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交流”是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技巧之一
2016-02-01孙闳媛
孙闳媛
斯氏体系是前苏联著名导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演剧体系,它与德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布氏体系、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氏体系,并称世界“三大演剧体系”。而斯氏体系与中国话剧表演息息相关。在斯氏体系中谈演员的创作时也非常重视交流。
交流是“有对象的表演,交流就是与他人的思想、动作、情绪的互相给予与接受。进而言之,交流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的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所以交流是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斯氏体系称它“相互行动”或“相互作用”,它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交流的双方各自为着一个目的,通过行动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手,以改变对方的心理状态或形体状态。这种积极的相互行动的过程就是交流。
交流主要形式有:对手间的相互交流、与想象对象交流、与观众交流、与集体对象的交流和自我交流。
(1)对手间的相互交流。对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在表演中以对手为自己行动的对象,双方都是以对方的行动为自己行动依据的一种交流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他的教学工作中做过这样的阐述:“在创作的时候,演员本人并不是自己的评判人。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不是评判人。他们一直要在回家的时候才做出结论。当时的评判人是对手。假使一个演员能影响他的对手,假使他能使他的对手相信情感和交流的真实,那么,可以说创作目的已经达到。” 应该注意的是,在表演中,“大多数的演员都能运用这种交流,但往往是在他们念着自己角色的台词的时候。当静默下来或另一个人物说话的时候,他们就不去听也不去感受对方的思想,就停止了表演交流,一直到下一次该他自己说话时为止,这才又开始恢复交流。这种表演手法破坏了相互交流的不间断性,而相互交流要求我们不仅你在说话或听话时要传达和接受对方情感,并且在静默的时候也要如此,在静默的时候,眼睛往往还继续在说话。” 所以要不止注重如何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传达过后,还要注意对手是否已经理解和感受到你的思想。只有当你确信对手已经理解和感受了你的思想,而且你又以眼睛补充说明了那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之后,你才可以去表达台词的一部分。
(2)与想象对象的交流。与想象的对象交流又称作不在场的、虚幻的、不存在的对象的交流,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这种交流的对象不是在自己的内心,而是在自己的体外。这种交流的对象是非现实的,不论是在表演中的演员或是观众席间的观众,都看不见它,而是表演者想象出来的对象。演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用自己的假使和想象来代替这原本不存在的对象,通过演员和对方交流的行动使观众感觉到对方的存在。演员把对方的行动想象得越具体,自己的行动就会越生动、越真实可信。
当演员与想象的对象进行交流时,要十分注重明确自身的行动任务,注重感觉对象的态度、表情与行动的变化,这才能激发起你对行动的欲望,才能产生真实的交流。当与真实的对象恢复了相互交流时,一切又要从对手的实际态度和行为出发,决不能再按个人的想象而去适应真实的对手,这会破坏活的交流,导致自我做戏。
(3)与观众交流。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中,在儿童剧的表演创作中,都常用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手段。布莱希特称这种与观众交流的表演形式为“间离效果”。而斯氏体系则不允许在演出中直接跟观众交流的。“在演出中直接跟观众交流是不行的,不过间接交流却是必要的。我们在舞台上交流的困难和特点就在于我们跟对手和观众的交流时同时进行着的。跟前者是直接的、自觉的进行,跟后者则是通过对手,间接的、不自觉的进行。”
所以不论是哪种流派的表演,在没有观众的条件下表演都是不完美的。可以说,观众能够创造出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条件。他们一方面接受我们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情感反馈给我们。
(4)集体交流。这种交流形式属相互交流范畴,又有别于相互交流。有时必须跟群众中的个别对象交流,有时则必须跟全体群众交流。可以把它理解为扩大了的相互交流。交流的集体性会激起每一个人和全体的热情。这不仅会使演员们激动,也会使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交流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交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种是以语言动作为基础的外部交流,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演员自己内心的活动而达成的内心交流。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发现交流作为演员的基本功之一是需要做练习来训练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适应舞台上和对手的有声或无言的交流。
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在表演的此时此刻真正看到对方去做什么,听到对方说的是什么,从对方的态度反应中接受自己,感受到对方的思想情感活动,在“活”的交流中,促使自己说出要说的话,做出要做的动作,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活起来,在正确的表演中,演员必须将具有内心根据所体验到的思想情感与对手相互交流,要感觉到在言语交流和无言交流时,彼此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如果使体验和情感合乎逻辑而顺序的联系起来,就会发展成一种交流的力量,交流有外部的形体交流过程,还有更重要的内部的精神的交流过程,斯氏把交流解释为“人们的一种双重的愿望,一方面,想把自己的情感,感觉及其结果--思想--传达给别人”。
总之,保持新鲜真挚的感觉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