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进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使用体会

2016-01-31张丽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24期

张丽静

(嘉定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 201800)



新进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使用体会

张丽静

(嘉定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 201800)

摘要:目的探讨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对精液标本的检测方法,及其结果在男性不育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手动记录精液量、颜色、黏稠度和液化时间。镜检白细胞数、红细胞数、测定pH值。抽取液化样本0.5 mL,上机检测。 结果通过使用SQA-V,分析精液标本中的总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形态正常率、有效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指数等主要指标的参数和临床意义。结论应用SQA-V全自动精液分析仪检测精液质量,全面,准确,可靠,为男性不育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精子质量分析仪;男性;不育;精子密度;精液液化

精液检查是一项评估男性生育功能、提供不育症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依据[1]。有报道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全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精子质量正在逐渐下降,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为适应逐渐增多复杂性的患者,本科室在2014年1月引进以色列MSE公司的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经过1年多的使用,使本科室在男性生殖系统检验中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到本院泌尿科门诊就诊患者。年龄20~44岁,婚后性生活正常,未采用避孕措施1年以上,配偶未受孕。

1.2仪器与试剂以色列MES公司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SQA-V专用移液器。瑞美检验网络系统(LIS NET)。

1.3方法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2]。采样前提示患者禁欲3~7 d,利用手淫法将一次射出的全部精液直接排入清洁,干燥的容器内(条码杯)。(不能用乳胶避孕套)。即时送检、37 ℃水箱孵育、40 min后可开始检测。记录精液量、颜色、黏稠度和是否液化。高倍镜镜检白细胞数、红细胞数、pH试纸条测定pH值。最后使用专用移液器抽取完全液化并均匀混合的样本0.5 mL,上机检测。

2结果

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主要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说明。见表1、2。自本院科室运用SQA-V后,不仅减少了传统手工法的人为误差,使检测结果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更使检测方法具有重复性、可比性、操作简易。并具有了统一标准,提高了实验室的理论诊断和技术水平。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精确的检测报告,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带来信心,能够早日治愈。

表1  SQA-V主要检测参数和临床意义

表2  SQA-V参数计算方法介绍

3讨论

在使用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时,对于大部分患者和一些正常人来说无需特殊处理,按操作规程和仪器说明书使用就可得到较全面的报告。但对于少数少精症患者来说[3],仪器则会出现检测不完整,报告不全面的状况。特别是精子密度小于2 mol/mL的极度少精症和无精症时则无检测结果。此时要联合运用手工检测法,在高倍镜显微镜下计算精子浓度。再利用SQA-V报告参数计算方法,手工计算各数值。方法见表2。

对于精液液化异常患者样本,则根据WHO第5版[4]推荐的使用菠萝蛋白酶处理。在37 ℃水浴40 min后标本任存在高黏状态时则先将菠萝蛋白酶粉溶解为10 g/L的浓缩液,再以与标本1:9的比例彻底混匀,放入37 ℃水浴箱,可每隔5 min查看液化状况,直至完全液化,(一般30 min)。液化后标本以基本方法操作即可得到检测结果。因浓缩液量少,平时则忽略对结果的稀释。

对于血精和白细胞增多标本,仪器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血精有多种因素引起如精囊炎和下尿路生殖道炎症等[5],可用高倍镜检查报告每视野高倍镜计数。白细胞增多标本[6]可通过仪器面板观察白细胞数量,调整仪器模式,可自动检测出结果。也可通过高倍镜镜检复查。

对于少于0.5 mL的标本则采取劝退,让患者禁欲一周后重新留样检测。若再次全部留样任小于0.5 mL,则选择稀释模式,仪器检测结果会自动乘以2。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3.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19.

[3]罗春丽,刘体全.临床检验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6.

[4]谷翊群,陈振文,卢文红等译.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1.

[5]马晓年,贾孟春.男性学咨询[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67-271.

[6]廖培宸,李旦庆,刘福鼎,等.精液白细胞增多与不育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27):100.

·经验交流·

收稿日期:(2015-08-13)

文献标识码: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5.24.064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5)24-36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