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灸法治疗进展
2016-02-01代春桂
代春桂 杨 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灸法治疗进展
代春桂杨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以腰部一侧发病居多,且疼痛剧烈,经久难愈,无特异性疗法。灸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笔者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灸法;病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症,以老年人最为多见,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相对更加容易使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病毒再活动,并迅速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由于老年人组织功能退化,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因此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1]。而中医对其病因也有类似的描述,《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也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中更明确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都说明了患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西医对该病没有特殊疗法,中医可行中药、针刺、灸法、拔罐、穴位埋线、物理疗法等对该病治疗。其中灸法包括艾灸、灯草灸、隔蒜泥灸、贴棉灸、麦粒灸、天灸、龙火灸、闪火灸、热敏灸等灸法,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对灸法治PH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1病机分析
PHN多发于老年人,其病机主要归纳为“虚”与“瘀”。虚——不荣则痛,主要表现在气虚、阴虚两方面。气虚:宋文英等[2]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归为“瘀证”,在治疗过程中多重视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之剂究为攻伐之剂,有耗气伤阴之弊,久用邪去而正亦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邪气则伤及人体气、血、精、液,精血不荣,不荣则痛;阴虚:带状疱疹发病开始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火热之邪易伤津液,且多用苦寒清利之品,而苦寒之品伤津耗液,到后遗神经痛阶段,津液更为亏虚,不能濡养脉络,则不容则痛;而灸法有补虚培本之功,增强脏腑功能,补益气血,填精益髓,且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瘀——不通则痛,主要为血瘀: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久病气虚,气虚则血瘀;久病阴虚,阴津耗伤,血行迟缓,易停滞而成瘀血;肝主疏泄全身气血,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血行不畅而成瘀;该病初期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久则湿与热结,转而为痰,痰瘀互结,阻滞不通。而灸法有消瘀散结之效,通而不痛。
2艾灸法
艾叶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作用认为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凝血,祛痰平喘的作用[3]。艾灸治疗PHN综合了艾叶的作用和灸的热效应,达到活血祛瘀化痰、通而不痛,补虚培本、荣而不痛。
2.1热敏灸热敏点是一种阳性反应点,其对力、光、电、磁的能量刺激不甚敏感,而对艾热极为敏感,会产生多种特殊反应,如喜热、透热、传热等,故称为热敏点[4]。梁美爱等[5]观察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治疗组用热敏灸治疗:局部选取患者疼痛范围所处神经节段的夹脊穴附近的经穴、痛点和压痛点、皮下硬结、条索状物处等反应物部位,远端选位则按照疼痛部位所处经络远端选穴为主。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施行回旋灸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最敏感穴位进行施灸。先回旋灸打基础,继之雀啄灸加强灸量、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灸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宜,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每日1次。对照组为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王万春[6]用腧穴热敏化艾灸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刘忠云[7]用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5例,痊愈3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2.2雷火灸雷火灸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改革灸药配方和用法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灸法,是利用20多味中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红外线、药化因子、物理因子以及使用独特的手法,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经通络、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疾病[8]。王东等[9]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组与加巴喷丁对照组,方法:将雷火灸条点燃后,悬定在有皮损周围部位及支沟、阳陵泉、丘墟穴上方2~3cm,以皮肤能感觉到灼热,但不能烫伤,皮肤被艾条烤的发红即可。每次每部位悬灸约5~8min,1次/d,连续治疗21d。加巴喷丁口服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口服治疗,300mg/次(饭后服),3次/d,连续口服21d。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但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
2.3麦粒灸麦粒灸是用小如麦粒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其一方面使患者出现强烈的穿透性灼痛感,另一方面使局部组织不同程度地损伤,产生异体蛋白,由此进一步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持久及多方面的调整[10]。邱玲等[11]进行麦粒灸联合针灸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将PH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每次针刺结束后,麦粒灸阿是穴区域,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在穴区涂少量凡士林,使艾柱粘附其上,点燃艾炷尖部,至患者自觉灼痛时用镊子移走艾炷,每处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结果显示,麦粒灸联合针刺可有效改善中老年 PHN患者疼痛及焦虑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稳定。
3火龙灸
火龙灸操作简便,施术部位灵活广泛,疗效好。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深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畅通,激发经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等作用[12],进而增强免疫功能。杨慧华等[13]观察火龙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将患者按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进行补液抗病毒,营养神经,内服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外涂阿昔洛韦软膏等处理。观察组:入院第1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以火龙灸。具体方法:①协助患者卧于病床上,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②取复元活血汤合一贯煎加减方(大黄10g,柴胡10g,桃仁15g,红花10g,穿山甲6g,当归15g,生地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甘草5g。水煎200ml)浸泡过的消毒纱布条(厚度约0.5cm,面积超出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边缘3.5cm),敷在疼痛受累的皮肤区域,外盖一层湿毛巾(湿毛巾的湿度以不能挤出水滴为宜),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周围皮肤而致烧伤,面积应大于纱布条5cm;③用注射器将75%酒精均匀洒在与纱布条同等区域的外层湿毛巾上,并点燃酒精,可看到湿毛巾外洒酒精区域形成一条“火龙”;④待患者感到局部皮肤有灼热感,立刻用备好的另一块湿毛巾迅速扑灭火焰,然后用大拇指指腹按摩局部区域1~2min;⑤热感减退后取下灭火的湿毛巾再倒酒精,再次点燃,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共约20~30min;火龙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74%。中药中大黄、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有活血祛瘀通络的作用,通而不痛;生地、麦冬、甘草具有补血滋阴的作用,荣而不痛。加之龙火灸大面积、大深度的温热方式刺激作用,更好的达到补虚、祛瘀的作用。
4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具有止痛、止痒、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且操作简便,易于实施,疗效好,副作用小。谭小华等[14]用药线点灸配合围针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组采用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林辰等[15]观察标准化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为治疗组,常规药物为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药物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西医已经证实本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各种可以引起机体抵抗力减弱的因素均可成为其发病的促发条件。药线点灸一方面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祛除病邪,也是“扶正祛邪”之意;另一方面是灸能疏通经络调,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5药棉灸
药棉灸借灸火之势,可祛邪通络,减轻其对皮肤神经的刺激,达到止痛的目的。武春喜[16]用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止痛效果。根据带状疱疹皮损范围,取医用脱脂棉适量,分次撕成絮状,如蚕丝薄而均匀,2~6cm大小,摊于皮损表面,牙签固定,迅速点燃,顺势用口轻吹,一燎而过,皮肤刚感觉烫而药棉已烧尽。1天1次,1~3次即可止痛。李杰[17]用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先局部围刺针刺,然后疼痛部位施行棉花灸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例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6小结
通过对PHN“虚”和“瘀”的病机阐述,得到治疗PHN需解决“虚”和“瘀”,即虚:久病正气虚,或本身正气亏虚,无力抵御邪气,或用伤津耗气之品导致虚;瘀:气虚则瘀,肝郁则瘀,痰瘀互结。灸法以补虚培本、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填精益髓,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作用于PHN的虚与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与西药的营养神经、抗病毒、止痛等治疗相比,其毒副作用小;与传统的其他中医药相比,方法更简便,易于操作。PNH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故除了灸法治疗外,应注意作息规律,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点,如火龙灸、药棉灸等容易损害患者皮肤,留疤或造成感染。
参考文献
[1]孔宇虹,李元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12):909-914.
[2]宋文英,查旭山,刘畅.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5):29-30.
[3]梅全喜.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6,27(6):311-314.
[4]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5]梁美爱,段权.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6):186-188.
[6]王万春,胡荣,马文军,等.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8-3019.
[7]刘忠云,蔡少华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2):9.
[8]刘树正,王阳,陈鹏.雷火灸临床应用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4):362-364.
[9]王东,王强,任凯芳.雷火灸合并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实用中医药,2015,10(33):27-28.
[10]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889-891.
[11]邱玲,杨璇,阚俊微,等.麦粒灸联合针刺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2):1911-1934.
[12]李梦,罗玲.独特的大面积灸法—火龙灸[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5):472-474.
[13]杨慧华,朱炜,杨燕妮.火龙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2A):63-65.
[14]谭小华,刘海涛,王锂艳,等.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9):33-34.
[15]林辰,杨建萍,陈攀.标准化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8):1189-1191.
[16]武春喜,张亚丽.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2-13.
[17]张杰.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32.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58-02
(收稿日期:2016.04.16)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with Moxibustion
DAI ChunguiYANG Me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chuan Chengdu,610075,China
Abstract: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wrapped around the waist fire Dan”,“snake string sore”,side of the waist highest incidence,severe pain,prolonged refractory,no specific treatment. Moxibustion is“simple, convenient, efficient, honest”,andth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s reflected particularly prominent. Review of clinic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trea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make it promoted in China.
Key words:postherpetic neuralgia; moxibustion; patho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