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6-01-31袁雯雯
袁雯雯
[摘 要]针对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和能力水平不同的现状,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2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如果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效开展数学差异化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指教师在讲授新知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先进行尝试性学习。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给出“36×2= 66×9= 152×4= 896×2=”四个习题让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可估算也可笔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者喜好选择两题进行练习。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发现,班里多数学生选择两位数乘法与三位数乘法各一道题;而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选择两道两位数乘法计算题。另外,在计算方法上,学生在计算三位数乘法时,都是仿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选择估算的学生很少,即使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的估算结果,但也是在笔算的基础上再估算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学生实际估算能力的体现。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估算与笔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强化估算在计算中的实用性,如此一来,教学更具针对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也能得到合理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前置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数学差异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分层次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设计和组织安排学生的分层次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符合自己知识水平的活动中,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为了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设计了如下分层次的学习任务:(1)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长方形硬纸片的卷和粘贴;(2)做事严谨的学生负责测量原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长方形卷成圆柱体后圆柱的高、底面直径等;(3)书写工整且速度快的学生做好记录;(4)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边演示边讲解;(5)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在分层次任务的设计下,教师抓两头带中间,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目的性更明确,真正实现了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个教学课例中,分层次任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分工合作,能者多劳”的原则。当然,分层次任务可根据学习需要灵活设计,有时教师可采取后进生唱主角,优等生跟进的方式。但是,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化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差异化作业
差异化作业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设计有难度差异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差异化作业的设计上,一般遵循“分层设计与自主选择”的原则,因人而异,灵活选择。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两组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
第一组题:
第一组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应用,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二组题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激励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心理,主动向高难度的作业发起挑战,从而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与发展。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当教育学不再与人的独特性相关时,那么教育就变成了一个企业。”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
(责编 莫秋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