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药发瘨”探析*

2016-01-31栗林杰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痈疽芳草内经

栗林杰,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石药发瘨”探析*

栗林杰,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石药发瘨”出自《素问·腹中论》,导致发瘨的石药是指经高温炼制的矿石类药物。“发瘨”即引起、引发、产生瘨疾之意。研究表明,发瘨包含发癫、发狂、发疽三重含义。石药愈疾与致病与否与诸多因素相关,“石药发瘨”是药物因素、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黄帝内经》;石药;发瘨;解析

“石药发瘨”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1]”从句法结构分析,“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应为对偶写法,本文单就“石药发瘨”探析如下。

1 石药所指

考诸文献可知,广义的石药主要有金属类、矿石类及炼制而成的丹药。古人炼制石药的目的大概有二:一为疗疾,一为长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石药主要用于治疗疾病,而方士炼制丹药的目的是求长生不老延年。《内经》中的“石药”所指为何?《内经素问吴注》:“石药,煆炼之药,盖石药必经煆炼故也。[2]”张介宾《类经》:“石药,煅炼金石之类也。[3]”可见,用于医疗的石药是以金属或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炼制而成的一类药物。

《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两者互参互用。《内经》中较少提及石药的具体药物,《神农本草经》却收载有多种矿物石药。据统计,《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365种药物中矿物药共46种,其中15种进入上品药类。上品石药除具有主病疗疾的功效外,还有补益延年的作用。如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4]11,云母“安五脏,益子精”,“久服轻身延年”[4]13等,这反映了汉以前古人对石药的重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齐王侍医自炼五石以治病,仓公用消石治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等内容,汉代石药的应用情况可见一斑。据汉以前矿石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推测,“石药发瘨”之石药,是指经高温炼制的矿石类药物,药性温燥而具重坠下沉之性。

2 “发瘨”含义解析

“发”,《说文解字注》:“发,发也。诗曰:壹发五豝。引申为凡作起之偁。[5]348,350”“发”原指弓上之箭射出,引申为作起、产生、进行、开始等义。“石药发瘨”,即石药能引起、引发、导致瘨疾之意。

考诸中医药文献,“瘨”有三方面的含义,三者都与“石药”有一定的关系。

2.1 发瘨即发癫

《说文》释“瘨”意为:“病也。从疒眞声。一曰腹张。[5]350,348”吴昆注:“瘨,癫同。[2]”现代《内经词典》谓:“瘨,癫的本字。[6]”可见发瘨义同发癫。

既然“瘨”义同“癫”,《内经》中的“癫”所指为何意?时人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云:“癫之为言,颠也。颠者,倒也。故先秦以癫名病者,即本谓形体颠仆之形癫(癫痫)也”[7],“先秦两汉以至于隋,以癫为名者,均指间而发作之暴仆筋挛之病而言”[7]163,“《内经》之癫,即今之痫”[7]。由此可知,《内经》中“癫”字有当今所谓“癫痫病”之意。《灵枢·癫狂》可证:“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8]”此处“癫疾”的发作症状与当今神经内科疾病中的“癫痫”发作相似。

《内经》中“癫”字还有“狂”义,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中“癫狂”之“狂证”。如《素问·宣明五气论》:“邪入于阳则狂……搏阴则癫疾。[1]49”癫,《康熙字典》释为:“与瘨同。又《集韻》狂也。[9]”

《内经》之“癫”,无现代中医所指的阴证“癫证”之义。如张纲所论:“癫之言颠(蹎、),义谓颠倒。其在隋前原指形体颠倒(跌仆)疾,而在唐时又转指心神颠倒(错乱)病。此时代变迁,语言发展,而词义由言具体转而以谓抽象矣。[7]163”在隋以前“癫”字主要指形体发生的病证,为外在表现;到唐代“癫”字才有心神颠倒错乱所指,为内在表现,与现代中医所谓的“癫狂”之“癫证”义同,为阴证,以神智错乱、精神抑郁、静而多喜、语无伦次等为表现。

2.2 发瘨即发狂

“石药发瘨”之“发瘨”,本处为“引发、产生狂证”义,非“引发癫痫病”之义。因“痫病”是指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不发时可如常人,发作时则有突然昏厥、口吐白沫、口中怪叫等症状,与先天因素或脑部外伤有关。“石药发瘨”后紧跟“芳草发狂”句,此处“瘨”与“狂”相对,为对偶的修辞方式,意在表明石药所引发之“瘨”应为属阳的狂证。

2.3 发瘨即发疽

《针灸甲乙经》卷十一作“石药发疽,芳草发狂”[10],因此有观点认为“瘨”当为“疽”字之误[11]。“疽”,《说文》释为:“痈也。[5]”痈疽之病机,见《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郁,疮疡于中”,“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8]146”痈疽的发病多与火气内郁、血热肉腐有关,而金石类药物经煅制后变为温热之品,临床中应用金石类药物极易导致内热中生而生痈疽,文献也有记载。如《千金要方·痈疽》云:“(痈疽)其病源多是药气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孙多有此疾。[12]”可见,石药确可致痈疽。

查阅文献可知,服食金石类药物不仅可致狂、发疽,还可致风瘫、恐惧不得眠、幻视、幻听、人格改变等。如《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13]。

总之,“发瘨”即引发狂躁症状,为石药副作用的早期表现,属于精神异常。除此之外,石药也可引起躯体病变,即“石药发疽”,属后期表现。石药应用不当,不仅摧残精神还可败坏形体,故临床用药必须慎之又慎。

3 “石药发瘨”探讨

3.1 石药愈疾之理

据原文“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1]及“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1]来看,古人确实将芳草、石药用于治疗热中消中。热中消中为热气留中之病,对于热病“疗热以寒药”[4]7本是常法,但也不是绝对之法。如果见热止热,用药一派苦寒,则有可能导致热气被遏,气机不畅,内里之热不得祛除,反而热更难消。张志聪云:“留中之病,宜于上下分消,若禁芳草石药,故病不能愈。[14]”“上下分消”即取芳草上宣火郁之邪,石药下折炎热之势,从而使留中之热得以消除。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1]”金石类药物多性沉质重,其向下之势直折内里炎热升散之邪,从而达到“过者折之”之效。

3.2 石药取效关键

石药治疗热中消中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否则不可服。一是热中消中者必须禁高梁厚味。“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之人也”[1],一般来讲,“富贵之人,安居厚奉,脏腑经络,莫不痰涎胶固,气机凝滞,不能流通”[15],又因多食厚味肥鲜辛辣之品,日久荣卫不通而内生郁火,极易患热中消中之疾,故高梁厚味必须作为饮食禁忌。二是“缓心和人”才可用石药。对于“缓心和人”来讲,其内心恬淡虚无、少私寡欲,虽患热中消中,但脾土之气平和而不暴张,故可用石药治疗;金石药物质重性沉,经炼制后又俱温燥之性,故认为“石药之气悍”“其气急疾坚劲”[1],服后极易扰动相火而动欲,故只有心态平和、清心寡欲者才可服石药。三是中焦脾土得其平者才可服石药。人以五谷为养,与金石药物之气本不相应,石药入胃易损伤中焦脾胃,故脾胃虚弱者慎用石药。

3.3 “石药发瘨”原因探析

石药治疗热中消中必须做到因人而异,仔细询问患者年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之后才可处方用药。服用石药引发癫狂症状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3.3.1 饮食无所禁忌 《灵枢·师传》言:“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王公大人”者,贪求口腹之欲,对高梁厚味无能禁之,饮食不节导致中焦内热不减,服石药后并不能重坠直折热势,上亢之邪热反而更加亢奋,极易伤及中央脾土之气,邪热内扰而发瘨发狂。此类患者应格外注意,虽逆其志也应嘱其遵守禁戒。

3.3.2 嗜欲无穷,贪心无制 “缓心和人”者,恬淡虚无,内心平和,又能“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服石药治疗热中消中,能少私寡欲,故易趋利避害使药效得到发挥。若“王公大人”者,多“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1],贪心无制而又放纵其欲,其结果往往损伤肝肾之阴,使水不制火而阴虚火旺。此时,若不辨体质、人群而用石药治疗热中消中,则石药重坠分消之功用不能发挥,温燥之药气反伤其阴,导致内热更胜,热扰心神则出现发癫发狂的症状,病程长久则热盛肉腐而生痈疽。

3.3.3 特殊禀赋,因“石”而发 “石药发瘨”是药物因素、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特殊禀赋之人,若不细辨而用石药,则极易致瘨致狂、发痈生疽。概言之,特殊禀赋者有以下4种俱不可轻用石药。一是素体阴虚者。阴虚体质之人,平日常有手足心热、咽燥口渴、小便色黄、潮热盗汗等表现,体内阴液不足而相火旺盛,石药入内则热气暴张,故应慎重。二是心火素盛者。患者常有心胸烦闷发热,易面赤口渴,石药温燥之气易扰动心神而引发狂躁症状。三是素体血热者。此类患者平日多嗜食辛辣厚味,易烦易怒,易咳血、衄血,舌质常红绛,石药可使血热更胜,热盛则肉腐,此类患者多因服石药而引发痈疽。四是有伏邪痼疾者。患者多嗜食肥甘滋腻美味,体型肥胖而有痰饮伏邪,石药温燥之性可扰动伏邪,使痰升气阻而蒙蔽心神,从而发瘨发狂。

4 小结

古人称药物为“毒药”,是指每味药物都有其偏性,中医正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组方遣药。石药本来有其偏性,如何趋利避害应用于临床是值得重视的。发瘨之石药多为煅制后的矿石类药物,如紫石英、石钟乳等药性温热燥烈,临床应用必须细辨阴阳、详审病机,否则慓悍之药气与亢盛之病气相遇,必当为害。《内经》有言:“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现代药理学对部分金石药物进行了药理、毒理学研究,应借鉴其有益成果,在用药过程中尽量降低石药的副作用。石药在人体内蓄积会产生危害,如铅丹可致铅中毒,雄黄可致砷中毒,朱砂可致汞中毒等。借鉴现代药代动力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合理控制用药时间,降低石药之毒。

“石药发瘨”启示我们,处方用药必须遵循中医治则大法,谨守病机,综合分析判断病情,结合患者体质等因素辨证处方,因人而异,不失人情,方为正理。

[1]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

[2]明·吴昆注.内经素问吴注[M].山东中医院中医文献研究室点校.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8.

[3]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49.

[4]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1.

[5]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641.

[6]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邢玉瑞,等编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61.

[7]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60-161.

[8]中医出版中心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5.

[9]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7.

[10]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382.

[11]胡天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4.

[1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93.

[13]王凤兰.魏晋南北朝关于精神疾病的论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9):66-68.

[14]清·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90.

[15]清·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3.

R222.15

A

1006-3250(2016) 02-0249-03

2015-06-1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YZ-1440)-中医“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的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于智敏,男,研究员,医学博士,首批著名中医药学家传承博士后,从事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Tel:010-64089038,E-mail:yuzhilaiye@sohu.com。

猜你喜欢

痈疽芳草内经
痈疽源流考*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芳草满天涯文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萋萋芳草忆王孙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