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
2016-01-31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辽宁大连116031
王 慧(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辽宁 大连 116031)
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
王 慧
(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辽宁 大连 116031)
目的 观察应用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之间前往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6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病历号尾数的奇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参比组34例。参比组患者应用常规的保肝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小剂量干扰素予以干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予以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结果由于参比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主要为白细胞减少、食欲下降等,未对用药造成影响;探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低剂量干扰素治疗的影响因素,主要有I型基因和高病毒载量。结论 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好的作用,对于I型基因和高病毒载量患者应注意中和抗体造成的影响。
低剂量干扰素;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影响因素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20%~30%的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其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标准化治疗方案中推荐利巴韦林与干扰素组合,但是对于代偿期患者而言无法耐受标准方案。此外,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自身免疫应答,不合理应用干扰素还可能造成免疫性肝炎加重。本文探讨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之间前往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6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排除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等[3]。
根据患者病历号尾数的奇偶进行分析,尾数为奇数的3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的范畴中,其中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为36岁、最大为64岁,平均(45.2±7.3)岁。尾数为偶数的34例患者进入参比组,其中有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65岁,平均(46.1±7.8)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施统计学处理,差异结果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参比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联合利巴韦林与低剂量干扰素进行治疗,加强对患者血小板、包细胞、肝肾功能以及门脉高压症等体征的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35例患者中,应用150万U干扰素隔日使用的有3例、标准干扰素60 万U隔日治疗增加至150万U的有3例、300万U隔日治疗的有10例、聚乙二醇干扰素50微克/周的有9例、聚乙二醇干扰素80微克/周的有10例[4-5]。
1.3研究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 <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BIL与ALT指标差异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TBIL水平为(76.4±2.7)μmol/L,治疗后为(40.6± 1.9)μmol/L;参比组患者治疗前的TBIL水平为(75.9±2.1)μmol/L,治疗后为(60.5±2.5)μ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ALT指标水平为(104.6±25.4)U/L,治疗后为(66.7±14.3)U/L;参比组患者治疗前的ALT指标水平为(105.2±25.8)U/L,治疗后为(92.3± 27.9)U/L。两组治疗后的TBIL与ALT水平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参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和参比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冲均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组患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下降、食欲不振和流感样症状等;参比组患者主要为食欲下降等。两组均未对临床治疗产生影响,未出现脱落病例。
2.3影响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因素: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35例观察组中患者有HCV 1b型26例(74.29%)、2a型患者6例(17.14%)、其他类型或者未检出患者3例。1b型基因26例患者中转阴患者14例、转阴患者12例,转阴率为53.85%;2a型患者中转阴5例、未转阴1例,转阴率为83.33%。2a型患者转阴率高于1b型基因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仍然为高病毒载量(HCV RNA>2×105拷贝/毫升)患者有12例,其中转阴的患者5例,转阴率为41.67%;低病毒载量的23例患者中转阴的有16例,转阴率为69.57%,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Ⅰ型基因与高病毒载量是影响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3 讨 论
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发展而来的临床疾病,早期患者的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因此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后期则会出现严重的肝损害以及门脉高压,伴随多系统的影响[6]。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感染以及癌变等均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并发症。临床中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方法为抗病毒、保肝以及大剂量干扰素等,其中感染苏是一种光谱的抗病毒及,能够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产生抗病毒蛋白,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7]。但是大剂量干扰素可能引发临床并发症,对肝功能产生损害。本文中,对观察组应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结合肝功能指标、白细胞计数等调整用药剂量,最终TBIL与AST水平明显改善。研究还发现,Ⅰ型基因与高病毒载量对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转阴率更低,针对这一情况,有学者建议延长治疗周期获得更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8]。
[1] 苏传真,朱刚剑,王健,等.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1):3951-3953.
[2] 韩立兵,杨秀珍.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133-134.
[3] 周智宏,张国顺,刘培光,等.低剂量短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2, 28(8):861-863.
[4] 蔡兆斌,傅晓晴,刘寿荣,等.实验性肝纤维化TGF-β 1/Smad的表达及γ-干扰素对其的作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5):340-343.
[5] 王善昌.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41-1043.
[6] 陈小勇,李斌华,闫雪华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3):229-231.
[7] 党双锁,高宁,程延安,等.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的变化及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1(2):148-150.
[8] 刘光伟,王春芳,赵文霞,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年龄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10):1602-1604.
R512.6+3
B
1671-8194(2016)20-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