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阵发症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2016-02-01汪桂青潘海丰秦晓明窦海玲李润涛
汪桂青 潘海丰 秦晓明 窦海玲 李润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3000)
前庭阵发症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汪桂青潘海丰1秦晓明窦海玲李润涛2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453000)
〔摘要〕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V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VP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学信息。结果共收集VP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70.8岁。均表现为发作性头晕,8例头晕发作时表现为不稳、不平衡感,7例表现为眩晕感;15例患者在应用卡马西平治疗1 w后头晕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12例患者MRCISS检查提示存在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其中1例患者责任血管为椎动脉,11例患者为小脑后下动脉。3例患者MRCISS序列检查未见压迫血管。结论VP与神经血管压迫机制相关卡马西平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前庭阵发症;头晕;头颅影像学
1一汽总医院(吉林大学第四医院)医学影像科
2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影像科
第一作者:汪桂青(1973-),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医学特别是老年神经病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前庭阵发症(VP)是一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短暂性的头晕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与神经血管压迫有关。此病患病率偏低,多数医师缺乏对此病的认识,临床误诊率高。现把我科诊断的15例V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集VP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9~87岁,平均70.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7例,糖尿病2例,既往有脑梗死、冠心病患者4例。纳入标准:符合VP的诊断标准〔1〕:①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持续几秒至几分钟;②符合以下三项中的一项:休息诱发;特殊体位诱发;头位改变可诱发;③可伴持续或发作间期的耳鸣或听力下降;④符合以下情况的至少一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血管压迫前庭神经;过度换气可诱发眼震出现;前庭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头晕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⑤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每位患者均常规行Dix-Hallpike实验及翻滚实验(Roll test)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行电测听检查排除梅尼埃病。
1.2MRI检查每位患者均行头颅MR(Simens 1.5T)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T2、CISS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序列。
2结果
2.1临床特点15例患者均表现为发作性头晕,病史10 d~5年;8例头晕发作时表现为不稳、不平衡感,7例表现为眩晕感;其中4例头晕发作与体位改变相关,11例自发出现;其中2例伴随明显耳鸣症状,1例伴随面肌痉挛;头晕持续时间在数秒钟至数分钟之间,均可自发缓解,均不伴随运动、感觉等长束症状。15例患者在应用卡马西平治疗1 w后头晕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
2.2影像学特点15例患者均行头颅MRI,12例MRCISS检查提示存在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其中1例患者责任血管为椎动脉,11例患者为小脑后下动脉。3例患者MRCISS序列检查未见压迫血管,2例患者MRA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迂曲。
3讨论
有研究报道了9例发作性的头晕患者,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前庭神经,血管减压手术后,头晕症状消失,把此综合征称作致残性位置性眩晕(DPV)。1994年德国著名的眩晕专家Brandt等〔2〕报道了11例类似的患者并把此综合征命名为VP。此后诸多文献均采用此名称。2008年K Hufner等〔1〕提出了VP的诊断标准。近年国内也有类似病例报道〔3,4〕。目前缺乏大型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因此VP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并不明确。
VP患者主要的表现为短暂性发作性的头晕,可以表现为眩晕也可以是不稳感〔5〕,多数患者对卡马西平治疗反应良好,这与我们报道的病人临床表现类似。
诸多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庭蜗神经与相邻血管存在交叉压迫显现,因此目前公认的VP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神经血管压迫。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前有一段区域称为入颅区(REZ),此区域为前庭神经中枢段,缺乏神经束膜及外膜,血供差,轴突排列不规则,此区域受压后容易出现损伤及异常放电〔6〕,此结构为神经压迫机制的解剖学基础。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为此机制提供了临床证据。在VP患者中压迫血管多为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1,5〕,椎动脉及静脉少见,这与我们报道的病例一致。随着影像技术的普及,许多健康人群也可以检出神经血管压迫现象。这提示神经血管压迫现象并非VP发病的直接因素,可能存在一些促发因素才可引起病例过程,目前认为这些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高龄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5〕,这也是此类患者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原因,这与我们报道的病例一致。
随着公开发表的VP患者病例的增多,我们发现有些患者临床表现符合VP特点,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但MR检查并未发现神经血管压迫现象〔5〕,在我们报道的病例中有3例患者无明确的神经血管压迫。这对VP的神经血管压迫提出了质疑,因此考虑VP患者中存在着不同的临床亚型。对于此类患者一些学者提出了中枢性起源学说,即在皮层或丘脑水平出现异常致前庭神经核的兴奋性发生改变导致头晕发作〔5〕,此假说可以解释无神经血管压迫患者的头晕机制,但目前仍缺乏客观证据。
椎动脉的结构发育异常明显增加前庭性头晕的概率,这与椎动脉结构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相关〔7〕。VP患者多为高龄人群,由于缺乏对此综合征的认识,大多数患者常年被误诊为脑血管病、良性发作性眩晕等疾病。对反复发作的头晕患者需考虑VP可能,进行必要的MRI检查可减少误诊。
4参考文献
1K Hüfner DB,M Glaser JL,Adrion C.Vestibular paroxysmia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medical treatment〔J〕.Neurology,2008;71(13):1006-14.
2Brandt T,Dieterich M.Vestibular paroxysmia: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eighth nerve〔J〕.Lancet,1994;343(8900):798-9.
3何兰英,董为伟,黄文,等.周围前庭阵发症七例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3):909-11.
4漆君,楼敏,刘建仁,等.表现为前庭阵发症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6):366.
5Best C,Gawehn J,Krämer HH,etal.MRI and neurophysiology in vestibular paroxysmia:contradiction and correlation〔J〕.J Neurol Neurosug Pcychiatry,2013;84(12):1349-56.
7Chuang YM,Liao WH.Contribution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asymmetry to vestibular neuropath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2(7):823-5.
〔2015-09-27修回〕
(编辑李相军)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4-0933-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