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会留美幼童人生轨迹初探

2016-02-01关老健陈观瑜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幼童

关老健 陈观瑜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四会留美幼童人生轨迹初探

关老健 陈观瑜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本文对四会籍留美幼童吴仰曾、吴应科、吴仲贤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整理归纳,彰显了他们辉煌的人生历程,并运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地界定他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告诉读者如何正确看待并珍惜我们身边曾经存在过的人和事,去获取我们应该得到的文化传承。

四会;留美幼童;吴仰曾;吴应科;吴仲贤

一、概说

四会始建于秦代,是广东省肇庆市所辖县级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侧,地处西、北、绥江下游,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清末洋务运动有一举措,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因为所派都是儿童,所以俗称“留美幼童”。当时派了四批,每批30名,共120名。其中四会有三名,都姓吴,又都有成就,人称“吴氏三杰”。

“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部颁统编高校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把洋务事业归结为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三大方面,指出“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结合我校属地实际研究赴美幼童的人生历程,从而对其人生价值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无论是丰满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还是对当地优秀历史人物的挖掘,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二、吴仰曾的人生轨迹

吴仰曾原名仲泰,字述人,四会县四会镇东门人。幼年曾在香港英文学校就读,成绩突出,被选拔为第一批的“留美幼童”,与我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同一批,时间为1872年8月,第一批30人中,广东籍占25人。

当时吴仰曾仅11岁,在幼童中,他是属于年龄比较小的(最小为10岁)。

吴仰曾寄住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首府哈特福德的一个叫巴特拉(David Bartlett)的家庭,巴特拉女儿玛丽(Mary Bartlett)是一位非常严格的人,例如:幼童们在中国吃饭用的是筷子,但到美国后用的是刀叉,玛丽看到吴仰曾刀叉拿得不对,立即纠正;又如:小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兴奋,晚上睡觉说笑时间较长,她会学大人腔调制止,令他们赶紧入睡。

吴仰曾就读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矿冶学院,师从巴特尔(E.K.Buttles)。他家境比较殷实,读书期间曾购买自行车;其后在英国读书时他的父亲计划赴英国探望他。

1881年留美幼童被全部撤回,吴仰曾在就读期间也被召回国了。

吴仰曾回国后担任热河银矿总工程师,不久,于1886年被李鸿章派往英国,在伦敦皇家工程学院专攻矿冶、矿化和探矿技术,师从英国皇家验矿师鲁比(Rugby)教授,直至1890年毕业。回国后,供职开平煤矿,任总工程师、副局长。开创机械采煤,被誉为我国机械采矿鼻祖。

1895年,吴仰曾被派往南京勘察煤矿和铜矿,任局长。

1897年去浙江勘察矿产,在直隶省做地矿调查,同年致信盛宣怀,建议对湖北龙角山银矿进行开采,提出“依线道形势开深30丈以下,必有银矿可采”,其推断的依据为所学之“锰矿之下必有银矿”,而现实勘探锰矿甚丰。又陈述,“产矿之处,矿质本以愈深愈佳”。在冶炼方法上,他向盛宣怀建议采用西法更为便捷,推广始化炼银法。

1899年返回开平煤矿担任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吴仰曾组织“自卫队”保护开平煤矿免受俄军的侵占,被俄国军官照脸门鞭打仍不屈服,仍据理力争,终于使矿区得以保存,使煤矿正常生产,从而保证了天津的煤炭供应。

1906年应约去河北张家口市鸡鸣山煤矿进行调查。

1907年(光绪33年)袁世凯上奏朝廷,建议将回国十年以上,政绩突出的留学生面试赏进士出身,吴仰曾与詹天佑、屈永秋、邝荣光四人入选,后此法推广到全国,吴仰曾担任晚晴归国留学生副主考,学部顾问,并受过嘉奖。

1914年校订李建德所著《淘金学》。

吴仰曾与另一名留美幼童邝荣光的地质矿业的实践记录,“完全有理由把中国地质矿业的开端提前到1872年或1881年以后”

三、吴应科之人生轨迹

吴应科是四会县会城镇人,当年他回四会建了一座房屋,至今还在,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将军楼”。吴应科与吴仲贤同为第二批“留美幼童”,与第一批时隔仅10个月,时间为1873年6月。两人年龄均为14岁。与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同一批。第二批30人中,广东籍占24人。吴应科的外号叫Stock。

到美国后,吴应科先在麻州绿田城的罗木斯牧师家居住了5年,接着在安道威学校学习两年,1880年,与吴敬荣等5人进入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与其他留美幼童遭遇一样,还没毕业于1881年被召回中国。

吴应科回国后,先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后调北洋舰队。为该学堂第八届驾驶班学生。毕业后,派入北洋差遣,积功赏五品军功,拔补把总。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战,吴应科随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铁甲舰参加了海战,任丁汝昌提督旗队中尉,战斗中表现出色,负伤。得李鸿章酌保,以参将补用,并获赏“扬勇巴图鲁”勋章。但吴应科痛恨当局腐败不能,感怀牺牲将士,把所有奖物扔至大海。

次年(1895年)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其武职实缺亦随其它幸存军官被清廷全部裁撤。

1899年,吴应科被重新起用,任头等翻译,奉派赴英国参加英皇爱德华七世登基大典。

1901年,调入江南制造局,任上海江南船坞总办、署理。负责管理船坞,积功以副将候补,加总兵衔。

1905年初,经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奏请,将船坞从制造局中划出,改称“江南船坞”,交由总理南北洋海军的广东水师提督叶祖珪督察,吴应科任总办。

宣统三年(1911年)春,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奉派率“海圻”舰前往英国祝贺英皇加冕,吴应科署理巡洋舰队统领,赏海军协都统衔。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吴应科出任海军右司令两个多月即辞职。四年(1915年),又任北京政府交通部综核司司长。次年辞职,隐居北京。

民国时期吴应科总共任过任海军右司令(海军中将衔)、海军部参议、总统府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

吴应科是一个知感恩有义气的人,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这位老人送终。

四、吴仲贤之人生轨迹

吴仲贤毕业于耶鲁大学,由于他的鼻子比较大,在学校被同学们安了个绰号叫大鼻子(Big Nose)。前面说了,吴仲贤和吴应科同是第二批出国留美,也是同一年(1881年)被遣返国。吴仲贤在上海待命一个月后被派往天津从事外交工作。不久,与另一名留美幼童唐绍仪随马相伯、穆麟德到朝鲜协助朝鲜与列强谈判商务条约。第二年(1882年)中国在朝鲜三个口岸设立领事,吴仲贤任仁川副领事,两年后(1884年),升任远山领事。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吴仲贤回国,在袁世凯训练新军之小站任军火处长,并负责外交事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不久,随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访问,任随员之职。由欧洲返华后,再出任日本神户和大阪领事,一年后(1901年)升任驻横滨总领事,达六年之久。最后一年(1907年),并任领事团团长。

1911年,任驻墨西哥代办,前后达两年之久。在任期间,为在墨西哥革命时丧失生命的108名华侨,向墨西哥政府争取到310万美元的损失赔偿。

欧战第二年(1915年),出任汉口商务及海关外事处处长。中国参加欧战后(1917年),任“敌国人民财产处置局”局长。欧战结束后一年(1919年)离开汉口。

1924年,被提名为北京政府的省长候补,和驻外公使人选,遇缺即补。

吴仲贤曾得三等嘉禾勋章;后再得二等嘉禾勋章,这属于仅次于最高等级的奖励。

吴仲贤晚年,曾目睹国内外战争被老百姓带来的浩劫和苦难,同时,在他的故乡也难以幸免,他说:“在广东四会县,我的故乡被日本飞机轰炸十七次。那里本来是一个很繁荣的城市,如今只剩断垣残壁。我的故乡被炸,因此我的全部财产,均焚于一炬。”抗战期间,在我国南方乃至全国,老百姓遭日本军国主义飞机轰炸、巧取豪夺、奸淫杀戮以至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情况并非少见。

五、对“吴氏三杰”人生价值的评价

综上文所述,对“吴氏三杰”人生价值的评价不言而喻具有正向性,积极性,可作范例性的特点。但是,学界对留美幼童全部被遣返的原因探究,尚存在不少模糊观念以及个别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容闳言行失当,保守派指责有事实依据,因此而导致晚清决定有合理之处。笔者认为,容闳言行无失当可言,保守派指责既无事实亦无逻辑,晚清决定无理之极。对容闳的评价,学界已有公论,说其对保守派有攻击性语言不妥,只是极少数学者的观点,本文不展开论述,本文关注的只是后两点。

撤回留美幼童的起因是在光绪六年(1880)11月16日,江南道监察御史李文彬弹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稣教门”。光绪七年(1881年)5月12日,总理衙门不顾美方抗议(包括前总统格兰特之游说),终于接受了陈兰彬、吴嘉善的意见:“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

其一,是多入耶稣教门吗?

什么叫“多入”?按理说超过半数方可言多,但是,遍观史料,入耶稣教也就是那么三两个人,显然不符合事实。以三两个人的行为推断全体人的行为,也不符合逻辑,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吴氏三杰”来看,没有一人入耶稣教。

其二,是未究彼技能吗?

“究彼技能”,这明显是对留美幼童的苛求。陈兰彬等人不会不懂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名句,“究”者,推求根底也。对西方的科技,有那么容易“究”吗?对年龄尚少的留美幼童,可以“究”吗?所以,“未究”对任何人来说乃是常态。他们能够刻苦学习,他们中有个别甚至因过于用功而夭折,作为带队官员,不去表扬,反而苛刻地诋毁他们,真有点丑陋了。

其三,是沾其恶习吗?

当时保守的官员连建条短程铁路也视为破坏祖宗风水,火车居然不能用蒸汽机牵引,只能由驴马来拉。慈禧试坐,居然用一群太监去拉。在这种腐朽没落的氛围中,保守官员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可能视为恶习。参加橄榄球、棒球、划船比赛可能被视为恶习;吴仰曾家底殷实,就读期间买过自行车,可能被视为恶习。其实,所谓恶习,那就是“嫖赌饮荡吹”。染上恶习的人,广东人称之为“二世祖”。俗话有“富不过三代”,就是说家族富了,会出现“二世祖”,最后把家产败光。历代都有很多故事警醒着后人。在四会,更有六祖的事迹家喻户晓,引导着人们正直做人。我们不禁要问:从“吴氏三杰”来看,有哪些是他们的恶习;观察一个个留美幼童,有谁染上什么恶习?

从“吴氏三杰”求学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肯定他们不可能染上什么恶习。他们在美国完成了中小学学业,继而读大学,但是,由于晚清政府改变了留学政策,使他们没有完成学业(除詹天佑、欧阳庚二人)被迫回国。这在人生道路上的确是一件憾事,对相当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终生的遗憾,但是,三人并非如此。吴仰曾,回国5年后重新进入英国大学矿业专业从头开始历经4年获得大学毕业文凭;吴应科,回国后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也基本上从头开始;至于吴仲贤,就读于耶鲁大学,回国后从事相关的外交工作,非常出色。作为文官,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之余,他们的业余爱好也是健康向上的。吴仰曾基于矿业地质的专业特点对摄影产生兴趣,移植到日常生活,拍摄了大量作品,有的作品在当时是需要专门的技术的,例如,夜间焰火摄影,除了拍摄之外还涉及冲洗技术。他把自己二十年的摄影实践上升到理论,译著《照相新编》,多年后在1907年秋铅印出版。吴仰曾认为摄影艺术是一种“愉快的和有益的学业”,在摄影中取得“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必须下功夫,并付代价!”这难道是“恶习”?

其四,“剪辫子”是恶习吗?

辫子满族的习俗,清皇朝获取政权后,强迫汉人尊其民族习惯剃剪辫子头,若有不从就有杀身之祸,这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在当时,因为不从而导致杀戮的汉人有数以千万之多。如果我们的评价是根据晚清当局的标准,确是“越轨之举”。但是,如果我们是从实际出发,剪辫子却是情有可原。其一,广东人务实且敢为人先,又有“入乡随俗”的道德规范。留美幼童在一个不留辫子的异国他乡,为了融入社会更好生存,剪辫子并不奇怪,最多回国再留回辫子罢了。其二,吴仰曾大学报读专业是手艺,吴应科专业是工科,这些都是应用性的科技专业,拖着辫子开机器符合专业实习规范吗?其三,他们的课业还有体育,据吴仰曾的美国同学菲尔普斯自传介绍:吴仰曾是打橄榄球的“最佳投手,他投的球几乎没有被击中的可能。”吴仲贤在大学时与蔡绍基、詹天佑等留美幼童一起,是“东方人棒球队”成员。盘着辫子去打球方便吗?其四,辫子的去留只是形式,只有残暴的王朝才强迫老百姓留辫子,也只有垂死的王朝才会拘泥于僵死的形式。把这种形式的去留视为是否恶习乃至是否爱国?绝非一个生机勃勃的朝廷所为。

六、结语

对历史人物乃至于对任何一人的人生价值或人生意义的评价,笔者非常认可部颁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提出的标准,特录下以引起社会和学界重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如前所述,美国政府对留美幼童的评价与晚清朝廷截然相反。下面还有史料,看看民间的立场:吴仰曾在回国之际,其寄居家庭的巴特拉小姐托他带给吴仰曾母亲的信,有这么一段话:“在过去他留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我们共处,使我们颇难分离。在学业上、在品行上他都是努力上进,我们坚信他将是一个有用的公民来服务他自己的国家,他将荣耀他自己和他父母之名。” 还有:参加中日海战的英国顾问泰勒认为:“水兵们是豪情万丈,他们是非常聪明和机警,他们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装饰大炮,他们为中国跃跃欲试的热情令人感动。”而对于外号叫“鹳鸟”吴应科等有知识有文化的军官,泰勒看出他们与士兵的不同。泰勒说:“他们是没有水兵的兴高采烈。他们深知外在因素带给海军的弱点,及那些一言难尽贪污无能的中国官僚主义。”两相对比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知道晚清必然灭亡的原因了。

由此,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评价的标准千万不能以统治者的意志为标准(现时史学研究部分学者的误区),尤其不能以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意志为标准,如果这样,即使我们皓首穷经,也不会寻找到真理。反之,我们自觉地把握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是否促进历史进步,是否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三大标准,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1]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

[2]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K82

A

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15ZC)结题成果。

关老健,广东理工学院思政部专任教师,副教授;陈观瑜,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幼童
从相遇到融合:幼童精神生长的基本生活逻辑*
留美历史:远航者的曲折与开拓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帮不上忙
你仍如幼童,不需知晓
幼儿遗忘校车致死案不能总是轻判
宁夏中卫:正式启动“幼童保护”专项活动
对“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插图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