚水湿。气滞水停,湿浊内郁,困阻中焦,可郁而化热。日久迁延,气血失调,气滞血瘀,壅塞脉络,气血水结。邪滞日久,缠绵不愈,耗伤正气,尤以气阴为主,导致气阴两虚。因此慢乙肝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后期,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气阴两虚为主,实以气滞、血瘀、水停为主。其病机与《中医内科学》教材[3]所论“鼓胀”一致,也与临床证候相符。此类患者短气、乏力、易感冒、口干不欲饮、心烦、舌红少苔,尤其是久用利尿中西药物者显为气阴两虚。情志抑郁,胁闷腹胀,便滞不爽,面暗黑,肌肤赤缕,胁下积块,腹胀水荡,显为“气、血、水互结”。若论脏腑、肝(胆)、脾(胃)、肾(膀胱)相关为主,然患者多有胸腹胀闷、喘满、便滞不爽,故与肺(大肠)亦明显相关。
2 辨病论治思路
2.1 治则治法
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机,一般病情较缓,故治宜扶正祛邪缓图,即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在此基础上辨病处方。针对所辨西医之“病”,处方时宜注意适当选用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软肝、利水、生血的中药。
2.2 处方注意
注意病证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是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的处理,本质上并未脱离中医最大的治疗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针对西医之“病”,基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而选用抗病毒、抗纤维化、护肝利尿等中药治疗,注意所选中药的性味归经须与主证或兼证符合,中药的运用不可违背大体的寒热虚实,实际上也属于病证结合。
注意主兼证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气阴两虚、气血水互结主证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机体的复杂,尚有一些较为常见兼有证素如阳虚、湿热等,处方需作适当处理,注意稍作加减。
注意病位病性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气虚的主要病位在脾肺,阴虚的主要病位在肝肾,气滞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血瘀的主要病位在肝,水停的主要病位在脾肺。这对选方用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注意标本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本虚标实,二者来源日久本虚更甚,故祛邪一般不宜竣攻,而宜标本兼治,徐徐缓图。在标本兼治的基础上,注意运用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作适当偏向治疗。
注意水邪的祛除途径。水邪聚集是机体内津液代谢紊乱的结果,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水道是治本之策。若患者苦满,注意多途径祛除标实之水邪。汗、吐、下为攻邪常法,但在此病以下法为宜。治疗腹水利水消肿是必然的,但笔者体会本病运用下法不仅仅是“利尿”,“通便”亦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患者大便较稀软,每日3~4行,腹水消退效果更佳。运用下法须防伤正,益气养阴,健脾补肺,攻补兼施,相辅相成。
3 方药选用
益气养阴选用黄芪生脉散最佳。生脉散主治气阴两伤、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多脉虚诸证。方中人参过于温补,患者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等实邪积滞,故易于郁火伤正,宜改用西洋参。加用黄芪补气力强,关键是能协助气化利水而不伤正。此气虚病位脾肺,黄芪配西洋参刚柔相济,不温不燥。此阴虚病位肝肾,宜再加用二至丸,乙癸同源,津津常润。现代研究亦表明,生脉散及二至丸均有明显的保肝作用[4]914。
本病行气,一则为疏理肝气,常用香附、青皮等;二则为梳理脾胃之气,常用厚朴、大腹皮、木香等。气行则水行,行气目的在于行湿中气滞,选方可考虑选用《温病条辨》中的二金汤。其原文云:“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二金汤由海金沙、鸡内金、厚朴、大腹皮、猪苓、白通草组成,行气利水,清热利湿结合。肝郁血瘀宜疏肝活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物时,需注意多选归于肝经者如郁金、莪术、茜草等。丹参能保护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赤芍有保肝、抗炎作用;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这些活血药亦可选用。
利水消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须注意从肝、脾、肾、肺治疗,尤其是脾、肾两脏。从肺选药常用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健脾利水常用茯苓皮、薏苡仁,尤其是重用茯苓皮,笔者常用至120 g安全有效。利水消肿之方五苓散选用最多,其中桂枝过于辛温,膀胱气化由黄芪代劳,故肝硬化腹水一般不用。除此,活血利水的益母草,清热利湿的玉米须、冬瓜皮、车前子亦为常用之品。泻下通腑,推陈出新,能斡旋全身气机,调达全身津液代谢,故需保证大便稀软,次数稍多。综合判断,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的大黄为最佳,一般用生大黄。笔者用生大黄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观察调节,单独用中药热汤泡服,总使大便保证每日3~4行,有助快速利水消胀。
根据西医所辨之“病”,在中医针对核心病机所处基本方的基础上,可以病证结合选用部分药物。抗乙肝病毒可选用苦味叶下珠、苦参等,抗肝纤维化选用穿破石、桃仁等,王玉润老中医认为桃仁为治疗肝硬化的达药[5]。笔者考虑抗肝纤维化、软化肝脏,一般单独加用一个简单的复方散剂,以丹参100 g、田七100 g、鳖甲150 g、鸡内金80 g共研细末,每服5 g,每日2次,效果甚佳。该散剂原用穿山甲,但因价格昂贵而并非必不可少而弃用。胁下脾大,可用祝谌予之合欢皮、白蒺藜药对;肝功能损害,邪正斗争激烈,中医辨证多有湿热,可选用茵陈蒿汤或选用田基黄、虎杖、垂盆草等清热利湿、护肝降酶;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可用当归补血汤,“三草一豆”(仙鹤草、茜草、紫草、赤小豆)及花生衣;调节免疫常用菌灵芝、黑蚂蚁等。当然必要的西药辅助治疗也能加快患者痊愈,如肝损害较重笔者常用中药提取物水飞蓟素,此为清热利湿之剂,一般不用滋腻、收敛的甘草制剂或五味子制剂,虽短期效佳但停药反弹,且从中医辨证来看并不合适。晚期腹水患者利尿剂效果并不佳,此时须以中药为主,稍佐常用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安体舒通各1片,每日1次或早晚各1次,缓解后改为隔天1次。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组方为消臌汤:生黄芪30 g,西洋参6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茵陈10 g,猪苓30 g,茯苓皮120 g,泽泻20 g,白术15 g,栀子6 g,生大黄15 g(药汤泡服,据大便次数调整用量),厚朴10 g,大腹皮15 g,通草10 g,鸡内金10 g,桃仁10 g,赤芍15 g,田基黄15 g,垂盆草15 g。此基本方为黄芪生脉散、二至丸、茵陈四苓汤、茵陈蒿汤、二金汤等化裁而来,在此基础上稍作随证(症)变化,临床观察疗效颇佳[6]。
[1]李勇华,赵燕琼,王光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思路[J].中医杂志,2009,50(6):556-558.
[2]吴行明.试论“湿”在乙型肝炎辨治中的地位[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18(3):33-34.
[3]陈建章.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05.
[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93.
[5]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99.
[6]李勇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22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3-125.
R575.2
:A
:1006-3250(2016)03-0381-02
2015-06-24
重庆市教委2012年度科学研究项目(KJ121802)
李勇华(1976-),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