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心理衰老主要特征和测评方法研究进展

2016-02-01艾美玲邓鹏飞黄河浪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年医学

龙 耀 艾美玲邓鹏飞 周 璇 曾 妮 吴 磊 黄河浪(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06)



人体心理衰老主要特征和测评方法研究进展

龙耀艾美玲1邓鹏飞周璇曾妮吴磊黄河浪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心理衰老;测评方法;老年医学

1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第一作者:龙耀( 1969-),男,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方面研究。

目前衰老与心理学相关的探索正在兴起。有研究提示,保持协调、积极的自我观念有助于成功老龄化和延缓衰老,个体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可影响其行为方式或思想状态,对自身产生正性或负性的影响,延缓或加剧衰老的进程〔1〕。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延缓衰老、抗衰老。现笔者从人体衰老的心理学角度就心理衰老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测评方法的研究动态进行概括。

1关于人体心理衰老的概念

从目前老年学及医学心理学众多信息分析可知,人体衰老是机体成熟后表现出的外部形态老化、自身功能减退、环境适应能力降低等现象,其不同于人们平时所言的时序年龄的增长〔2〕。关于心理衰老的概念,目前尚未见到统一的定论,概括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探索〔3,4〕,心理衰老可视为人体衰老的组成部分,体现衰老的状态,与机体衰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出现的认知功能、情绪、人格和行为不同于年轻人的迟缓、退变和不适应等。心理衰老具有适应性、代偿性、可塑性等特点。

2心理衰老的主要特征

2. 1认知功能与心理衰老Zacks等〔5〕对近20年衰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将认知功能归纳为记忆力、主观健康感觉、注意力、感知、智力、理解力6个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记忆力、智力与衰老的关系。关于记忆力与衰老,很多人群调查研究证实,随着机体的衰老,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6,7〕。记忆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进行细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种,研究发现,长时记忆能力衰退慢,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能力衰退快〔8〕;关于智力与衰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ttell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主要指记忆、运算速度、推理等能力,晶体智力主要指语言表达、判断力、联想力等。晶体智力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一般不受年龄增长的影响,但语言流畅度、准确度、反应性、情景记忆功能呈抛物线式记忆曲线,在60~65岁达到最高峰,之后迅速降低,机体在70岁后减退尤为明显〔9〕。多数研究表明,记忆力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个体衰老外在表象最直接、最能切身感受到的体验,也是众多学者测评认知功能最常用的指标,其已被心身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体心理衰老和疾病的内容和指标。

2. 2情绪与心理衰老Pressman等〔10〕提出情绪与健康的直接效应模型,情绪通过内源性阿片肽、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活动影响机体,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外界的联系明显减少,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功能降低等将影响免疫及心脑血管系统,进而使衰老加速。积极的情绪能够使机体包括免疫在内的某些功能保持活力,从而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并提高个体对外界压力的抵御和承受能力〔11〕。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个体采用更多的健康心理行为来降低机体患病、衰老的危险因素,从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2〕。有学者提出用“拒绝敏感度”〔13〕来测评个体心理特征的新观点,受到人们的关注,该观点系指对拒绝的焦虑预期、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对此,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社会拒绝可以引起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的激活,高拒绝敏感的个体,在情绪调节相关的外侧前额叶和额上回的活动方面相比低拒绝敏感个体表达更低〔14〕,拒绝敏感度研究的提出对人体衰老心理变化的进一步探索将开拓新的视野与学术深度。

2. 3人格与心理衰老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的动力系统,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15,16〕。将人格分为A、B、C、D四型,A型人格者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欲; B型人格者有耐心容忍,不喜欢争强好胜等特征; C型人格者性格克制压抑,不显露负面情绪; D型人格者性格孤僻、独来独往。Wiebe等〔17〕在研究人格影响衰老的机制时,提出了应激中介模型,认为人格是该模型的核心动因,研究发现人格受压力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 ( 1)压力事件激活内分泌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生理唤醒和心理应激; ( 2)通过改变压力源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应对威胁事件; ( 3)不同类型人格者对事件的应对有所差异。老年心理问题研究表明,人格与机体呈神经网络型的交联状态,随着机体的衰老,机体应激反应的程度会减弱、持续时间延长,其对事物应对的适应性也会减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加速老化。就不同的人格比较,人们认为A型人格对机体衰老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型人格者中枢神经系统一般紧张度较高,遇到不良刺激常常做出过度的反应,全身进入总动员状态,如心跳、呼吸加快,心脏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血液供应不足等,容易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一系列老年性疾病和症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的2倍,心肌梗死复发率是B型的5倍〔18〕,D型人格者心脑血管死亡率是非D型人格的2.24倍〔19〕。由于性格各异导致了与衰老相关的一些慢病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慢病患病率明显高的A型和D型人群,从而表现出更加突出的衰老问题。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环境等的改变可以影响人格,有资料报道〔20〕,其人格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原来合群的人变得孤独,原来耐心的人变得急躁等,这些现象的改变不仅使衰老加剧,甚至影响健康乃至产生疾病。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体衰老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命题,衰老与心理因素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因果联系,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互为因果,在某些方面目前的技术与认知还难以揭示。

3衰老相关的心理特征测评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由Clark提出衰老程度的测评应加入心理特征相关指标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又以建立综合模型和量表工具多见,并在此基础上辅以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判断,当然这些工具从其实质上来讲主要是建立在衰老的心理特征基础之上的;同时目前借用心理健康相关量表来测评心理衰老的做法也不曾少见。严格的说,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检测心理衰老程度的方法,当今国际上提出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心理衰老度测试模型/量表。

3. 1“成功老龄化模型”测评心理衰老Rowe等〔21〕提出的“成功老龄化模型”由低患病率与致残率、高认知能力与机体功能、良好的社会功能状态三要素组成。心理衰老程度的测评主要侧重于对认知能力这一特征的测评,即对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概念和视觉空间能力进行测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景记忆能力下降,而语义记忆能力未受影响〔22〕,吴一峰〔23〕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践中,能够验证这一结果,即情景记忆能力是心理衰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该模型还提出恢复力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衰老的两个重要因子;恢复力系指在经历重大不良事件(如重病、意外、伤残等)后,个体在这些事件中恢复的快速性和完整性,反映个体心理调节与适应的能力;自我效能感〔24〕系指人们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对自己组织和执行能力的自信,它影响认知能力的持久性,对于维持自我信念有较积极的作用。

3. 2“老年人半球不对称模型”( HAROLD)和“心理健康理论模型”测评心理衰老Cabeza〔25〕提出的HAROLD,从认知神经学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功能神经影像学和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工作记忆、感知能力与抑制性控制对比分析,发现大脑有补偿和去分化的功能,可以补偿衰老导致的部分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大脑前额叶活动认知表现往往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少的单侧性,则补偿和去分化作用发挥更少,认知能力更低,人体随大脑认知功能衰退而老化。Ryff〔26〕提出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认为心理健康可概括为6个方面,即目标感、环境掌控力、良好的社交关系、个人成长过程、自主权、自我接纳,这些为探索心理衰老测量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

3. 3量表测评心理特征的方法用心理学技术测评衰老的方法方兴未艾,从目前来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大类:①心理健康特征测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衰老期望调查量表( ERA-12)”〔27〕,该量表认为心理特征可以从心理健康、认知功能两方面8个指标进行测评,即与亲友相处的态度、孤独感、焦虑情绪、沮丧感、感恩、记忆力、健忘程度、对脑力退化的态度。李娟等〔28〕在2009年提出了“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将心理健康归纳为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五个维度,这与众多类似的研究相比,笔者认为研究者对这五个维度的选择比较理想,可以反映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客观情况,如果对各维度的子条目进一步提炼和优化,可能更加适用于东方老年人心理健康特征的测评。胡寒春等〔29〕采用“中老年人衰老自评问卷”的形式,从情绪改变、记忆变化、自我评价的变化、怀旧感、思维灵活的改变情况、对未来的期望与态度6个方面测评心理衰老,这也为丰富老年保健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②生活质量评价和生活满意度。关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生活质量问题在当前是一个十分热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WHO〔30〕提出公认度较高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从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持、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和方面对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在心理领域,它从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和注意力、自尊、身材与相貌、消极感受5个方面提出了评价内容。关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LSR)”〔31〕,它通过热情与冷漠、人格特征、目标感、自我评价、心境5个方面反映生活满意度,并作出对心理特征的评价,这无疑丰富了人体心理衰老测量内容。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以病人为对象测评情绪和行为状况的心理量表〔32〕,如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老年人焦虑自评量表( SA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等,这些量表多用在老年患者精神症状的筛查,但不排除这些量表在判断人体衰老心理特征方面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上述量表中的系列指标对心理特征的测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或应用价值,但由于学者知识背景、工作环境、认知程度的差异,其所提出的各种量表良莠不齐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全球的共同医学观念,人们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在临床医学方面,在心理衰老的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 1)医学科学工作者比较缺乏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性衰老知识,对衰老等健康问题的判断更多是停留在生物标志物方面; ( 2)衰老是机体发育成熟后逐渐进入的过程,但学界对衰老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老年; ( 3)学界普遍认可的认知功能、情绪、人格对机体的心理性衰老有延缓或加速的作用,但缺乏测量载体,具体测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科学性欠佳,尤其在实践应用更是迟后。

4参考文献

1 Sneed JR,Whitbourne SK,Schwartz S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intimacy,and midlife well-being: Findings from the Rochester A-dult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ol Aging,2012; 27( 2) : 318-23.

2 Stuart-Hamilton I.The psychology of ageing: an introduction〔M〕.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2012: 19-22.

3马永兴,余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454-501.

4周璇,黄河浪,吴磊.端粒及其长度改变与人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35( 5) : 1436-8.

5 Zacks RT,Blanchard-Fields F,Haley WE.Psychology and aging: the first 20 years〔J〕.Psychol Aging,2006; 21( 1) : 1-6.

6 Vestergren P,Nilsson LG.Perceived Causes of Everyday Memory Problems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Aged 39-99〔J〕.Appl Cognit Psychol,2011; 25( 4) : 641-6.

7 Bledowski P,Mossakowska M,Chudek J,et al.Med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aging in Poland: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of the PolSenior project〔J〕.Experiment Gerontol,2011; 46( 12) : 1003- 9.

8 Farrell S.Temporal clustering and sequencing in short-term memory and episodic memory.〔J〕.Psych Rev,2012; 119( 2) : 223-71.

9 Nyberg L,Lovden M,Riklund K,et al.Memory aging and brain maintenance〔J〕.Trends Cogn Sci,2012; 16( 5) : 292-305.

10 Pressman SD,Cohen S.Does positive affect influence health〔J〕? Psych Bull,2005; 131( 6) : 925-71.

11 Davidson KW,Mostofsky E,Whang W.Don't worry,be happy: positive affect and reduced 10-year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Canadian Nova Scotia Health Survey〔J〕.Eur Heart J,2010; 17( 2) : 603-8.

12 Moskowitz JT,Hult JR,Duncan LG,et al.A positive affect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experiencing health-related stress: Development and non-randomized pilot test〔J〕.J Health Psych,2012; 17( 5) : 676-92.

13 Staebler K,Helbing E,Rosenbach C,et al.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Clin Psych Psychoth,2011; 18( 4) : 275-83.

14张莹瑞,李涛.拒绝敏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 21( 11) : 1939-48.

15 Grace C.Personality type,tolerance of ambiguity,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in Call〔J〕.Calico J,2013; 15( 3) : 19-45.

16 Thomson L.Personality type: An owner's manual〔M〕.Shambhala Publications,2014.

17 Wiebe DJ,Drew LM,Croom A.Personality,health and illness〔J〕.Psychol,2010; 14( 2) : 294-302.

18 Stoney CM.Anger and Hostility: Potential mediators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nger Hostility Heart,2013; 11( 2) : 215-8.

19 Grande G,Romppel M,Barth J.Association between type D personality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n Behav Med,2012; 43( 3) : 299-310.

20 Turiano NA,Pitzer L,Armour C,et al.Personality trait level and change as predictors of health outcome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A-mericans( MIDUS)〔J〕.J Gerontol Series B,2012; 67( 1) : 4-12.

21 Rowe JW,Kahn RL.Successful aging〔J〕.Gerontologist,1997; 37( 4) : 433-40.

22 Piolino P,Martinelli P,Viard A,et al.Physiopathology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aging: episodic and semantic distinction,clinical findings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J〕.Biol Aujourdhui,2010; 204( 2) : 159-79.

23吴一峰.社区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衰老程度的测量及相关宏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4 Schwarzer R.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M〕.Taylor&Francis,2014: 37-9.

25 Cabeza R.Hemispheric asymmetry redu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 HAROLD model〔J〕.Psychol Aging,2002; 17( 1) : 85-100.

26 Ryff C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Practice〔J〕.Psychother Psychosom,2014; 83( 1) : 10-28.

27 Meisner BA,Baker J.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ging expectations and health care behavior among aging adults.〔J〕.Psychol Aging,2013; 28 ( 1) : 99-104.

28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 9) : 656-60.

29胡寒春,邓云龙,范华,等.中老年人衰老自评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8( 1) : 18-20.

3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ield trial WHOQOL-100 february 1995: the 100 questions with response scales〔M〕.WHO: Geneva,1995: 12.

31 Ronald I,Louis T,Ed D.Theory and Valid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J〕.Soc Indicat Res,2013; 112( 3) : 497-527.

32 Moussa F,Nasreldi M,Hamed H,et al.Gender-related phenomenolog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Egypt J Psych,2012; 33( 1) : 23-8.

〔2015-05-11修回〕

(编辑李相军)

通讯作者:黄河浪( 195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360446)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32BAB205074)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YC2014-S078)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 2016) 02-0478-04;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109

猜你喜欢

老年医学
《实用老年医学》第七届编委会名单
《老年医学研究》对论文中基金项目的审核及标要求
《老年医学研究》诚招审稿专家
《老年医学研究》采编系统开通公告
《老年医学研究》英文摘要的撰写要求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研究》稿约
《老年医学研究》对论文中基金项目的审核及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