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瘙痒症理论源流小考

2016-01-31伍冠一,姜振君,王高祥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雏形小考源流



中医瘙痒症理论源流小考

先秦时期,痒症理论初现雏形,最初认为痒与“火”、“虚”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后世直至当代,都有医家依据这个理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难经》也提到:“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因此,“虚”最初被认为是造成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汉晋时期,痒症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医家对痒症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形成了痒症辨证论治体系的雏形。张仲景首先上承前人“痒者,属心为虚”的观点。其次,第一次提出瘙痒因风邪而起的观点,这是痒症病机到目前为止最主流的看法。这一时期的医家发现痒的病因多样化,首先,身体正气足,邪气强也能致痒,如《金匮要略》提及“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其次,湿可致痒,《神农本草经》提到“蛇床子,主……湿痒”;再次,热也可致痒,《本草经集注》提到漏芦治疗热气疮痒;最后,虫也致痒。隋唐时期对痒症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基本完善定型。风邪被认为是致痒主要病因,《诸病源候论》对风邪致痒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涉及到因风致痒的条目达40条之多。另外,因虚致痒理论描述更加具体,如阳虚、肾虚、肌肤虚是致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隋唐医家还认为,痒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病邪夹杂致病的结果,如风与热、风与寒,还有风与湿。瘙痒与脏腑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拓展,认为与肺、脾、肾有着一定的关系。宋元时期基本延续了隋医家对痒的认识,理论上少有新见。但出现了大量治疗瘙痒的方药是其重要特点,祛风治法逐渐兴起,《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及其他医籍中记载多达119种治疗各种因风引起瘙痒的方剂。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各种病因引起瘙痒都有治疗方药的详细记载,如湿邪致痒、虫邪致痒、火邪致痒等。明清时期有关痒症的理论已经完备,各医家对痒症的认识是对前人阐释细节的补充,包括病因、发病部位、治法、禁忌。

伍冠一,姜振君,王高祥,等.中医药导报,2016,22(6):7.

·文献综述·

猜你喜欢

雏形小考源流
《源流》前进
“避居山水”小考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桦甸市农广校引进大型机械引导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河鲀命名小考