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浙江蔬菜产业提升对策探讨

2016-02-01徐云焕杨新琴柏德玟杜叶红周慧芬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20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十三五蔬菜生产

徐云焕,杨新琴,柏德玟,杜叶红,周慧芬(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十三五”浙江蔬菜产业提升对策探讨

徐云焕,杨新琴*,柏德玟,杜叶红,周慧芬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阐述浙江省蔬菜产业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十三五”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对策措施。

蔬菜;提升对策;十三五;浙江

文献著录格式:徐云焕,杨新琴,柏德玟,等.“十三五”浙江蔬菜产业提升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1028-1031.

蔬菜作为浙江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和“保供应、促增收”的目标,强化基础建设,培育新型主体,提升发展水平,浙江省蔬菜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蔬菜产业现状、制约因素的研究分析,探讨提出“十三五”期间浙江蔬菜产业提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现状与特点

1.1规模稳定、产值持续增长

2015年浙江省蔬菜瓜果年播种面积71.833万hm2,年总产量2 056.5万t,年总产值523.8亿元,比2010年增长17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36.5%。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1.813万hm2,产量1 775.7万t,产值461.7亿元,果用瓜播种面积10.02万hm2,产量280.8万t,产值62.1亿元。出口蔬菜加工原料约120.63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6.8%,出口蔬菜年创汇额(不含罐头类产品)2.46亿美元,比2014年减4.2%。全省蔬菜产业的基本发展态势是,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总产值持续增长。

1.2基地优化、产能逐步提升

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推进设施化、集约化建设,特别是各类蔬菜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地基础设施水平和生产供应能力,同时,在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主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2015年,按照《浙江省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总体要求,有序推进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保障型蔬菜基地1.8万hm2,累计新建钢管大棚0.484万hm2,集约化育苗设施47.48万m2,微灌设施0.555万hm2,建设排水沟渠187.8万m,泵站871座,田间操作道146万m。2015年全省蔬菜瓜果设施栽培面积11.333万hm2,高效节水微灌面积3万hm2以上,田间排水沟渠与冷链设施逐步改善,基地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蔬菜综合生产和应急保供能力得到增强。省会城市杭州主城区蔬菜自给率由2010年的40%,提高到2015年的60.1%,叶菜类蔬菜自给率达80.2%。

1.3蔬菜集约化育苗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先后成功开发育苗基质、容器、LED灯和系列播种机等穴盘育苗配套器械,为推动集约化育苗的发展提供了支撑。经过多年努力,蔬菜集约化育苗逐步发展,育苗设施设备不断改进优化,冬春低温寡照不良气候条件及夏秋抗台育苗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153家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年育苗能力6.5亿株,其中1 000万株以上规模育苗场15家,500万~1 000万株规模的11家。蔬菜育苗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步伐加快,育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1.4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以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着力推进规范化种植,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行合理轮作、高温闷棚、嫁接换根、防虫网隔离,杀虫灯、昆虫性诱剂、色板诱杀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安全检测、统一上市准出、统一建立生产档案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着力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树立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应用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三品”蔬菜面积、产量显著扩大,种类与品种更加丰富。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全省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1.5优势区域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来的引导培育,全省特色鲜明、品种集中的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已形成以嘉善、苍南、瑞安、平阳、黄岩等地为主的平原设施番茄优势产区,以嘉善、嵊州为主的平原设施瓠瓜优势产区,以富阳、长兴、平湖等地为主的平原设施芦笋优势产区,以桐乡、余杭、余姚、黄岩、临海等地为主的平原茭白优势产区,以缙云、景宁、新昌、磐安等地为主的山地茭白优势产区,以遂昌、龙泉、武义、临安为主的山地四季豆优势产区,区域特色日趋明显。

2 制约因素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更加复杂。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蔬菜产业空间缩小和资源条件弱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保供给、保民生、促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以下几方面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1成本上涨、效益下滑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生产成本剧增,而产需基本平衡与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并存的供求关系,使得蔬菜价格不可能与成本同步上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生产效益下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蔬菜生产“劳力荒”“劳力贵”现象日益加剧,规模基地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导致收益增幅不明显甚至呈下降趋势。据调查,一些蔬菜规模基地长期雇工工资已从2010年的50~60元·工-1上升至2015年的80~120元·工-1,台州等地农忙季节临工工资已达140~180元·工-1,大多规模基地存在盈利难、生产发展乏力等困难和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扭转效益下滑等已成为蔬菜产业稳定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2.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洪涝、台风、寒潮、干旱是浙江蔬菜生产的主要灾害。“十二五”期间,虽加强了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部分平原蔬菜基地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或老化,缺乏防洪专业设备;目前,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应用面积0.6万hm2,覆盖率不足10%,遇旱成灾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蔬菜基地逐渐外移,新增菜地土壤肥力、结构等基础薄弱,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沟、渠、路、电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基地产能。

2.3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和规模化基地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蔬菜产业仍存在生产单元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现阶段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家庭农场发展刚起步,具有较强实力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部分企业产销管理水平不高,投资收益不佳。此外,由于我国蔬菜生产与市场营销方式较为传统,预警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菜农盲目跟风种植现象较为普遍,阶段性、区域性产品滞销时有发生,缺乏稳定的效益和可靠的产业竞争力。

2.4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加上蔬菜品种多、种植茬口和栽培方式多变,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随意混用农药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违禁农药的地下流通销售屡禁不止和常规农药擅自添加禁限用农药等情况尚未杜绝,农药残留超标和禁限用农药使用仍是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期盼强烈,社会舆论对农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联度越来越大[1]。此外,还存在产地环境污染、盲目大量施肥等问题,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离蔬菜产业“产得安心,吃得放心”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3 提升对策

“十三五”期间,浙江蔬菜产业应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业强省和“保供应、保安全、促增收”目标,坚持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产销衔接顺畅、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3.1优化产区布局,提升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建设好杭、甬、温等城市郊区保障型蔬菜基地,环杭州湾两岸和东南沿海为主的平原设施蔬菜产区,以浙中、浙西南、浙西北为主的山地蔬菜产区,以甬、台、温、嘉、湖为主的西甜瓜产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突出生产重点与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同时,积极推进蔬菜证明商标和地域品牌创建,扩大专业化生产区域影响,增强产业竞争力。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保供能力

按照设施装备优良、生产技术先进、产品优质安全、应急功能完备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完善保障型蔬菜基地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标准抗洪防涝设施、高效节水微灌系统、标准化钢管大棚、以集约化穴盘育苗为主的现代育苗设施,配备机械设施设备、冷藏设施等。加大政府对蔬菜生产的基础性、公共性、关键性环节的扶持力度,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扶持发展相关机械设施设备,完善蔬菜产、加、贮、销冷链物流,增强蔬菜基地抗灾减灾和周年生产供应能力。深入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在优势产区建成一批配套设施完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产业增产提质增效。

3.3强化主体培育,提高产销经营水平

小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市场的要求,加快培育现代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产业服务等措施,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抓好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各类主体联合抱团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引导规模主体实行全产业链运行、专业化服务外包的现代蔬菜产业管理模式,使其成为产销一体化现代经营主体;引导精品蔬菜生产主体发展中高端客户群体为主要销售对象,促进直供配送,利用电子商务流通平台整合、优化蔬菜产品供应链,加快“电商拓市”;鼓励引导有区域资源和产品优势的基地拓展产业功能,融入文化理念,发展休闲观光采摘,提升蔬菜综合效益。

3.4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

当前,蔬菜生产面临的“用工短缺、成本剧增”问题对规模主体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并日趋加重。蔬菜生产效益的提升和产业的稳定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机械化现代化进程,着力提高蔬菜生产效率。要加大力度示范推广田间耕作、菜地直播、秸秆处理、施肥喷药及环境调控等机械装备,提高蔬菜机械化设施装备面积比重,推广省工、高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与模式,减少蔬菜生产劳动用工。与此同时,必须集蔬菜生产、科研、教学和社会力量之合力,攻克蔬菜种业、土壤障碍治理、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全面推进蔬菜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3.5坚持多措并举,治理蔬菜质量安全隐患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与培训,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和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二是推进以生态调控、生物物理防治等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提倡通过大量增施秸秆和秸秆源肥料培肥地力,禁止使用有害元素含量超标的畜禽粪便[2]。三是加强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药市场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农药,从重从严依法惩治违法添加高毒农药成分行为。四是构建蔬菜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完善生产档案、购销台账及信息传递与查询等管理制度。五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开展蔬菜产地环境监测与适宜性评价,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3.6建立服务体系和风险防御机制,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简化蔬菜生产主体的田间操作环节,从而全面提高蔬菜生产效率。一要增强集约化育苗中心的育苗保障能力,促进蔬菜集约化育苗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发展。二要努力培育蔬菜机械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在翻耕、播种、植保等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三要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及时掌握蔬菜生产与销售动态,指导蔬菜生产与经营,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和市场风险应对能力。此外,还应完善现有政策性蔬菜保险,推进城郊叶菜和区域重点特色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运用保费补贴和价格政策鼓励菜农入保,降低基地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和低价滞销风险,促进生产健康有序发展和蔬菜市场均衡供应。

[1] 张真和.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4(8):1-6.

[2] 赵建阳,张真和.2014年蔬菜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长江蔬菜,2015(8):3-7.

(责任编辑:吴益伟)

S63

A

0528-9017(2016)07-1028-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20

2016-05-16

徐云焕(1963—),男,高级农艺师,从事果蔬产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1:xyh830@sina.com。

杨新琴(1965—),女,推广研究员,从事蔬菜产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1:xqyang9981@sina.com。

猜你喜欢

十三五蔬菜生产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我最喜欢的蔬菜
蔬菜也“疯狂”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